新竹寶山鄉過去是黑糖故鄉,隨著工業時代來臨,糖業在民國六、七十年開始沒落,寶山鄉新城社區發展協會十多年前開始,決定復耕甘蔗,多年來不僅有年輕人願意回鄉,也帶領過去種植甘蔗的老農一起來種,目前復耕面積已經有六公頃,而且不只做一級產業,更進入到二級、三級產業,研發黑糖相關商品和休閒旅遊等體驗,帶動當地產業。更難得的是,社區將產業活化後,近2成的盈餘,用來照顧社區老人家,希望產業復興讓青年回鄉,也讓社區長輩們能安心養老。
81歲的吳聲馨,挺著無法伸直的腰,穿梭在他的甘蔗園裡,在烈日下拿著鋤頭除草,細心照顧復耕的甘蔗。
目前分類:469-521集(2016年) (215)
- Jul 21 Thu 2016 13:04
498集-復興黑糖之鄉
- Jul 14 Thu 2016 14:22
497集-雪隧十年(一) 通車=塞車?
雪山隧道通車十年了,十年來,徹底改變宜蘭的對外交通,平均年增六十多萬輛次的車潮,也悄然改變宜蘭城鄉風貌,農地更加破碎,高漲的房價甚至讓年輕人回不了鄉。宜蘭人直嘆,當年抵抗六輕進來的好山好水,回不去了!從本週起,我們推出雪隧十年系列報導,來看看這十年來宜蘭的變與不變。首先,我們從交通的改變來探討,台灣長期以來總是以鋪路造橋,作為德政的代表,例如中橫公路的開發被視為人定勝天,雪隧也是台灣隧道工程的里程碑,然而經驗證明:高速公路一條一條地開,就一條一條地塞,花蓮人引頸盼望的蘇花改,即將在明年底陸續通車,但是從學界到宜蘭當地人都擔心,雪隧塞車,將會從原本只是送入加護病房,直接宣告腦死!檢討交通政策,除了開路,應該如何去管理?台灣的長途運輸發展策略,應該是什麼?請看我們的報導。
工程人員順著地質開挖,一發現大量土石崩落,馬上停止!這裡是東澳隧道南下線,全長大約3.4公里,即將在七月底前貫通,雖然它不是蘇花改工程最長的隧道,地質複雜及困難度卻最高,剛在四月間貫通的北上線,開挖期間受到猴猗山斷層及小帽山斷層等影響,曾發生6次大規模抽坍及3次大湧水事件。
- Jul 14 Thu 2016 14:09
497集-私有地變河川區
93年敏督利颱風導致七二水災的嚴重災情,中央政府通盤檢討治水計畫,開始著手以全流域的概念總合治水,經過專家學者的評估,以烏溪流域作為優先推動的流域。按照水利署第三河川局,所劃設的河川治理線,縣府將進行土地使用分區檢討,許多鄉親平常耕作的土地,將變更為河川區。南投縣國姓鄉柑林村,最近就有數十位鄉親陸續接到縣政府公文,通知土地所有權人,配合水利機關,變更河川區域,到時這些民眾的私有土地,將受到河川法嚴格的規範。國姓鄉親相當反彈,他們說,河川治理線的劃設,不僅沒有事前通知,也沒有召開說明會,完全不符合程序,因此連署抗議,要力爭自身權益。
一早,頂著37度的高溫,工作人員忙碌地為樹苗澆水,緊鄰國姓橋邊的這塊田地,是何全益家族世代耕作的土地。
- Jul 14 Thu 2016 14:06
497集-上將梨量少拚轉型
宜蘭縣三星鄉地理環境優良,孕育出香甜多汁的三星上將梨,今年種植面積43公頃,與全盛時期相比,剩下四分之一,分析背後原因,不外乎一年一穫的上將梨成本、技術門檻高,加上氣候風險大增,使得利潤變薄,農民種植意願降低,然而目前僅剩的七十幾位梨農,依舊對上將梨產業信心十足,甚至在三星地區農會的輔導下,營造出上將梨季節限定、當地限定的尊貴感。
這裡溫度條件都已經在變了,你這樣是,(梨子)現在這樣有時候在樹上,它晒太陽會太熱,我們現在就再套一層袋子上去,這個,套這層袋子有沒有,太陽晒的時候,不會直接晒到裡面這層紙袋。
- Jul 14 Thu 2016 14:03
497集-國寶泥水匠師傅明光
文化部日前公布2016年重要傳統藝術暨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保存者,也就是人間國寶,有九位藝師一個團體,其中泥水匠師更是首度入選,這次有三位,其中一位傅明光是新竹竹東客家人,今年七十七歲仍戮力參與古蹟與歷史建築的修復工程,身手矯健地穿梭在屋頂瓦堆中,傅明光不僅身懷絕技,各式傳統建築工法,諸如彩繪、剪黏都難不倒他,難怪被稱為「客家傳統建築的活教科書」。
這裡是新竹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目前正在進行古蹟修復第三期工程,姜家曾是北埔最大的家族,家廟由名匠興建,落成於1924年,祠內的彩繪、石雕及木雕非常精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Jul 07 Thu 2016 18:20
496集-白河尋客
台南白河,人稱蓮花之鄉,夏天蓮花盛開,總是吸引許多遊客到訪,不過,卻鮮少有人知道,白河其實也住了為數不少的客家人,從海豐厝、詔安厝、客庄內這幾個老地名,就可推知白河和客家的淵源,而這些散居平原一帶的客家族群,已世居兩、三百年,但多已被同化為福佬客,而另一批,則是日治時期,被日本人從桃竹苗地區,招募到較山區的崎內里,種植樹薯、或為製藥會社種植可卡葉的客家鄉親,仍能說流利客語,只是隨著老一輩人凋零,這些故事也漸漸被遺忘了。
陽光灑落在盛開的蓮花上,柔美的色調、風情萬種的姿態,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台南白河,人稱蓮花的故鄉,每到夏天蓮花盛開,也是蓮農開始忙碌的時候。
- Jul 07 Thu 2016 18:15
496集-海豐崙布馬陣復興
彰化田尾有一半以上是客家人,而且大都來自廣東饒平。去年,台灣第一個客家布馬陣演藝文化發展協會,在田尾海豐崙成立,海豐崙的布馬陣,在日治時期就很流行,當地有句話說「海豐崙全庄瘋布馬」,但這項民俗傳統幾乎要失傳,除了協會,陸豐國小還特別成立布馬陣社團,希望將能振興這珍貴的彰化客家傳統民俗文化。
三十幾歲那時候,我們海豐崙已經有四、五陣,布馬陣有四、五陣。
- Jul 07 Thu 2016 18:00
496集-旗幟變變變
許多藝文活動、選舉造勢活動,都會製作旗幟,有時街道上旗海飄揚,看起來挺壯觀。但活動結束後,這上百、上千面的旗幟又去了哪裡呢?可想而知,大部分都由廠商回收,送到焚化廠燒掉,這垃圾量也挺驚人的。因此,美麗台灣關懷協會,將旗幟收下來後,提供給身心障礙團體、二度就業媽媽們製作成創意又代表台灣意象的商品,甚至到學校、社區內推廣旗幟DIY做出各種藝術品,現在更努力推廣到各大企業,希望增加旗幟的利用價值,也保護環境。
走在街道上,到處可以看到這種廣告宣傳用的旗幟,但是這些旗幟,在活動結束後,都會變成垃圾直接丟掉,不過現在只要加一些創意和巧思它就會有新的利用。
- Jul 07 Thu 2016 17:39
496集-好美漁村2.0
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是一個偏鄉小漁村,去年五月有了3D彩繪,結合附近的高跟鞋教堂,迎來龐大觀光人潮,但是社區多數是老人與小孩,唯一的學校好美小學,這時發揮了力量,招募青壯志工,讓大人小孩一起當導覽員,成為學校與社區結合的典範!其實好美國小只有三十三名學生,是嘉義沿海規模最小的偏鄉小學,有強烈的危機意識,來自高雄美濃的校長楊登閎堅持,教育一個都不能放棄,讓學生同時兼具基本學力和「帶著走的能力」,也讓學校陪伴社區永續發展。
沿著好美國小圍牆,遊覽車團客一波波走進來,像這一團就迫不及待直接在校門口先拍照,整條鄉間小徑塞滿人潮!
- Jul 07 Thu 2016 17:35
496集-用3D寫台灣故事
大家對3D電影應該是不陌生了,但這項產業目前較難推廣到一般家庭,因為必須要配有一台3D電視和3D眼鏡,加上台灣也沒有相關頻道,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停留在電影階段。在台灣長期研究3D技術,拍攝了不少影片的導演曲全立,多年前因為生了一場病,開刀後視力和聽力受損,但他仍戰勝病魔,不僅自己摸索研究3D,他所拍攝的《3D台灣》更榮獲2013年I3DS國際大獎,緊接著決定打造一台3D行動電影車到偏鄉學校播放電影給孩子們看,希望讓3D影視擴及到教育和公益上。
下課鐘聲響了,全校學生興奮的趕緊搬著椅子往教室外走。這時校內出現了一台有如變形金剛的車子,是要做些什麼呢。
- Jun 30 Thu 2016 13:54
495集-稻作直接給付上路
新政府上台,農委會立即在五月底公布稻作「直接給付」新政策,選定全國六個鄉鎮區,即將在今年第二期稻作試辦直接給付與保價收購並行制,稻農可以二擇一,如果選直接給付,就是自己想辦法把穀賣掉,每公頃可得一萬元補貼。未料許多農民反彈,擔心一旦不繳公糧,稻米大量流到市面,早已生產過剩的稻米市場價格將受影響。農民團體雖然肯定農委會開始改變三十多年的公糧保價收購制度,但沒有完整配套,恐怕達不到預期成果。實際上,一個簡單的二擇一制度,實則連動了小地主大佃農、甚至活化休耕田政策,背後牽動整個台灣農村結構跟著改變!農委會也不諱言,直接給付是穩固農地農用的根本,也是國際趨勢,台灣只是先從稻米做起,未來還有各項直接給付政策,休耕政策也將會有重大變革!新政府的新農業運動,能改變台灣農業風貌嗎?直接給付要怎麼做呢,一起來看。
黃頭鷺是夏候鳥,見農耕機正在收割,一整群尾隨在後,伺機啄食農田裡的昆蟲,嘉南平原的一期作正進入收割期,回報稻農一整季的辛勤!
- Jun 30 Thu 2016 13:47
495集-找到田運動會
為了增加能見度,吸引遊客,許多鄉鎮都絞盡腦汁辦活動,最好有創意,而且要有經費。花蓮鳳林鎮北林社區在六月初舉辦第三屆「找到田國際泥巴運動會」,在休耕田裡進行刺激的泥巴拔河、田徑、橄欖球比賽等等。這有創意的運動會,沒有申請任何經費,也不收報名費,完全是由在地社區居民,有農民、店家、學校,還有來自澳門大學的十多名學生,來贊助協助,像是提供場地、自製手工道具等,當天有近千名的民眾報名參加,他們希望讓民眾體驗玩泥巴的樂趣,更希望參與者,尤其是在地孩子,能夠藉此學習認識土地,懂得愛惜故鄉。
割草機你們會用吧,會,已經學會了。
- Jun 30 Thu 2016 13:34
495集-走讀濁水溪
濁水溪是台灣第一大河,源自海拔三千多公尺的合歡山,從彰化大城與雲林麥寮間出海,流經之地,孕育出富饒物產。雲林西螺老街上一間老照相館的第三代廖釗寬,講到濁水溪,總有說不完的故事,他常拿著相機記錄不同季節、時間的河床變化,還以濁水溪的素材製作樂器或是作畫、寫字等,現在更帶著遊客,走進濁水溪河床,打著赤腳,一步一腳印地細細感受河床不同的觸感、溫度,深度探尋、觀察,發現不一樣的濁水溪。
我將濁水溪的觸感分為12種,鬆、軟、綿、黏、燙、涼、溼、滑、硬、脆、顛、刺,現在我讓你們,從剛剛你們踩沙的,開始的第一個觸感,對不對,鬆鬆的。
- Jun 23 Thu 2016 12:13
494集-龍泉打水仗(上)
屏東內埔龍泉地區,這兩三個月來不時登上媒體版面,因為一項開發案。說到龍泉地區,你可能也會想到,那裡有個啤酒廠,之所以有啤酒廠,就是因為水質好。不過台商聖州企業,打算將汽車塑膠踏墊工廠,設置在14公頃的農地,這個5萬人口的聚落,變得很不平靜,鄉親擔心農地變成工業區,害怕工廠造成汙染,因此起而反對,組了自救聯盟,並號召逾萬人連署,要護土保水。而在6月17日,屏東縣政府也決定,不同意廠商將農地變更為乙種工業用地的申請。
水龍頭一打開,清澈的水源源不斷流出,崇文國小三百多位師生,每天都可以像這樣,隨時提著大茶壺裝滿一天所需的飲用水。
- Jun 23 Thu 2016 12:12
494集-龍泉打水仗(下)
聖州龍泉農地開發案引起高度爭議,因為即使廠商沒有違法,並且信誓旦旦強調工廠能夠做到零排放,但民眾現在對「無汙染」已經無法相信,因為一旦污染土地,就是不可逆的。而且許多人質疑的是,農業是屏東的根本,為了工業犧牲農地,不是等於為了吃四兩豬肉,殺條豬嗎?現在這個案子似乎不會繼續,多少是因為,在地鄉親迅速集結,大聲說出他們的心聲,讓政府完全無法忽視,因此形成改變。一起來看看這個過程。
生產汽車裡頭的這個腳踏塑膠墊,號稱是全世界第三大的企業,聖州企業,已經在內埔龍泉這邊買了十四公頃的農業用地,想要在這邊蓋工廠生產腳踏塑膠墊,不過製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污染,讓鄉親相當擔憂,他們認為農地就應該要農用,不能在這裡蓋工廠。
- Jun 23 Thu 2016 12:10
494集-荖濃溪復航
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也讓原本人聲鼎沸的六龜茂林風景區,一夕之間成了觀光禁地,曾經被觀光局評定為東亞最刺激好玩的荖濃溪泛舟活動,因為河道砂石淤積嚴重,也沉寂了將近七年,而在今年六月一日,荖濃溪泛舟正式復航了,新的泛舟河道是從六龜大橋到十八羅漢山公園,在地的觀光業者都期盼這次的復航能再度打響六龜的觀光熱潮,尤其是深處山區的寶來溫泉區更希望能搭上復航的順風車,重現榮景。復航的反應如何?寶來溫泉區現況又如何呢?一起去看看。
六月一日荖濃溪泛舟再度復航,銷聲匿跡了近七年的笑聲和尖叫聲再度響起。
- Jun 16 Thu 2016 13:56
493集-廬山溫泉熄燈號
原來遊客絡繹不絕,有天下第一泉之稱的廬山溫泉,自從2008年辛樂克颱風帶來的滾滾狂流沖垮了塔羅溪旁的飯店之後,溫泉觀光王國從此一蹶不振,現在來客數只剩下原來的兩三成,在地仍有十多家溫泉業者苦守廬山咬牙苦撐,期待有雲開見月的可能。但2011年,地調所公告廬山溫泉區為地質敏感區,2012年5月底,南投縣政府公告廢止廬山溫泉區,要求業者限期下山,拆屋還地,但也允諾將在埔里讓業者另起爐灶。然而業者反彈:過去和政府攜手拚觀光,現在出了事,就急於和他們切割,得不到一分一毫的補助金或是救濟金,所有責任要他們一肩扛,痛斥是政府是詐騙集團。
群山環繞,山泉水順著岩壁宣洩而下,形成三層的瀑布,塔羅灣溪蜿蜒而過,切割出美麗的河谷,河床邊的溫泉冒著白色輕煙,這裡是南投縣仁愛鄉廬山風景區,從日治時代開發成溫泉勝地後,廬山就和溫泉畫上了等號。
- Jun 16 Thu 2016 13:56
493集-埔里的廬山溫泉?
廬山溫泉區地質脆弱敏感,為避免自然災害危及居民與遊客生命財產安全,並延續廬山地區觀光事業,南投縣府從春陽溫泉階地、埔里福興農場、埔里九芎林附近地區等三個基地中選定「埔里福興農場」作為易地遷建基地。對於福興里的開發案,縣府相當看好,當地里民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廬山溫泉業者對於易地經營,更是舉步維艱。廬山溫泉搬到了埔里還算是廬山溫泉嗎?是否有風華再現的可能。
平整的土地寬有53公頃,三面環山,離國道六號只有三公里,交通相當便利,這裡是埔里鎮郊區,福興里,也正是40公里外的廬山溫泉預計遷建的地點。
- Jun 16 Thu 2016 13:55
493集-鳳梨鍍金
台灣鳳梨去年產量49萬噸,產值超過90億元,金鑽鳳梨彷彿鍍金般,外銷成績更是大幅成長,去年外銷金額超過8億元,其中以銷中為大宗,目前外銷中國的鳳梨禮盒,兩顆可賣到168元人民幣,折合新台幣約840元。不過,前陣子傳出受到兩岸政治因素影響,銷中受挫,不過國內最大鳳梨鮮果出口合作社、高樹綠地合作社負責人郭智偉澄清,其實並沒有受到影響,一起到台灣鳳梨最大產區屏東縣看看,目前鳳梨產業的情況。
南台灣艷陽炙熱難耐,鳳梨工一大早就在園裡忙採收,五月底,屏東鳳梨產季已經進入尾聲。
- Jun 16 Thu 2016 13:54
493集-種一棵自己的梨樹
台灣農業產銷環境失衡、遭遇天災的風險又大,辛苦耕種的農民,投入龐大成本和心血,卻常常得不到應有回報,一個從台北跑到苗栗三灣種梨的年輕人許智雄,今年推出了三灣梨樹認養計畫,希望能幫梨農分攤風險,消費者也能共同參與水梨的生長過程,重新建立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信任,而農產品也能回歸到應有價格,進一步推動台灣農業,能往正向的循環去發展。
像這樣接上了以後對不對,我們就會用膠帶把它捆起來,然後大概在21天左右的時候,它就可以開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