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313-364集(2013年) (2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從1950年代便開始種植釀酒葡萄,當時的菸酒公賣局試釀葡萄酒成功,有原料需求加上配合山坡地開發政策,便與台中外埔農民契作,全盛期外埔釀酒葡萄廣達兩、三百公頃。1996年公賣局停止契作,2002年政府又開放民間釀酒,許多農民紛紛轉作,但也有些人不願放棄,還轉型經營酒莊。小農種得出好品質的釀酒葡萄、釀得出好葡萄酒,卻不見得懂行銷,因此外埔紅酒名氣不大,銷路也不夠好。還有業者因為賣不出去,忍痛把四十年葡萄老樹砍了。農民在葡萄園裡,剪下一串又一串紫紅色的葡萄,果實偏小,但甜度與風味不減,這是專門用來釀酒的葡萄。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幫外埔紅酒打開知名度,社區辦了場「紅酒馬拉松」,仿效法國波爾多酒莊,讓參加民眾邊跑邊品嘗紅酒,不少人還變裝參加,像是嘉年華會般熱鬧,在台灣首度有這樣的活動,創意噱頭十足,吸引不少民眾參加,也確實打響外埔紅酒的名氣。<�自備紅酒杯><�想著前面的葡萄美酒><�加油><�爽><�加油><�一級棒,很好喝喔,大家一起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高樹鄉的廣興、廣福兩村,在地人稱為大路關,這兩個村落的居民,客語腔調也跟其他六堆地區不太一樣,因此也稱作大路關腔。兩百多年前開庄時,村內做了巨大的石獅子來避邪,守護大路關,也成為全台特有的石獅公信仰文化。今年大路關人舉辦了石獅公文化節,長期以布袋戲推廣客家文化的戲偶子劇團團長邱豐榮,也被這特殊的地方文化吸引,以有別於傳統布袋戲的方式,重新詮釋了石獅公的傳奇故事。<�河川氾濫,洪水打庄,這亙古不變。小石獅何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廢棄的腳踏車可以改造為環保節能的工具,接上馬達發電或是直接接上家電,新竹縣南埔村在社區課程中,將回收的單車結合果汁機,打造出簡易的環保家電,不插電就能使用,雖然不是新概念,卻透過生動的方式在農村推廣綠色能源。社區規畫深入淺出的環境課程,結合南埔村的農村景觀,和豐富的水圳資源,成為新竹少數,由居民自發推動,並獲得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場所之一。<�踩的目的就是讓它的水果打細一點。不夠快,加油,加油加油。>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的深圳專題,介紹了觀瀾客家古民居,變成現在中國的版畫基地,而客家人大量進入現在的深圳,是在康熙年間的事情,早年為了聚族而居,以及防禦的需要,在深圳的北邊,建立了數以千計的土樓,在客家移民最多的龍崗地區,至今還存留一百多座,當地人稱作「客家圍」的土樓,例如「鶴湖新居」與「大萬世居」,都是中國當今數一數二的超大圍龍屋,但是這些土樓,有的保存完好,有的已經殘破不堪。深圳市區寸土寸金,如何保留這些客家圍?在保存和發展之間的拔河裡,又留了什麼?今天這一集,一起去看看深圳客家圍的現況。<�道光帝在十四年的時候,就賜予他這個牌匾,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牌匾是一個仿製品,待會我們看看真品,真品是國家的二級文物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九月到農曆年前是柿餅產季,全國最大的柿餅加工重鎮新埔旱坑里,由於每年東北季風帶來的乾冷空氣,製作出的柿餅風味獨特,陽光下晒著一盤盤金色柿餅的壯觀景色,令許多遊客趨之若鶩,近年也開始有年輕人回鄉加入柿餅產業,今年36歲的劉文祥就選擇放棄醫院的工作,和父親學習柴燒柿餅,希望將兒時的味道和傳統的炭窯保留下來,這股獨特的古早味,也成為料理比賽中引人矚目的在地食材。和劉文祥一樣回到旱坑里的年輕人呂易丞,也延續父親的想法,保留傳統柿餅製作技術,也以觀光工廠模式,為家鄉帶來人潮,讓具有百年歷史的柿餅之鄉開始有了新風貌。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南投縣埔里鎮合成里,是台灣重要的百香果產地,種植面積超過三百公頃,產量占全台九成以上,因此被稱作「百香果的故鄉」。除了得天獨厚的天然條件以外,為了種出高品質的百香果,果農會在藤蔓下,鋪設一層吊網,避免成熟果實掉落地面後酸化,而且每年採收結束,就會清園,把整園的百香果全部砍除、重新栽植,以避免疫病的危害,雖然成本增加許多,但也因為果農們有所堅持,讓埔里百香果站穩台灣第一的地位。<�這個全都要集中在一起,集中在一起再撈。>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繼續要為您介紹的在地人物,是南投水里車埕休閒農業區總幹事胡友誠。他國中畢業後就北上學修車,後來因為家裡長輩需要人照顧,毅然回鄉,種蘭花至今三十年了。後來休閒觀光產業崛起,他認為自己的家鄉水里,有鐵道、木業、電廠等等豐富的文化底蘊,是發展觀光再好不過的資源了,於是開始帶領社區朝向休閒產業發展,也帶著遊客做深度旅遊,認識自己家鄉的美麗故事。[車埕休閒農業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深圳市緊鄰著香港,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和廣州市一樣,是中國所謂的「副省級城市」,這裡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深圳速度」,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將深圳視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短短卅幾年,現在變成流動人口超過1500萬的特大城市。此外,深圳有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是中國客家移民最多的城市,至今仍留下數百座的客家圍屋和碉樓,以觀瀾地區為例,在深圳市政府的特別保護下,以凌姓和陳姓為主的客家古民居,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版畫基地。這兩週的專題,我們將帶大家去看看,這些數百年的客家古民居和圍屋,如何被保留了下來,又如何形成藝術產業的指標。首先,我們先到號稱深圳「世外桃源」的觀瀾,看看那些客家古民居。<�我們贏了、我們贏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版畫是透過印刷方式產生的一種視覺藝術,因為版畫能夠快速複製的特性,在1949年中國政府成立,一直到文革時期,版畫是很重要的傳播載具。台灣發展現代版畫,比起中國早了許多,也更多元化,甚至曾經帶動或影響中國版畫發展,但是自從2008年,深圳在觀瀾客家古聚落成立版畫基地後,中國版畫快速發展,目前正在興建全世界最大的版畫博物館,預計明年落成,未來還要成立深圳版畫藝術學院,從點到線到面地、全面發展,這個單元,我們從版畫和藝術村的發展,來看看深圳如何利用客家古聚落,打造藝術品牌。廖峻立仔細看著剛印出來,一張張的銅版版畫作品,在藝術創作裡有一句話說墨分五彩,即便是同一個顏色,也可以從不同的層次,來看出不同,比如說濃淡深淺。他覺得印出來的顏色,和想像的不同,因此又和技師討論,製版的油墨用色。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鹽埔鄉有個小小的客家聚落「七份仔」,百年前六堆鄉親自長治、竹田、內埔二次移民至此開墾,雖然人數不多,且長期被河洛庄包圍,但客家老祖先留下來的伯公信仰、還福儀式,一點都沒改變。鹽埔鄉公所提出「鹽埔七份仔客家聚落串門子計畫」,向客委會爭取補助,希望將鹽埔鄉唯一的客家聚落好好保存。鄉下老人家睡得早,晚上十點街道上通常只剩一片漆黑,不過,每年農曆十月十四日這天,鹽埔鄉洛陽村惠善宮總是燈火通明,聚集著一大票村民話家常。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屏東縣「佳平溪客家布袋戲團」,由十幾位平均六十五歲的阿公阿婆組成,他們不曾接觸過布袋戲,也難免覺得記憶力減退、手腳也不如年輕人靈活,但他們每週都會練習,成軍一年多,最近到處公演,他們的戲碼「六堆風雲」,改編自朱一貴事件,講述「六堆」的名稱由來。這個業餘客家布袋戲團,讓人感受到這群阿公阿婆推展客家文化的認真與熱情。南台灣冬日午後,和煦的日光灑落,這天美濃客家文物館前草皮上,一群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的阿公阿婆,七手八腳正在搭舞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農業為主的沙縣,在墟市或農閒時,都有民間雜技或遊藝活動助興,其中獨樹一格的「肩膀戲」,就是源自清末,具百年歷史的一項傳統民間藝術。所謂肩膀戲,指的是由三到六歲的小朋友,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傳統戲曲,這樣演員可不受場地限制,到處移動表演,也因此只要肩膀戲所到之處,總是熱鬧非凡,民眾甚至會尾隨在隊伍後方,到處看表演。只是肩膀戲光鮮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少的危機,使得這項傳統藝術瀕臨失傳,直到八年前,肩膀戲被列為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它的保存與發揚,才終於獲得正視。節目一開始,就帶大家一睹肩膀戲的獨特魅力。<�我該牽著驢走了,欸 別忙,別忙啊,我還有幅對聯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縣的民間藝術肩膀戲,曾經失傳三十年,在一群老藝人努力重拾後,現在當地正致力保存與推廣,不僅有幼兒園專門孕育小演員,沙縣政府也成立「發現肩膀戲傳承與保護中心」,積極尋找肩膀戲的小演員與底座,努力重現傳統戲曲風采。由於肩膀戲的演出方式特殊,每次受邀到各地表演,都獲得廣大迴響,隨著時代改變,他們持續為這項有百年歷史的肩膀戲,添加創新元素,希望未來站上國際舞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場肩膀戲的表演,都只有短短五到六分鐘,小演員站在大人肩膀上,看起來好像輕而易舉,其實幕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練習過程。像這樣以小孩扮演戲角的傳藝形式,在台灣早期廟會中也很常見,研究傳統戲曲的學者表示,從某種角度來看,沙縣肩膀戲和客家撮把戲有其相似之處,只是同屬為無形文化資產,卻有著不同的命運。為了積極推廣傳承肩膀戲,沙縣在去年成立了「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透過專責單位的努力,讓人看到肩膀戲的一線生機,但反觀客家撮把戲的傳承,反倒讓老藝人憂心了起來。<�畫面提供 發現肩膀戲傳承和保護中心>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沙縣不僅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它的小吃更是廣為人知,甚至風靡全中國,也因此沙縣被賦予「中國小吃之鄉」的美名。對沙縣人來說,小吃是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最好的經濟來源,目前分布在中國各地的沙縣小吃,一年可帶來超過五十億人民幣,約為兩百五十億新台幣的可觀收入。將細緻的豬後腿肉泥,滾成圓形的小肉丸,包入麵皮中再一捏,就是小巧的扁肉,我們所說的扁食(餛飩),不一會兒,盤子裡就堆起一座扁肉小山。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了解傳統藝術肩膀戲以及沙縣小吃之後,接著要帶觀眾到沙縣夏茂鎮。夏茂曾經是相當繁榮的城鎮,但近年來居民大多遷往其他城市做小吃討生活,使得夏茂鎮慢慢地沒落,但是根據當地文化工作站表示,夏茂鎮內的老屋正廳,不僅掛有堂號,老一輩的人都還身著藍衫,盛極一時的菸業,更曾為夏茂帶來可觀的收入,種種獨特的文化,都透露著夏茂與客家深厚的淵源。正值秋收時節,鄉野間處處是農忙景象,而當車子駛進山間,映入眼簾的即是一片燦亮的金黃,這片金黃不只因為田間飽滿的稻穗,更因為綿延路旁與禾埕上,晒著暖陽的稻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往返台北,目前除了航空還有鐵、公路,不過飛機班次少、火車票一票難求、蘇花公路遇大雨、颱風就坍塌、中斷,讓花蓮人常感嘆,回家真難。為了改善東部交通問題、更重要的是在蘇花公路中斷期間,減低對在地居民和觀光等產業的衝擊,有立委和花蓮縣政府極力推動蘇花藍色公路,今年五月,交通部以「交通備援」同意華岡集團所屬麗娜輪試航,八月開始營運,每天各一班次行駛於蘇澳港到花蓮港之間。不過可以搭載七百多人和幾百台小客車、大貨車的麗娜輪,目前的定位則是觀光船,七百元的票價也比鐵、公路還要貴,這樣一條藍色公路,能否符合花蓮人的需求?以「交通」出發,卻以「觀光」經營,是否有違初衷?想要永續經營還需要哪些政策和法令配合?一起來探討。<�三、二、一>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命力旺盛的雜草,很令人頭痛,這時使用除草劑最方便、有效,還節省人力,除草劑在國內也是合法用藥,但這些化學藥劑對人體、對環境都造成負擔。宜蘭一群媽媽對社區常有人噴除草劑感到不安,宜蘭縣政府也在去年年底,開始要求縣內公家單位禁用除草劑,更提出獨步全國的除草劑使用管理自治條例草案,從非農業區開始禁用,為未來設置有機農業區全面禁用除草劑做準備。孩子們有的在校園的草皮上奔跑著,有的拿鐮刀割著樹叢裡的雜草,也有一群家長背著除草機,在流經校園的水圳邊修整著。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年前,因為看到學校營養午餐的廚工把廢油倒在泥土裡,擔心會對環境造成傷害,擔任營養午餐秘書的陳秋菊,就決定要為廢油找新出路。聽說廢油可以做成環保皂,陳秋菊就一頭栽進手工皂的世界,不斷嘗試、不斷研發創新,現在她的皂有近百種,用池上或台東在地的物產製作,讓皂不只是皂,還會說在地故事。一群人戴著手套,走進荒煙蔓草中,奮力拔起茂盛的小花蔓澤蘭。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