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緊鄰著香港,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和廣州市一樣,是中國所謂的「副省級城市」,這裡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叫「深圳速度」,1979年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後,中國政府將深圳視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短短卅幾年,現在變成流動人口超過1500萬的特大城市。此外,深圳有數以百萬計的客家人,是中國客家移民最多的城市,至今仍留下數百座的客家圍屋和碉樓,以觀瀾地區為例,在深圳市政府的特別保護下,以凌姓和陳姓為主的客家古民居,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版畫基地。這兩週的專題,我們將帶大家去看看,這些數百年的客家古民居和圍屋,如何被保留了下來,又如何形成藝術產業的指標。首先,我們先到號稱深圳「世外桃源」的觀瀾,看看那些客家古民居。<我們贏了、我們贏了!>

在假日早上,一群小朋友來參觀牛湖大水田的版畫村,一時興起,就在古聚落的廣場玩了起來,遙想在幾百年前,同樣就在這一片白牆綠蔭底下,當年村子裡的小朋友,可能也是這麼玩著呢!幾百年過去了,當年的客家大宅院,完好地被保存下來,還有更多,濃得化不開的藝術氣息。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當你走進這個村子之後,你也會被這一片,有特色的古民居所吸引,我們也一樣,當初我來的時候,也為這個村子,比較獨特的建築方式,這種布局,這種格局,包括這種格調所吸引,那麼隨著我們開發和建設的深入,我們也接觸到了一些專家,我們接觸的過程當中就發現,這一片民居,特別有內涵。

當年的牛湖大水田,除了村子,就是農田!幾百年下來,村子和農田的依存關係,還是沒有改變,這在寸土寸金、而且高度都市化的深圳,還真的是件不可多得的事情,從田裡望著古村子,真美!(cg in)從地理位置來看,深圳緊鄰著香港,而觀瀾,是在深圳市的龍華新區,也就是在深圳的北邊(cg out),事實上,整個深圳的北邊,在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前,屬於寶安縣,與惠州相接,來自贛閩粵山區的客家人,數百年前大量移入,主要是跟康熙年間實施的「遷海復界」有關,簡單來說,就是重新開墾,包括觀瀾古民居的凌姓和陳姓家族,大體上都是這樣而來。

[深圳大學歷史系
教授 李聯春]
廣東深圳的客家,它的行政主要分布區,是在今天我們的龍崗區坪山區、龍華區,觀瀾這塊地區,那麼這塊地區,北邊就接到惠州,再往北就是廣東的梅州、新寧這一帶,而他們遷到這塊地區,在這種復墾的這種,它也不是講全部是一種形式來的,它有多種形式進入這塊地區。

現在的觀瀾市區車水馬龍,整個觀瀾人口突破百萬人,早已不復見當年的農村景象,而深圳城市發展快速,為了配合發展需要,難免大拆大建,凌姓和陳姓的觀瀾牛湖古村,就在亞洲最大的觀瀾高爾夫球場旁不遠,原本在開發過程要被拆除了,按照中國的說法就是,即將要被「不科學地」利用。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當時當地政府在做文化普查的時候,就發現有這麼一個客家古村,保持相對比較完好,而且周邊的這種人文生態,都比較珍惜,而且大家都覺得值得保護,另外呢,就是作為觀瀾來講,客家人、客家文化,對觀瀾這兩、三百年的影響很深遠。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當時這些民居的話,基本上也沒人居住了,他們因為慢慢這個富了以後,就離開了他們這些族屋,就開始在周邊建了很多他們自己的房子,其實當時這裡已經成了一片廢墟,最早我們去看過,還沒,任何還沒動的時候,走都走不進去,完了進去看基本上,你就覺得完全被淹沒在那些雜草啊、什麼亂石叢中,你已經看不見了。

打造觀瀾成為中國版畫基地,其實是個偶然的機緣,按理一個城市建市的時間短,很難有所謂的文化基礎,自從2004 年,首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也就是「文博會」在深圳舉辦過後,深圳開始找文化立市的項目,請來深圳文聯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聯手,想想牛湖村大水田的古民居能做什麼,想著想著,就想到了這裡正好是,中國新文化運動時期,知名版畫家陳煙橋的故居。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牛湖村其實為什麼當時會想到這個呢,一個是深圳的大背景,它當時為了文化的整個的文化意識嘛,當時提出了這個,完了呢肯定要找出很多的,怎麼來打造深圳的這個文化的影響力,他要找項目,對不對,人家不熟嘛,深圳因為建市的時間比較短,而且以前是個小漁村,所以在文化上面就是,比較沙漠,沒有太多很響亮的東西。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陳煙橋先生是上一個世紀、卅年代,跟魯迅先生一起做這個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是一個著名的版畫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在中國成立之後,在上海和廣西,都做過美術和文化界的領導,是一個比較有影響的版畫家,這樣就有了一個版畫的元素。

(cg in)整個觀瀾版畫村的核心,是由凌姓和陳姓兩個古村合組而成,這裡多達兩百多間古建築,面積31.6萬平方米,也就是將近十萬坪(cg out),建築年代大概是從清朝中期以後,陸續興建起來的,陳煙橋的故居,就在旁邊不遠處。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我們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我們尊重當地的這種傳統,尊重這個客家民居的這種特色,沒有去大拆大建,而且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從這個滿足和保護當地村民的利益出發,採取徵租結合的方式,對這個村子的房屋,進行了產權的梳理。

[觀瀾牛湖村陳氏後人
洪幸雲]
(本來種田),本來種田,這裡都是田,(再來呢?後來是說,被徵收了是嗎?)嗯嗯,政府徵收,徵收不是徵收,租去了,是租的。(租期)五年。政府來支持大水田,就變成了畫莊,才好嘛,同志。

80幾歲的阿婆洪幸雲,是梅州市五華縣客家人,嫁到陳家,年輕時還住過老村子裡,她就住在附近,包括她在內,很多凌、陳兩姓的後人,還是經常來村子裡走走。

[觀瀾牛湖村陳氏後人
洪幸雲]
(以前我們陳家這邊差不多幾戶?差不多住了多少人?)三百多人,三百多人哦,(那時候這邊是否很熱鬧?)熱鬧。

在2006年深圳文博會後,深圳市政府徵收、拆除了,附近影響景觀的鐵皮屋,保住古民居原貌,把保留客家文化,和發展藝術基地相結合,希望用版畫作為古民居的新出路,也為這座幾百年的古村,注入新的生命力。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我們版畫基地的這兩個古民居,是非常具有客家民系建築的特點,包括它的池塘,包括它的布局,包括它的建築方式,以及它的碉樓水塘、古井的布局,都非常符合客家民居的,這樣的一個文化。


這個地方是版畫村的碉樓,它差不多有四層樓這麼高,上面有很多的槍口,看得出來,以前的人為了要抵擋外人攻打進來,它做了很多防禦的設施,從上面看下去,整個村莊清清楚楚。

像這種碉樓,版畫村一共有三座,它的樣式和建造年代都不同,實際上,凌姓是廣東開平客家人,開平本來就以碉樓聞名,現存碉樓還有1833座,在2007年,開平碉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從碉樓的特性來看,觀瀾的確是在深圳,受到客家文化影響較大的地方。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像這種碉樓,當地人叫砲樓,它一開始是起到一個防禦的作用,後來呢,變成了一個經濟實力的一個象徵,那麼觀瀾這個地區,有這樣保持比較完好的碉樓,有114座,那麼通過我們看到、觀察碉樓的這個布局,和它的這種數量,就可以看到觀瀾這個地方,曾經是一個比較富庶,比較繁榮的一個地方。


我們現在是在古民居裡面,我們發現這裡頭有幾百年的歷史,連這個樓梯也很舊了,走起來會有振動的聲音,看起來隨時會朽壞掉一樣。

這裡一般的民居有兩層,樓梯也是百年以上的古董了,雖然還算穩固,平常也是不對外開放的,目前版畫村是將凌姓古聚落群,提供給駐村的外國籍藝術家居住,陳姓古聚落群,則是作為中國國內的藝術家部落,每棟房子,都有它背後的故事,例如這座龍門世居,講的是陳家中過舉人,地上的八卦井,常年提供生活用水,所以是「好遠井」。

<聲音來源:觀瀾版畫基地工作人員>
我們現在所在的區,是我們提供給藝術家住的,這樣的一個西區的國際藝術家村,我們基本上是一個藝術家,就安排一棟這樣的房間,這樣的房間,我們是一個,外表是一個老房子,一個客家的、嶺南的古民居,裡邊是我們經過現代的一個改造,以酒店的方式來打造這樣的一個客家式,這樣一個家庭式的旅館,專門提供給邀請過的藝術家住的,這樣一個地方。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其實很多人來了,到了觀瀾版畫村的話,是以版畫的名義,其實去看那個古樓、古村落,而且有時候到古村落裡面走走那種感覺啊,你有一種穿越的感覺,真是這樣的,而且我有一年春節,我帶了家裡小孩什麼,在古村落裡面住過一段,在春節的時候,感覺特別好,到了晚上出來,你走一走,那種,馬上回到了過去。

自從深圳將客家古民居,打造成為中國版畫基地後,每年都吸引了數十位外國版畫家前往,來自澳洲的蓋伊,是第一次到中國,愛上了觀瀾優美的環境。

[澳洲駐村版畫家
蓋伊]
我覺得我很幸運,因為我們這裡有文化,在這裡可以製作版畫,還有相當特別的文化建築,一開始我還無法想像會是什麼情形,要如何在這裡生活,房子裡面的空間很大,建築物本身也很有趣,因為在澳洲,我們沒有很多老東西,沒什麼老房子。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它比較有意義的,它是這個一個,客家普通人,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傳承居住的這樣一個地方,更能夠體現一個客家文化和客家人這種,幾百年來這種兼顧創業,而且這種文化傳播,包括對當地的這種建設,這種影響的這麼一個縮影。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我們經常都非常自豪的,來了一些不管是版畫家也好,藝術家也好,甚至一些跟藝術沒關的人,來到深圳,我們都有願望,帶他到那去走走,一個是了解版畫是其一,其實有時候我們就對那邊的古民居這塊東西,哎呀,覺得這個是在深圳這個地方,能夠居然還有這麼一塊地方,可以讓人家看。

半月池、古民居,這裡能夠讓人看到的是:原來客家人南遷沿海所留下的古聚落,在都市快速發展的同時,還能夠用藝術的深度與高度,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深圳市龍華新區文產辦
主任 李康]
我們在建設這個古村過程當中,也特別注重挖掘和保護,客家相關的這種文化,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保護,通過我們的挖掘,能夠為今後,當地人也好,還是學者也好,研究客家文化,體驗客家文化,包括領略祖先生活的一些細節,留下一個活化石。

[深圳大學師範學院
院長 鍾曦]
這個版畫村,現在叫版畫村,其實呢,你說版畫成就了這個地方,讓人家知道,甚至我應該反過來說,還是這個版畫村,本來它有這一塊,它成就了這個版畫。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