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環境變遷,過去維持經濟發展的傳統工廠,這幾年來大多轉向外地,或是逐漸沒落關廠。傳統產業不少的苗栗縣,工廠雖然面對嚴苛考驗,但是路是人走出來的,許多業者開始轉向觀光化,在生產同時創造更高價值。像是老磚廠、玻璃廠、陶瓷廠等等,都有不錯成績。<那你看到這個呢,就是我們的礦物釉料,這是天然礦物釉料,那你看到我們師傅這個機器是自動攪拌的,那我們因為要上顏色,那顏色就輕輕刷上去就上色了,那這個呢,機器要讓它攪拌,我們師傅不用一邊畫一邊攪,可以看一下這邊可以看一看>
認真向遊客介紹,工廠裡生產的陶瓷產品,這位先生專業程度,一點都不輸外面職業導覽員,這家位在苗栗,轉型觀光已經好幾年的陶瓷工廠,像他這樣能夠詳細說明,苗栗地區陶瓷以及文化歷史轉變的員工,幾乎超過一半,而這些人原本都只是單純工廠職員,現在卻能夠很自然就和參觀的民眾互動。
<師傅很厲害欸 點一下,他手腳很俐落習慣了。>
講起台灣的陶瓷產業,就絕對不能不提起苗栗縣,尤其是公館鄉,已經從事二十年的老闆說,因為這裡擁有天然瓦斯,以及燒製陶甕的歷史經驗,所以這項產業在全盛時期,整個苗栗縣,幾乎是總動員在製作陶瓷品。
[陶瓷觀光工廠業者
徐永奐]
像這苗栗苗栗街上、公館街上,可以說是家家戶戶,大家都在做代工,很多這工廠喔,很繁忙時就載去家裡給人家畫,甚至下班以後又幫忙畫,就是說以前產量,一年的產值,差不多有一百多億,外銷的金額就有一百多億,家家戶戶都動員起來。
苗栗出產的陶瓷品,就像這些色彩鮮豔外型可愛的娃娃,主要是以裝飾陶瓷產量最大,過去尤其以外銷歐美,賺取高額外匯,但隨著產業外移,大部分工廠,這些年業績都迅速下滑,不想關門或捨不得陶瓷的老闆,只能盡量想辦法生存下去,而轉型成觀光,則需要更多的用心。
[陶瓷觀光工廠業者
徐永奐]
我想的就是我們會做陶瓷,將這工廠開放給大家來參觀,然後就自己來做自己來賣,然後又讓客人自己動手去做,就多方面的運用,之後人潮來了,客人漸漸對我們的服務,對這些(瓷器)很喜歡很肯定,喜歡這些產品,於是就漸漸越來越多人 。
轉型觀光是個機會,老闆可以走下去,老員工當然也樂觀其成。事實上,面對時代變遷,台灣傳統工廠,轉型成觀光,已經有幾年歷史,==cg==目前包括外島,登記和規劃中的總共有57家,型態有瓷器、水晶、玻璃、食品、製酒等等。其中苗栗縣的6家,分別是苑裡有機稻田區,紅磚製造廠,公館陶瓷文化村,造橋生活磁磚工廠,竹南玻璃觀光工廠,銅鑼彈珠汽水工廠,==cg out==這些逐漸沒落的傳統工廠,在相關單位協助下,慢慢轉型成觀光化,除了能維持生產提供就業,專業的技術,還能藉由參觀,被更多人了解。
[陶瓷工廠員工
楊美香]
因為現在,訂單像台灣來講越來越少了,越來越少的話,你在台灣沒什麼工作的話,你只有在這裡,把根留在這裡,客家人有工作可以做,有事情可以做,客人又看得到很熱鬧,這樣也很好啊。
[苗栗縣工商策進會
組長 溫淑珍]
一個工廠比如說兩百多人,一下子變成十人、五個人,就很可惜,所以開始思考,如何將這產業藝術化,藝術產業化,用主題將這些業者帶出來,除了說本身家族以外,可能還可以養活小型社區的就業人口,對然後這種技術這種文化的,傳承或是宣揚也好,教育也好,也提供很多學校的,學生、老師去做校外教學。
<可以看到我們這個地方, 叫做注漿成型區,因為石膏它會吸水,它會吸泥漿,那我們剛灌進去之後呢,它停個三十分鐘,它的周圍就會吸一層薄膜,那薄膜有多厚呢,大概0.3公分,那我們再把多餘的土漿要倒掉。>
由工廠的導覽員帶領小朋友參觀生產過程,像這種將產品製造與觀光結合的「觀光工廠」,就是目前,傳統製造業轉型的一個趨勢,尤其透過下一代的接觸,老產業的價值也就順勢傳承下去。
<小朋友你們要去哪裡,紅磚的故鄉,小心喔不要亂摸,>
這些戴著工地帽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苑裡的這家磚窯場,正好奇又專注地參觀紅磚的製作過程。
<為什麼每一塊磚燒出來會變紅色的,大家知道嗎,裡面有什麼成分,裡面有什麼成分猜猜看,猜猜看,有我們講的氧化鐵,有一個鐵質的成分氧化鐵,所以它每一塊磚燒出來都是紅色的。>
[工研院產業服務組
組長 張正錩]
那目前呢,已經,台灣現在尤其是傳統產業,因為WTO開放以後,成本競爭力已經消失的前提之下,怎麼樣來協助它,從製造業 也能夠轉型,也能夠轉型,升級到觀光休閒產業,那這一階段也是工研院目前推動的工作。
不論是陶瓷或是紅磚,製造業為主的工廠,早在一個世紀前,工業革命時就已經存在,如今時代演變,製造業走向觀光化,也是一股趨勢,尤其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這些先進國家,相關民生物品工廠觀光化,再結合旅遊發展,都已經有相當成功的經驗。而轉型之後,員工們原本單調枯燥的工作,其實也變得比較有生氣,為了迎接遊客,從前雜亂無章的廠房整理得井然有序,工廠裡士氣提高,相對的營業額都可能逐漸增加。
然而想轉型除了勇氣,似乎還要現實配合,輔導單位說,許多工廠面對潮流,也想趕緊改成觀光化,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適應,畢竟這跟過去工作經驗完全不同,尤其對製造業來說,要從一個生產重地,變成一處「歡迎光臨」的休閒場所,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觀光磚廠總經理
易榮昌]
製造業或是工廠要轉換成觀光休閒來說,它的困難度的確很高,因為它是一個活體的一個生產線,它可能有一些生產的動作,有一些機器在操作,它當中會有一些比如說安全性的考量。
[陶瓷工廠員工
楊美香]
會啊 現在遊客會問啊,會很緊張偶爾不注意,講錯或是怎麼樣,會很不好意思,像一些福佬話我們又不會講,福佬話不會講,遊客一直問我講不出來。
面對轉型,面對遊客,都是老工廠要學習的新課題,但想要延續自己的產業,除了要具備特色,最根本的條件,還要有下一代願意承接下去。
[苗栗縣工商策進會
組長 溫淑珍]
有些工廠,它有第二代、第三代來傳承下去,這是最大的重點,所以說這種產業,文化的種子,如果說,如果說它中斷的話 沒有再繼續傳承下去的話,那個就做不出來,即使官方有資源來輔導的話,它也做不下去。
琳瑯滿目色彩繽紛的玻璃成品,把整間屋子裡面布置的絢爛迷人,但這裡之前,卻完全不是這樣傳統玻璃工廠,也是在轉型觀光後,出現這幅新面貌。
相較其他業者,竹南這家工廠幸運許多,雖然是七十幾年的老玻璃工廠,但都有下一代願意接班,甚至傳承了特殊的口吹玻璃藝術,即使現在產業已經式微,透過有計畫轉型,也成為一家知名的觀光工廠。
[觀光玻璃工廠企劃
林子渝]
(公婆)他跟我說,他辛苦了(一輩子)這玻璃工廠那麼多年了,打下這個基礎買這工廠在這邊,他們不希望說,因為大環境的關係然後讓它整個工廠都關掉,而且這個工廠是從阿公開始做到現在,然後我就覺得可惜,我就開始跳下去做這地方了(協助轉型),我們最主要是要推廣玻璃出去,我不要讓這一個口吹技術有斷層,因為現在已經到了第三代,沒有人來學,那後面就沒人了啊,我們要等我們小孩(學),等我們小孩(學)那要至少十年他才會大,一定要一些學校來幫忙我們,然後讓這個技術可以再傳承下去。
成功轉型觀光,老工廠從紊亂,變成漂亮的玻璃博物館,其他傳統產業,有的類似磚窯廠,因為環境改變逐漸沒落,有的則類似陶瓷廠,由於敵不過中國競爭紛紛外移,然而在傳統製造業陷入困境,卻把握特性轉型,展現新意與魅力後,經濟以及觀光效益,能不能就此來臨,增加生存契機,考驗它們同時,也考驗我們社會,對於這些文化產業,是不是想要更珍惜了。
採訪/撰稿 謝佳凌
攝影/剪輯 蔡裕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