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880-931集(2024年)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客家族群大致分為五種腔調,人數最多的是「四縣腔」,而且最常被聽到。雖然很多人知道客家話有好幾種,但其中一個位在雲林的「詔安腔」大多數人卻很陌生。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和西螺鎮,是當前「詔安客」分布最大宗的區域,但到今天還會講詔安客語的人,全臺灣已經不到一萬人。尤其因為地理關係長期受到河洛族群包圍,客家色彩正不停流失,就像是一座「方言島」,就算在地學校和民間努力傳承,消失的情況還是很嚴重,我們的記者許儷齡、左燕輝帶來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延續上週客底系列報導,所謂「客底」客家人,除了許多並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更多的是根本都不會說客語了,尤其要找出這些隱形的客家人,已經很不容易,找出來之後,還要讓他們有族群認同感,更是難上加難。這幾年,從中央到地方,都努力試著透過文史資料的考證、辦活動等等,希望能讓這群「客底」客家人,找回自己的認同,不過過程卻是困難重重。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入大缺工的時代,少子化、高齡化更導致各行各業都缺工,其中老齡化更經常伴隨失能與失智等症狀,因此長照人力需求也增加,特別是大家對照顧服務員這項職業總有低薪且工作環境辛苦等刻板印象,因此短缺問題更嚴重,為了補足人力,國內有社福機構開辦「照顧服務員訓練專班」,透過專業知識課程希望培育更多長照人力,「智」少遇見你系列報導第一集,先帶大家了解國內長照人力缺口情形以及政府補足人力的配套措施為何?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一起去了解。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美洲的天然景觀一直是世界焦點,今天客家新聞雜誌團隊,就要帶您前進到,擁有世界第二大的珊瑚礁系統,以及濱海藍天的無敵美景,中美洲國家貝里斯,每年吸引了超過30萬國際旅客,到此流連忘返,海洋觀光業收入,更占貝里斯GDP超過4成,但是當地政府為了避免觀光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可能為海洋生物帶來浩劫,這幾年來藉由法律和國際間合作等,試圖讓海洋觀光和保育間取得平衡,現在就跟著記者陳郁心、徐榮駿的鏡頭,一起來去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落貝里斯第一大雨林生態區,素有"天空之城"之稱的,馬雅遺址-卡拉科爾(Caracol),是在貝里斯七座馬雅城邦遺址中最大的一座,城邦更因為被三座山頭包圍,卡拉科爾國王,還因此有個「三山國王」的綽號,然而就算馬雅文明早已消失,如今在貝里斯馬雅村落中,傳統飲食還被馬雅後裔保留著,更有有志青年,試圖復振僅少數人會說的馬雅語。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貝里斯雖然族群多元,卻僅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也因此人口不到7%少數族群加里富納人,族語正逐漸流失,甚至200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加里富納語、當地的音樂和舞蹈,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然而為了傳承,在2007年本土人士極力推動下,成立貝里斯唯一實施雙語,以加里富納語為主,英語為輔的Gulisi社區小學,其中「傳統歌謠傳唱」,則是傳授母語的獨門課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事竹工藝超過70年的國寶級竹藝大師戴阿爐,日前離世,享耆壽90歲。戴阿爐老師傅13歲就拜師學做竹製家具,一輩子與竹為伍,打造各式竹製品,守護著臺灣的竹管工藝。對於者種國寶級師傅的辭世,客委會也頒發旌揚狀與二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感念他一生對竹工藝的貢獻。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藝國寶大師戴阿爐老先生,精湛的手藝數十年來吸引無數人前往拍攝記錄,客家電視在民國94年也曾採訪過戴師傅。當時就算國人已經很少使用竹製家具,儘管銷路早已大不如前,戴阿爐師傅依然堅持守護著竹管工藝,不離不棄,對竹藝文化的貢獻令人敬佩。一起來回顧19年前珍貴的影像紀錄。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冰島對於很多人來說,算是一個充滿未知的國度,就跟臺灣一樣,冰島是個島國,不過國土面積是臺灣的2.8倍大,人口卻僅僅只有大約38萬人,雖然人口不多,冰島一樣有自己的語言,更特別是,冰島語在經過了上千年的更迭,幾乎沒有太大變化,客家電視新聞團隊特別前進冰島,製作了"冰島覓語"系列報導,帶您了解這個全世界使用人口不到1%的冰島語,如何讓冰島人引以為傲,而且至今還保有一定的地位。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世界使用人口不到1%的冰島語,在許多科技產品、數位串流平台中,都不支援,這也導致明明母語是冰島語,冰島的孩子卻從小就從數位世界中大量接觸英文,這樣的現象被學者稱為"數為絕種",不過這幾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加入,冰島語的保存似乎出現了轉機,冰島政府從2022年,與OpenAI開啟合作管道,利用科技主動出擊,也為其他同樣是小語種的保存帶來一線曙光。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年來,冰島在許多電視、電影的曝光下,國際旅遊吹起一股"冰島風",旅遊業的興盛,創造大量商機以及就業機會,吸引大量的外來移民湧入冰島,不過似乎也正削弱著,冰島語的母語地位,對許多從事旅遊業的移民來說,除了平時用不上冰島語,政府也缺少相關鼓勵措施,如果想要學語言,移民往往只能自掏腰包參加語言機構的課程,或是參加當地圖書館,定期舉辦的活動,加快融入當地社會。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北極圈附近的冰島,入冬後晝短夜長,在家寫書、織毛衣、玩音樂,從事藝術創作,成了他們度過漫長黑夜的休閒娛樂,因此在冰島,可說幾乎人人都是藝術家,而在冰島還有一項流傳許久的傳統文化,人們喜歡在每年平安夜,以書當作禮物,因次每逢耶誕節前夕,冰島的書店就像是週年慶一般熱鬧。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肢短小、個性溫馴卻擁有強健的體格,「冰島馬」是冰島公路旅行中不可少的自然風光,為了守護冰島馬的純正血統,冰島法律中明令禁止馬匹進口,在冰島人心中冰島馬佔有重要的地位,而同樣讓冰島人感到自豪的,還有天然的地熱資源,地處歐亞大陸板塊跟北美洲板塊,交接處的冰島,島上地熱資源豐富,讓冰島即使終年寒冷,也能創造農業奇蹟。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稻田裡難搞的害蟲-稻黑椿象,看似水火不侵,但要消滅牠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噴藥就能「藥到蟲滅」,但以友善土地方式耕作的德高有機田區,不能用藥,這可讓相關單位傷透了腦筋,還好皇天不負苦心人,農改場的研究團隊和中興大學的師生,在田間找到了稻黑椿象的天敵,解除了這些年的蟲害危機。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族群主流化」是客家委員會重要的政策,而其中所謂「福佬客」是客家族群在融入福佬社群的過程中,逐漸在地化的少數群體。他們具有客家血緣,卻早已經不會說客語,但會說流利的河洛語。民國111年,客委會將「福佬客」正名為「客底」,並且委託專家學者進行調查,記錄客底聚落的分布情形及文化社會現象,然而,該如何精確找出這些隱形的客家人,事實上困難重重。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內政部統計,臺灣超過100萬戶是獨居老人及老老照顧家庭,同時身心障礙者族群這些年來也突破120萬人,為了讓較弱勢的身障者能有幫助他人的機會,國內有社福機構透過專業訓練,培訓身障兒清潔打掃技能,到獨居長輩家中、社區公共區域協助清掃,藉此培訓他們的就業能力,而近期機構也推動照顧失智者家庭的相關計畫,透過陪伴、喘息等服務,希望為臺灣打造更幸福與更友善的環境,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東縣關山鎮德高有機田區,幾年前放棄數十年來的慣行耕作轉作有機,沒想到卻在轉型隔年就遭到「稻黑椿象」大舉入侵,辛苦的農民們不但隔年二期稻收成銳減三成,血本無歸之外對於轉型有機的信心也幾乎崩潰。為了讓上百甲的有機田區能持續以有機耕作,產官學各方專家通力合作要想辦法抑制蟲害。對此,我們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長期追蹤採訪研究團隊,近距離觀察他們是如何以專業跟細心,花費兩年時間對付了這隻讓農民苦惱的害蟲。一起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二崙鄉的來惠村,又稱「惠來厝」,這三個字因為用詔安客語發音,舊名就叫作「回頭屋」。這個聚落很有傳統味,如今還維持著許多三合院、月眉池和一條龍式的建築。而村內多數村民就讀的來惠國小,目前全校師生約有50人,是個很有特色的偏鄉小校。今年四月,他們將迎來以詔安客家聚落為設計核心的新校舍,建築和課程都很有詔安客家味,來看記者許儷齡、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庄鄉是苗栗縣知名的觀光景點之一,早期南庄憑藉著好山好水養殖鱒魚成功,打響了知名度,許多遊客進到這僻靜的山城,就是為了吃鱒魚,遊客一多,山上的民宿和景觀咖啡廳業開始在山林間拔地而起;後來「桂花巷」社造成功,又再一次帶動老街商圈崛起。但前幾年受到疫情和自然休閒風潮的影響,如今南庄又有了新的風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有不同的族群、語言跟生活習慣。然而在網路或公開場合上,偶爾有人就會開起族群玩笑,把貶抑當有趣。某些喜歡搶流量的網紅甚至把客家跟「小氣」連結來當話題,以刻板印象恣意調侃,冠上「客家等於吝嗇」的揶揄標籤。對此不少客家鄉親反彈,認為很不受尊重也不公平。而如今已強調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大家是不是更應該學習尊重差異呢?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