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食運動希望喚起民眾飲食的在地意識,維護在地飲食文化,了解在地料理,義大利有間徹底落實慢食理念的超市,不僅生食、熟食的供應商都符合「Good、Clean、Fair」的慢食核心精神,超市裡頭更有餐廳、圖書、課程等來推廣飲食教育,提高消費者的認同度,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我們前進位於義大利杜林的創始店,一探究竟。
慢食運動希望喚起民眾飲食的在地意識,維護在地飲食文化,了解在地料理,義大利有間徹底落實慢食理念的超市,不僅生食、熟食的供應商都符合「Good、Clean、Fair」的慢食核心精神,超市裡頭更有餐廳、圖書、課程等來推廣飲食教育,提高消費者的認同度,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我們前進位於義大利杜林的創始店,一探究竟。
慢食運動不僅只停留在行動倡議,2004年還在義大利布拉設立了慢食大學,他們決定從教育體制著手,更進一步向世界傳播「慢食觀」。這所大學的學習領域全都圍繞在「吃」上頭,不是教學生烹飪、廚藝,而是透過科學與人文學科、感官訓練,培育出擁有系統化食物知識的「美食家」,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認識慢食大學。
位於義大利西北部皮埃蒙特大區的布拉(Bra)小鎮,是個人口數不到3萬人的小地方,但它不只是慢城4個創始城鎮之一,更是慢食理念的發源地,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城鎮,卻因為慢食而在國際聲名大噪,它特別在哪裡呢?記者宋宇娥、蔡裕昌要帶我們一起來看布拉這個古老小鎮如何實踐慢生活。
在全國客家日這天,我們來看傳統客家戲如何傳承。在傳承這條路上,年輕世代肩負著傳承文化的重任,投入傳統戲曲學習的年輕人,更透過付出與努力,帶領觀眾對傳統戲曲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的客家戲學系所有師生共同投入年度公演,努力尋找傳統戲曲的現代魅力,用心詮釋每個角色,舉手投足間都流露著對傳統文化的深情與堅守。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慢食倡議,聽起來好像很深奧又遙不可及,接下來要用義大利2個案例,說明慢食影響力。先來看乳酪,這在歐洲歷史悠久的農產加工品,可說是義大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一度歐盟在自由市場的名義下,希望義大利開放以奶粉為原料製造乳酪,但在慢食運動的捍衛下,才讓義大利得以堅持繼續以生牛乳、生羊乳為原料製作天然乳酪,讓消費者還能吃到乳酪裡藏著的青草芬芳與大地氣息的滋味,而不是只能選擇跨國大廠生產、口味單一的乳酪。我們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前進義大利的深度報導。
義大利北部皮埃蒙特大區首府杜林,出產著名的榛果巧克力角(Gianduiotto),但這包裝得像小金塊、口感柔滑的巧克力,你相信嗎,2024年卻因此掀起阿爾卑斯山兩側的一場戰爭。杜林巧克力商因為不滿瑞士巧克力大廠在Gianduiotto裡加了牛奶,因此發起正名,誓言捍衛原始配方,堅持杜林200年的正宗傳統Gianduiotto, 原料只有可可豆、糖和榛果,還向歐盟申請「地理標示保護認證」(PGI),來保護當地傳統甜點。繼續看宋宇娥跟蔡裕昌在進義大利的報導。
農田裡,每一顆果實都是農民汗水的結晶,但一般來說卻有大概3成因為外觀瑕疵被拒於市場之外,成為所謂「格外品」。外觀有裂痕或碰傷的番薯、晒傷口感較硬的橘子、過了中秋節還沒採收的柚子,它們都被貼上「NG品」的標籤,無法進入市場。然而,這些不完美的農作物,真的就「不行」了嗎?其實在部分農民的堅持和加工業者的巧手下,很多NG品正以另一種形式重生,成為果醬、酒類等,產生新的附加價值。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大部分的身心障礙者從學校畢業之後,想進入一般職場就業並不簡單,因此有所謂的庇護工場成立,並透過職務再設計和輔具協助他們能夠順利就職,而多元職種開發也不再只是停留在烘焙與手工皂等,現在有像是訓練庇護員工製作精緻的羊毛氈手工品,以及結合新科技及AI技術的數位資料處理庇護工場,培訓學員「電腦資料輸入」、「文書處理建檔」、「AI標註業務」等技能,讓身障朋友擁有多元專業能力,增加就業機會。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帶我們去體驗。
慢食運動是這40年來全球最重要的飲食文化社會運動之一,傳進臺灣也已經十多年,在各地興起一股探索在地飲食的意識。今年慢食全球年會(Terra Madre)在義大利杜林舉辦,臺灣就有5個慢食團體參與,可說是最踴躍的一年,也讓人看見臺灣各地不同的慢食力風貌。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你一起前進義大利年會現場。
荒野保護協會和臺灣開放水域聯盟,在臺北市士林區的雙溪河,合辦了名為「雙溪願景」的活動,期望透過水中生物的調查和參與活動者觀察到的水質變化,敦促政府重視河川汙染,此外,也期望掀起政府開放水域議題,以培養水上活動技巧代替封閉水域,來降低民眾因戲水而溺水,是這次活動的另一個目的,因此他們追蹤調查雙溪的河川生物,也帶著民眾以安全為前提,輕鬆玩水,希望透過大人小孩享受水上活動的笑聲,讓政府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開放水域的議題。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社會新鮮人想創業不簡單,更不用說以文創作為創業目標,因此如果有人帶領,勢必可以走得更順遂,因此桃園市打造了一座「文創基地」,不僅開課輔導青年朋友創業技巧,還讓品牌進駐基地空間販售,更為青年職人們開設手作教學課程,希望讓更多優秀的文創青年找到自己的品牌價值與市場定位。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我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來形容「吃」的重要性,而歐洲的義大利人更是愛吃、懂吃的民族,甚至發展出「慢食運動」,在全球興起一股飲食文化革命,要找回人與土地的連結,以食物為出發來保護傳統文化,而後更衍伸到城鎮治理,發展出「慢城理念」。客家新聞雜誌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前進義大利,製作《慢食.慢城‧慢「義」拍》系列報導,帶大家來認識義大利的慢生活跟慢食物。第一集先從慢食運動看起,面對全球化和工業化對飲食文化與環境帶來的衝擊,慢食組織向世界各地播下種子,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慢食全球年會(Terra Madre),就是慢食組織最大的全球性活動,上千個慢食團體齊聚一堂,彼此串聯交流,分享食物、文化與經驗。
在高屏客家庄,盤花這項文化習俗,不僅是傳統工藝,更是客家鄉親心中深深的信仰寄託。鄉親們帶著對神明的敬意與對平安的祈求,將親手疊製、帶香氣又繽紛的盤花,送往廟宇前敬神。盤花的製作,從選花到疊放完成,蘊藏樸實、溫馨的心意。接下來,我們將帶您走進六堆客家庄,一同探索這份流傳已久、古老且美麗的文化,感受盤花所傳遞的深情和祝福。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外來種小花蔓澤蘭,在臺灣沒有天敵,它會纏繞覆蓋於其他植物,造成其他植物死亡,不僅植株生長速度奇快,還能無性繁殖,而趕在它開花前清除,效果是最好的,臺灣各地就有許多單位號召民眾一起移除小花蔓澤蘭,不僅維護環境生態,也必須維持生物多樣性。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美濃芝麻復興運動,上一集帶大家看到百年麻油廠在第四代接手後,努力讓美濃僅存的麻油廠維持下去的故事,而9年前,客家新聞雜誌的鏡頭就曾經記錄下一群小農,在美濃復耕芝麻的過程,這一路走來實在是困難重重,這禮拜就繼續帶您來了解。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桃園一位年輕女刀匠,除了努力學習製刀技術、客製化刀具訂單及研發刀具相關文創商品,還很有心自己企劃安排一系列文化巡禮,從讓人認識與體驗如何打鐵,到刀具廠周邊環境的文化歷史,介紹遊客更深入了解桃園刀具技藝之美。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國家,但相較於陸上活動,接觸水域活動方面的機會似乎卻少,為了推動水域活動,讓更多人尤其是孩子去親水,如何安全的戲水,荒野保護協會和開放水域聯盟,日前在士林雙溪舉辦了「雙溪願景」活動,透過陸域的解說導覽,和水域的划獨木舟活動,讓身處都會區的大人小孩就近接近大自然,期望透過活動讓大家珍惜我們的生態資源。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姜秀鑾1835年到北埔開墾,北埔人稱為「老姜」,他的弟弟姜秀福當時仍留在九芎林,光緒初年,姜秀福的孫子姜滿堂,隻身來到北埔發展,被稱為「新姜」,1947年,姜滿堂的兒子姜瑞金,從商致富之後,在北埔興建傳統的四合院-「新姜」天水堂,同一時期「老姜」的子孫姜阿新則是蓋了西式建築-姜阿新洋樓,這兩座建築風格迥異的姜家老宅,如今的命運也各自不同。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竹東圳是新竹縣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早期只是供應農業灌溉使用,後來因新竹、竹東地區用水缺乏,加上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每天都需要大量用水,因此還建立了寶山水庫,如今竹東圳不僅供應灌溉用水,更涵蓋民生及工業用水。當地文史工作者現在發起「水圳走讀」,帶領成員尋找水圳的人文生活印記,透過實際踏查,反思水對社區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喚起人們重視水資源。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在農業生產中,農作物過剩或是外觀有瑕疵被丟棄,是所有農民最大的困擾。而這些農業格外品被丟棄,當然也就是一種資源浪費。桃園有業者,為了想找出農產品生產後「多餘」或NG的「格外品」潛在價值,想辦法把被忽視的資源轉化為有價值的產品,特別把像是番薯,或柚子及柑橘等水果研發加工,製成別具風味的產品,增加農產品的價值。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