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全世界都在推動環境永續與地球減碳的理念,這些概念也漸漸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在新竹湖口就有地方創生基地的青年團隊,特別結合當地餐廳與小農和社福單位,一同推出永續餐盒計畫,透過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與餐盒,使用在地食材等減少運輸中的碳排放,團隊更將廢棄的木材製成木工藝品,帶領參訪團體導覽、木工製作並品嘗餐盒,希望將永續循環的概念推廣下去,現在就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去體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之前的專題裡,我們談到在客家重鎮桃園,有一間社福機構開設照顧失智症長輩的學堂,而在學堂裡其實還有一門相當特別的藝術輔療,透過不同媒材的摸索及創作主題,讓失智症長輩以及家屬,藉由主題故事分享,連結每次要創作的主題,盡量說出心中的回憶故事,不僅常能發掘長輩們意想不到的創作,有機會延緩他們症狀退化外,也療癒到每個人的心,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在日治時期相當興盛,之後卻因為種種的原因逐漸式微的「魚池紅茶」,一直到1999年921大地震重創中臺灣後,重災區之一的南投縣魚池鄉,在地居民在2002年以「紅茶」作為地方產業再造的主軸,因緣際會的帶動地方經濟,也因此讓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或是返鄉種茶、做茶,延續魚池的紅茶產業。來看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嗎,許多原生種植物,正無聲無息的從臺灣土地上消失。研究指出,地球上每5種植物,就有1種面臨滅絕的危險。新竹縣新豐鄉有一位熱愛水生植物的專家,在新豐國中擔任生態社指導老師,帶著學生在校園生態池裡,種植上百種水生植物,其中不少還是瀕危的物種,目前正值開花期的臺灣冠果草,現在正盛開潔白花朵。記者宋宇娥、洪郁雯帶你一探究竟。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年前由桃園地方青年發起的「老屋擦澡工」計畫,號召了志工一起幫忙清理、修繕老屋,如今已經是楊梅富岡老街上地方創生的重要基地。最近,又有鄉親釋出老屋空間,讓地方青年團隊再度登高一呼,邀請志工一起打開富岡老街區被塵封的老房子與故事。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我們介紹過在宜蘭的冬山鄉,有一對父子以在地文化傳統為底氣,在故鄉老宅開文創餐廳,而且艱辛走過前幾年疫情的陰霾。現在他們有了新的創意,不僅以說故事的方式讓消費者認識地方歷史和產業,同時也跟回到三星傳承阿婆釀製醬油技術的一對兄弟異業合作,要以共好共享的精神,創造地方文創的春光。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源起義大利熱那亞的「慢魚運動」,不斷致力推廣魚文化,告訴大家,每一條魚的背後,有著很深層的文化聯結,2019年苗栗率先成為臺灣第一個推動慢魚運動的先驅者,範圍鎖定海線竹南、後龍、通霄、苑裡4鄉鎮,從懂魚、建立與海洋共生共榮理念,深耕海洋教育及培訓海洋資源人才,進而帶動地方漁業觀光、推動永續海岸線發展。記者宋宇娥、蔡裕昌帶我們從「苑海永續計畫」,看苑裡人如何為「魚廢」找到解方,從代代傳承的味蕾記憶,試圖寫下永續海洋的方程式。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我們談到苗栗南庄的「十三間有一座銀粉村」,住著好幾位很會畫畫的阿婆,這幾位阿婆在環境藝術協會全力的栽培下,個個都成了素人藝術家。他們不但用畫筆豐富晚年生活,自信開朗同時還出書,作品更發揮了改變地方的影響力,這些阿婆到底有多棒呢?一起來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南庄鄉,是臺灣通過認證的5處國際慢城之一,一般外來遊客往往都是走124線或是外環道124乙造訪南庄方向,而錯過了2處小而美的客家村,員林村和南埔村,但也正因為少了觀光客的喧擾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員林村和南埔村還保留著客家聚落的寧靜純樸、語言和歷史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具體實現了慢城精神。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在異鄉落地生根得要有兩把刷子,接下來要介紹的是,兩位對貝里斯有不小影響的客家子弟,貝國家戶屋頂顏色,會隨著政黨傾向不同,呈現「紅」、「藍」兩色區別,形成獨特的「浪板政治學」文化,其中當地超過8成的浪板,都出自於客籍臺商張雙隆之手,另一位則是,援外生涯超過30年經驗的,國合會駐貝里斯技術團團長潘生財,來自苗栗頭屋的他,也將客庄農業經驗帶給邦交國,現在就透過鏡頭一起來看他們的故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家新聞雜誌「喜新不厭舊」單元,這星期我們要帶大家到屏東縣竹田鄉,它屬於六堆客庄的中堆,客家族群大約占總人口的8成,客家氣息濃厚,這幾年還擠身國際慢城之列,是屏東第1座國際慢城。在地除了住在民宅裡的伯公、敬字亭、達達港這些歷史文化景點很有看頭,竹田驛站周邊街區現在躍身成為遊客喜愛拜訪的熱門景點,公部門、民間業者合力推展產業、觀光,帶動街區發展,希望竹田這個樸實客家小鎮被更多人看見。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臺中客家庄石岡有一位後生主廚,把從小看著祖母包粽子炒餡料這個好味道,承襲下來變成自己最有故事的「五寶飯」,裡面的香菇、蝦米、肉絲、韭菜花等料爆香後,拌在一起配飯吃,香噴噴很下飯,是顧客造訪必點的招牌菜,還獲得「亞太年度十大名菜點」殊榮。年輕有熱情的主廚,在外走闖多年後回家接下老麵店,發揮創意積極求新求變。來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竹北的農地,長期面臨「璞玉計畫」的徵收爭議,面對威脅。曾經拿到全國冠軍米頭銜的一位在地農夫,幾十年來持續守護著田地同時,在一個機緣下他開始種小麥,沒想到受到酒廠青睞,用他的小麥來釀造啤酒。長期駐點的豐禾子協會,還舉辦了啤酒散步節,讓參與者藉此來了解這塊土地的故事。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關西鎮因為好山好水,向來就以長壽鄉聞名。但今年,與鄉親息息相關的鳳山溪、牛欄河,卻接連爆出嚴重汙染問題。追究原因,跟上游以及沿線的化工廠違法排放廢水脫不了關係。原本這只是一條地方新聞,但關西鄉親硬起來,加上地方人士團結陳情,整個新聞事件引發更多關注。從小鎮遇到的問題來看,由於先天環境差異,城鄉差距本來不可避免,但鄉親力量一旦覺醒,對未來環境,甚至一個地方的發展會有什麼樣的影響?記者黃貞茹和左燕輝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卓蘭的白布帆社區,曾經是著名的楊桃故鄉,但受到天災跟市場上風風雨雨的影響後,楊桃產業一落千丈,種植人口數也越來越少,還留下來的人,努力找新出路,轉種水梨、葡萄、橘子等等。最近,一年四季都可以收成的龍鬚菜發展得很不錯,成為這裡的新興農產業。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首度舉辦的客語高級認證,難度高、通過率極低,在客家社群中引起廣泛討論,全國僅僅只也6位考生通過,通過海陸腔高級認證的考生更只有一位,在客家最大縣新竹縣,就推動了,「112年客語深根服務計畫」,希望有機會讓更多有志者獲得更好認證,至於,考過各種本土語言認證之後,除了榮譽感之外,還能獲得什麼樣的實質效果呢?其實觀察各大國家語言認證,除了是各縣市學校,應徵本土語教師的基本條件之外,還有可能也會是教師甄選的加分項目,甚至是公教機關加薪、陞遷的依據,希望透過各種誘因,讓有志報考公教者,多多學習、使用國家語言,記者錢薇如跟徐榮駿、黃映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年,臺灣第一位被英國BBC選入全球百大女性的林念慈,她是桃園客家人,也長期深耕尼泊爾的她,這些年不僅跟當地婦女一起車縫布衛生棉,創造就業機會,也持續透過月經教育,破除當地對月經的迷思與恐懼,她更跟一位藏族藝術家,一同創立一間複合式旅店,除了主打環保友善,也協助尼泊爾流亡藏人就業,讓藏族青年在尼泊爾找回歸屬感,繼續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過南投縣信義鄉的人可能都有印象,經過台21線進入信義鄉的入口處,有一家很明顯的梅子加工廠。它創始於1980年代,是為了去化因為外銷市場被取代而滯銷的本地梅子。經過20年蛻變,它從一個加工廠不斷調整改變,現在它的價值除了是行銷青梅產業,更已經已經成為把信義鄉、多元族群文化展現給來自各地遊客的象徵地標。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2年、第57屆電視金鐘獎入圍名單出爐,其中改編自新竹北埔茶葉世家的故事,同時也是臺灣首部海陸腔客語戲劇《茶金》,總共入圍了16項獎,是本屆金鐘獎入圍最多的戲劇節目,包含戲劇節目獎、導演、編劇、男主角等等深受肯定。到底這齣戲的魅力為什麼這麼大?透過深度報導,一起重溫。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森林總面積有兩千多公頃,森林覆蓋率超過六成,非常適合推動林下經濟,所謂林下經濟是一種混農林業,先進國家行之有年。而臺灣過去只允許造林、苗圃使用,林農收入不容易。因此幾年前林務局推動臺版「林下經濟」,在不影響林地、不使用農藥、確保水土無虞的原則下,讓林農在森林裡種植作物。而首波表列的作物,包括段木香菇、臺灣金線連還有蜂箱養蜂等,如今在臺東有了不錯成績。記者陳君明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