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推動環境永續與地球減碳的理念,這些概念也漸漸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在新竹湖口就有地方創生基地的青年團隊,特別結合當地餐廳與小農和社福單位,一同推出永續餐盒計畫,透過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與餐盒,使用在地食材等減少運輸中的碳排放,團隊更將廢棄的木材製成木工藝品,帶領參訪團體導覽、木工製作並品嘗餐盒,希望將永續循環的概念推廣下去,現在就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去體驗。
其實我們在看的時候,你們可以就近一點看,它這邊就是會有一個,打一個榫的空間,另外一部分,就是打一個榫的頭,讓它兩邊是去做一個咬合。
位於新竹湖口的這間地方創生基地,當地的青年團隊將林木的剩餘資材,透過基地木工師傅的創意與運用,製造出各式各樣的精美木製藝品,這天他們帶了參訪團體近距離來觀察。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我們今天很多的遊客來訪,他們特別是來這邊看的是,我們從一棵樹的颱風過後的風倒木,還有這些修枝木,如果透過一個工廠,它能夠有效率的把它分類做成木作,做成木炭,然後到清潔劑的過程,所以他們特別是來看這樣子的一個,整個叫做森林循環,然後能夠打造出來一個生活的一種風格的樣貌。
木工師傅呢,就是我們在這邊透過教育、環境教學,木工的這個技術,他們開始可以用這些料源去做創作。
透過鏡頭看見了基地裡木工廠、有許多剩餘資材,木工師傅們就各個發揮好手藝,製成充滿質感的木製品。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其實我想臺灣是一個,六成土地都是森林覆蓋的一個島嶼,如何在生態永續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找到一個跟森林永續的循環經濟,地方創生的人,可以在有限度的條件下,用限度的資源,在生態跟生產,生活的兼顧下,能夠完成一個共好共生的這個樣貌,我覺得我們就是在努力這件事情。
來到基地參訪的學員也對於廢木材的多元運用,充滿好奇與驚艷。
[參訪民眾]
它是一個非常棒的循環利用的場域,它把這些枯萎木,或者是這些倒木可以再循環利用,然後製成我們所生活上所運用的到的,像是清潔產品,然後洗沐浴產品,甚至我們的桌子、椅子都可以運用這些廢棄木去再循環利用,延續這些倒木的一些生命,那我覺得這樣的利用上是非常棒的。
[參訪民眾]
現在就是很多的可以再利用的一些林業的剩餘資材,他把它都當作是一個廢棄物,當作是垃圾,都進到掩埋場焚化廠,那變成就是說,我們就是在無形中浪費一些機會跟它的資源,那就是偉誠看到這其中的商機,跟他的那個需求。
那我們現在放進的就是水梨枝條,剛剛接續這個水梨枝條,其實我們已經日曬雨淋,將近已經快兩個月左右,兩三個月的時間的乾燥,含水份是裡面的關鍵元素,如果你的水梨枝條含水太高,如果你的水梨枝條的木材,水份太高的話,你一燒就會燃不起來。
至於這些原本要焚燒的水梨枝條,又是如何製成生物炭的神奇變化與多元運用呢?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那剩餘的料源當然在裁切過程中,或者是一些餘料,我們也會再透過一個生物炭窯,製作除濕炭的這個過程,讓這個一個小時的流程中,讓他們看見如何把樹枝,在整個乾燥過後製成生物炭,再變成再運用的這個炭包,除濕炭包的運用。
所以就是垂直這樣磨,稍微有一些地方,你沒有辦法一定只能斜著磨,那你就是稍微一點點,這樣沒關係,然後那個磨的時候,不要像那個在那個,在輕輕磨的感覺喔,要有一點那個喔,好不好,就是要一點力量的喔。
除了了解到這些廢木如何華麗變身,也讓參訪民眾實際操作木工製品DIY,透過五感體驗其中的變化。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讓他們可以看到體驗的感覺,讓他看到說這樣子的一個木作的,手作的感受,特別從木頭,它是一個很粗糙的裁切的塊狀,到打模的過程中,他能感受到那種細緻度的變化,我覺得木工的這種成就感是很強烈的,他會直覺的包括氣味的帶來,跟手作的那種滑潤感,然後再透過一些植物的搭配,它就可以變成一個很棒的炭的藝品,或者是一個木藝品,那你可以直觀的看到,它就是從本來的一塊廢木,變成真正的一塊藝品木。
[參訪民眾]
就是從沒想過,就是那種廢棄的樹枝,可以就是創造出這麼多可能。
[參訪民眾]
就是把這些原本要應該要進去焚化爐,或是那個垃圾場的那個木料,轉化成一個全新的生命,那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他的一個模式,那未來如果這套模式,能夠跟食農這一塊做個連結,或者去做跨域的合作。
欣怡,嗨Lisa你來了,今天一共35個便當,對對對,這個是兩個素的,好的好的,謝謝謝謝,這是我們的筷子,好的好的,也麻煩你。
這場以循環再利用為主題的導覽活動還有一大重點,就是中午餐點也符合永續環保的概念。
那再麻煩你,幫我們收好以後送回去,好的,我們吃完然後我們會再把它扣好,然後送回去,然後再麻煩你們清洗,好,辛苦你了。
業者送來的餐盒,其製作過程與食材來源更是細心挑選過。
老師傅將從在地小農新鮮採購來的食材,備好料,再將食材放入炒菜鍋中,大火快炒,烹煮出一道道美味的菜餚,而這些豐富又色彩繽紛的菜色全都將放入一個個不鏽鋼的便當盒中,而不是使用一次性餐盒。
[餐廳業者 謝愷心]
但是為了其實減塑的部分,我們有一個初心,就是盡量減少塑料的部分是塑料的使用跟丟棄,那我們就會設計一個不鏽鋼的便當盒,對,然後可以把它回收回來,我們再做清洗,其實麻煩點沒關係,那為了我覺得永續的這個議題,也希望多帶動大家一起來參與。
這看起來垂涎欲滴的便當,正是來自當地創生基地團隊與在地餐廳業者一同合作,推出的永續餐盒計畫。
[餐廳業者 謝愷心]
因為我們的餐廳,基本上我,因為婆婆是客家人,然後公公是外省第二代,所以我們在菜色上面呢,就會特地設計像眷村味,客家菜,然後再搭配一些台菜,海鮮的部分來設計我們的菜色,那便當的部分呢 我們就會設計客家豆腐,然後菜脯蛋,然後再搭配一些新鮮採購的在地的一些小農的食材,對,去設計我們的菜色。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其實我們最重要的目標,是希望把永續環保這件事情,能夠日常的實踐出來,所以如果最好是能夠吃到在地的小農的便當,他們的當地的食材的食物,減少了碳足跡的運送,然後當然我們也看到很多的遊客來訪的時候,會有手搖飲,會有很多的餐具,甚至碗筷等等,這個一次性的這樣子的餐具,實在讓我們看了很頭痛,不管是垃圾的增量,然後在焚燒的時候,這樣的碳排放會覺得說,如果能夠再把這個循環的工作做得更加落實。
而餐盒裡有肉有菜有蛋,都是來自於在地小農以及社福機構的院生用心種植與養殖的。
[餐廳業者 謝愷心]
有黑豬跟還有就是用,中草藥去養殖的雞的部分,我們都會做一些結合,剛好他們也在我們的附近,所以這樣在地採購,然後支持我們的在地的小農。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包括像香園療養院,他們有113個院生,他們有輕中重度的身心障礙夥伴,他們有飼養了500隻雞,作為友善的這個雞場,讓牠們是開放的活動的,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取得很棒的新鮮的雞蛋,那這些雞蛋,其實就是我們在永續餐盒裡面可以吃到的。
更特別的是熱騰騰的白米飯中還加入了高粱,增加食用口感。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其實我們是第一個去找到當地的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部分,那因為前幾年,我們知道水稻都缺水,所以他們有一部分改種了這個旱作的這種高粱,那這個高粱其實是一個很高纖的,而且也是個很棒的這種,我們說的這種超級食物,所以它可以對人來說,是很棒的這種攝取在高纖的部分。
[餐廳業者 謝愷心]
因為其實我們在採購的時候,特別去挑選過,在地的米跟我們在地的高粱米,做一個結合和搭配,比方說比例,然後水水要添加多少,然後這個米飯出來的口感,我們都經過很多次的實驗,跟我們的小農有經過很多次的討論。
除了使用在地食材達到減碳,也透過餐廳合作與支持這項計畫的民眾,一同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我們後來去精算了一下,包括餐盒的節約,不用一次性的這些餐具跟盒裝然後搭配,這附近的這些小農的蔬菜水果,然後在整個製造過程中,我們是確實可以減下,每一個便當可以減下0.5公斤,這樣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大家吃便當囉,我們今天要來分享的就是,我們的永續餐盒,如同我剛剛有說到的,它全部就是用白鐵的設計,所以它是可以永續,吃完之後,我們會再回收回來做清潔,謝謝。
大家排隊領取永續餐盒,一打開便當盒,除了透過視覺欣賞色彩豐富的便當,也能透過味覺品嘗美味的餐點。
[參訪民眾]
我們今天中午的菜色裡面有一個菜脯蛋,那菜脯蛋的蛋,它是來自於社福機構裡面,所飼育出來的蛋,這個蛋也是在地生產的,然後產地到餐桌的距離非常短,那對於食材上是非常新鮮的,那再加上這個飼育的人,又是一些身心障礙者,覺得這樣的跨域的整合,是一個非常棒的一個結合,那我們吃起來的時候,身心靈都有富足的感覺。
參與民眾也認為這項餐盒計畫,傳遞相當多元與環保的概念。
[參訪民眾]
它所謂的永續就是,它可以重複再利用,那過去我們常常有很多的會議便當,那也許會議便當,都是大家所常見的是一次性的容器,像紙盒或者是塑膠餐盒等等這些,那如果可以用這樣的永續餐盒的一個概念,那菜色上也吃起來很清爽,那我們覺得應該要多多的鼓勵,我們可以減少垃圾,也可以為這個地球的環保,盡一份心力這樣子。
[參訪民眾]
就是用更好的食材,然後可以讓大家吃得更健康,就是透過就是吃便當,然後可以幫助到他們也是一個感覺回饋社會的感覺。
[參訪民眾]
現在就是大環境的趨勢,就是所謂的低碳簡約的生活,其實我們很多很多生活的改變,其實就可以用這種簡單,簡簡單單的方式就開始做,一個細微的改變,那一方面就是,就是可以讓這個地球可以,可以就是減少垃圾的累積,然後並且那個會減少,就是現在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我覺得他這個概念是非常好的。
而有這項永續餐盒的理念,更是來自於日本正在推行的「農福連攜」政策以及「社會性農業」的概念做發想。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我們看見農福連攜,是一個可以被掌握住的東西,所以我們特別想要在臺灣去來慢慢去推動跟倡議這件事情,現在就是我們這樣的一個團體,地方的一些夥伴就是思考,有沒有可能從小農的工作場域,到我們這些社福單位,甚至到我們對應到市場面向端,可以讓這一些社福團體一起參與進來,那就可以真正達到我們想像的地方創生,是一個全齡,各種狀態的樣態的夥伴,都可以加入到這一塊土地來。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玠廷]
他們其實透過一個小小的餐盒,他把不同的這種小農連結在一起,而且更重要的事情是,他居然就是把那個香園教養院的這個雞蛋就放進來,我覺得這個的難度是,你要怎麼去說服這個業者,願意去使用這樣子的這個農產品,可是我一旦要去串聯這麼多的這個生產者的時候,一來是我的行政作業其實是變複雜了,那因為我的採購,就是每次都是一點一點的這個採購,所以我的那個單價,一定不可能是壓低的,可是就消費者來講,你吃到的這個餐盒,你背後的那個價值是完全不一樣的。
一趟環境永續推動的導覽遊程,再結合美味餐盒,一同傳達循環再利用、減碳與關懷土地的善的理念,還連結農業、社福單位等,不僅連結更多新價值,也展現更多可能性。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