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導演蔡明亮的作品《愛情萬歲》、《河流》、《你那邊幾點》、《天邊一朵雲》等,都是拿下國際獎項的作品。這位國際影展的常客,導演身分,眾所皆知,但卻鮮少人知道他是馬來西亞客家人;還有很多朋友也不知道,這位享譽國際的大導演,多年來只要有新作品,就親身走入台灣校園、到街頭、夜市賣電影票。這樣另類的電影宣傳活動已經持續七年,也吸引許多學生、社會人士義務加入賣票行列。是什麼原因,讓國際大導演得親自上街頭賣電影票?又是什麼樣的理念,讓這麼多人心甘情願加入?
宛若不夜城的台中逢甲夜市,在一片喧鬧的音樂、商家叫賣聲中,夾雜著販賣電影票的聲音,而這叫賣的人,你沒看錯,竟然是國際知名電影導演蔡明亮,他帶著長期合作夥伴李康生,拿著一疊電影預售票,攤開手上的電影海報,就向群眾介紹起自家的電影。
簽名再簽名,合照再合照,車水馬龍的大馬路旁,一時之間彷彿成了導演、演員和民眾相見歡的影友會現場。
[民眾]
看過導演上街頭賣電影票嗎,沒有 第一次看過,那你感覺是什麼樣子很新鮮 很新奇,你是因為這樣才買電影票的嗎,沒有 沒有 純粹支持國片而且蔡導演是很優秀的導演,我們很欣賞他的熱情,對阿
雖然有人很捧場,用行動表示支持,但也有人反應冷淡。
還來不及感受被冷漠拒絕的感覺,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又立刻搜尋下一個有興趣聽他介紹電影的人。
[電影導演
李康生]
其實有遇過太多太多,他們覺得我們好像在賣玉蘭花或是口香糖,就直接把我們擋住,或者是有的用不好的言語來跟我們講,不過大部分都很尊敬我們,因為他們知道我們的辛苦
[電影導演
蔡明亮]
很少有惡言相向 ,冷淡是比較多的可是熱情也很多,所以你在那邊你會找到平衡點
前一天晚上還在台中夜市叫賣,隔天下午就到了台南市的飲食商圈宣傳。不管去到哪,電影導演親自上街頭銷售電影票,都很引人注目,尤其還是這麼一位屢屢在國際影展上拿奬的常客--蔡明亮。1993年,蔡明亮以《青少年哪吒》獲得東京影展銅獎, 1994年《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97年《河流》拿到柏林影展銀熊獎。2001年《你那邊幾點》亞太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導演。2005年《天邊一朵雲》獲得了柏林影展銀熊獎等獎項。
能夠在國際上拿下無數獎項,靠的或許是蔡明亮始終堅持自我風格和電影的獨創性,用他敏銳的觀察、大膽直言的方式拍出台灣社會現況。
[電影導演
蔡明亮]
我們的電影比較往人性的發展,所以你看到比較黑暗的東西 比較陰暗的,比較有議題 有爭議的,所謂有爭議是 它存在 但是它不被普遍的接受人性的東西很難馬上知道什麼是對 什麼是錯我們其實沒有 我們只是一個觀看的人 觀察的人那也希望觀眾被帶著觀看 觀察我們的社會的 或者我們人性的,各個比較你不太去面對的那個部分我們的心裡都被訓練成我們很冷酷 很僵硬所以我們不會有平等心 不會有愛我們會越來越自私 或者我們會越來越貪心我們的電影是看到人生的苦,不管是病痛 死亡,或者是愛情的不容易 家庭的不容易,人的相處的不容易,看完以後 你的心會變軟,它的意義就在想要讓你的心變得比較柔軟,你的腦袋變得比較敏感,這就是我們的電影可以給觀眾的東西
蔡明亮在影壇上的好表現,眾所皆知,但他是馬來西亞客家人,卻鮮少人知。
[電影導演
蔡明亮]
我會聽大部分的客家話,會講一點客家話,我跟我阿嬤那邊的 爸爸那邊的是講客家話。非常刻苦和堅韌的一種個性在他們身上,但也很節儉 大家都知道所以我拍電影很節儉,錢都用在刀口上就會有一個概念,做任何一個東西 都事事求是 很務實,我都是這樣的一個個性我拍電影也是 我如果沒有拍好 我就躲起來,我拍好 我就很敢的,把我的票拿到觀眾的面前問他要不要看,這是我的個性 我想也是多少,有客家人的個性在裡面,6號,要不要買我的票,幾歲 16歲,那不能看,那你也是16歲,長大看我的電影
不過,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蔡明亮從拍片現場走到校園、街道,甘願從掌鏡發號施令的電影導演,轉變為在路邊賣電影票的銷售員?
[電影導演
蔡明亮]
我到街頭賣票,一方面是面對我們票房上的一個實際上的狀態,因為國人不太親近這種電影,我說我們的電影是進到奧運競賽的電影,長期的進入奧運 它應該被觀眾擁戴的為什麼相反的這種電影 進去奧運的 我不要,就表示這個社會很有問題,所以要改變他沒有別的方法,所以我採取的方式 就是上街頭,把票從票口拿出來
就像是苦行僧一樣,一步一腳印,全省南北跑透透,蔡明亮穿著夾腳拖鞋、背著大背包,拿著一大疊電影票,不厭其煩,向民眾一遍又一遍介紹自己的作品,希望讓他們走入電影院觀賞。
[電影導演
蔡明亮]
那個臉皮要很厚,後來我覺得我現在是沒有臉皮,我已經不是厚薄,我沒有臉皮 我不要有臉皮,我就是來到 我就是理念清楚跟他溝通,那個過程很複雜,有時候我會覺得很掙扎,你懂嗎,常常講一講 講到一半,你就覺得很荒謬 這件事情
雖然有時候連蔡明亮自己都覺得荒謬,但這樣賣票卻已經持續做了七年。甚至從刺激票房銷售的單純作為,逐漸變成一種另類特殊的社會文化運動。
[電影導演
李康生]
我們就從《你那邊幾點》,兩千年之後就開始做這個活動,現在已經做了七年,覺得是越來越辛苦,但是也培養了一群喜好,有別於好萊塢的一些藝術性,比較偏藝術性的電影(喜好者),所以我們覺得像是在校園播種,應該再過三年之後 也許十年,就會發芽或是成長
[電影導演
蔡明亮]
你在那個過程裡面是苦中作樂,有點苦 可是其實又有點快樂,因為那個人接受了,從不看到到他看,接受不接受是一回事,因為接受是見仁見智,但是他進來了 你請到他了,我覺得那過程開始有成就感,它還是快樂的還有最大的快樂是有更多人願意跟我上街頭,學生 或者是在網路上 我要來幫你賣票
認同蔡明亮的理念,剛退伍的王冠人、和研究所學生涂倚佩自願義務走上街頭加入賣票行列,就是希望多一份心力,多一股力量。
[王冠人]
我在外面看的時候,我會覺得好像不應該只停在,一個觀眾或者外圍的人,我應該試著去做一些什麼,所以最實際上能夠幫助他們的,就是跟著他們一起走,你自己去參加過一次賣票,你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堅持,是多困難的事情
[涂倚佩]
因為他的電影很多理念,民眾只是看表面,那他批判的就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事實,所以我覺得這個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來解釋 跟把觀眾找回來當然藝術或是文化或是社會運動這種東西,沒有辦法是一下子的,就像一塊錢投進水池裡面,他雖然很沉 可是他是有漣漪,所以我覺得 還是做,那個影響 我相信是存在的
[電影導演
蔡明亮]
我們做了七年這個工作,第一年媒體以為我在做噱頭,可是我做了七年,我的心情也一直在改變,我從只是面對現實開始,到後來我發現到說,我即便每一次製造了幾百萬的票房又怎麼樣呢,因為我會做不完,我不能停止的賣票,除非這個社會被改變
全台跑透透賣預售票受盡冷暖對待,說是搶救國片,倒不如說蔡明亮想搶救的是社會人心與希望。雖然不容易,但他不只用拍電影落實理念,還身體力行,一步一步、一點一點慢慢的改變著社會。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