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個單元我們談到永續餐盒的概念,透過地方業者、農民與社福單位結合,打造出對土地與環境友善的美味餐盒,而這樣的基礎概念其實來自於日本這些年來推行的「農福連攜」計畫,意思是將農業與社會扶助並行串聯,希望為農業帶來新的生產人力,也能讓身心障礙者有就業機會,湖口地方創生基地的青年團隊,也希望透過每一個永續餐盒與消費者們分享,每一種食材來源背後生產者的感動的故事。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體驗。


 

 

打開色香味俱全的餐盒,裡頭每一樣食材,都承載許多生產者的故事,也傳遞出永續與友善土地的概念。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在日本,有一個農福連攜,攜手向前這樣子的農業跟社福單位,一起攜手向前進的這樣子的一個,從社福的參與社會到農業的缺工,兩個可以結合起來,一起攜手向前。

餐盒除了農業生產者也結合社福單位生產的食材,這樣的想法源自於日本的「農福連攜」概念,當初是透過農科院的長官帶給湖口地方創生基地的青年團隊有這項創新的想法。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玠廷]
在社會福利,或是說這些身心障礙者,他們當然在某些程度上面是弱勢,可是假如你給予他一些適當的一個條件的話,他其實,他也可以補足你所需要的這些勞動力的這個缺口。

像是便當盒裡的雞蛋,正是來自湖口當地教養院院生們,所照顧的雞隻生產出來的。

等一下,我們要進去餵雞,然後餵完雞,我們再進去撿蛋,好,好,來小心喔,不要踩到牠們。

農場督導帶領教養院的院生,進行雞場每日例行工作,餵飼料、撿雞蛋和打掃清潔等。

慢慢撿,下面也要撿喔,好。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創辦人希望,他們透過這樣的訓練,可以回歸社會,然後可以減輕家庭的一個負擔,部分的那個栽種區,我們把它改成養殖雞隻這樣子。

在這飼養的方式是屬於人道友善飼養,蛋雞生活空間大且自由,因此生產的雞蛋品質特別好。

[香園教養院農場督導 朱成立]
我們這個主要,是屬於開放式、自由的一種放養方式,我們外面還有一個外放區,所以牠們當生完蛋的時候,牠可以可以自由的,的下來進食,或是出去活動,所以我們跟一般籠飼不一樣。

院生在這裡獲得工作機會,也學習飼養和照顧雞隻的訣竅。

[香園教養院農場督導 朱成立]
進去以後,我會跟他們講不要踩到雞,第一次會跟他們講,輕輕拿輕輕放,不要不要丟太大力,因為都要訓練,不是每一個服務對象都會,曾經也有一進來以後,他撿到就丟,撿到就要丟,像我們這種比較功能,比較,高功能的服務對象,跟他講他有口語能力,你跟他講他聽得懂。

[香園教養院院生]
(那撿雞蛋有什麼特別技巧),不能踩雞,(還有呢),還有雞蛋要小心點,因為會弄破掉要輕輕的,(要小心要輕輕的是嗎),對,(那你覺得在這邊工作,對你來說是很開心的事嗎),對,開心。

[香園教養院院生]
早上,雞生(蛋)好了,牠會每一顆蛋,牠會生滿,生滿的時候,牠會生滿的時候,他會,撿到桶子裡面,還要擦,還要刮,(還要刮什麼這個東西),髒的東西髒的東西,像那個黑色的,黑色的髒髒的東西,把它刮掉,處理掉,這樣子蛋很乾淨,人家客人會買的,同意,喜歡的。

教養院除了培育院生飼養技巧,出貨前雞蛋的清潔也是他們的工作訓練之一。

我們等一下拿雞蛋的時候呢,要輕輕的拿,太大力的話呢,它就會破掉,那它上面有一些髒髒的,我們要先把它輕輕的刮,刮,對。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那擦蛋的部分的訓練,是真的挑戰比較多,每一顆蛋你都要握著,等一下你們可以了解,然後他要去做去擦,或者把那個,因為不能水洗,那每一每一顆蛋,都要用手工清潔過,那我如何握了,它不會破,這個是要反覆,讓他們知道。

[香園教養院院生]
(喜歡工作嗎),喜歡,喜歡,你喜歡這項工作,喜歡,喜歡擦蛋這個工作嗎,對,喜歡。

雞蛋的包裝禮盒和紙袋,更是由院生們親自彩繪的,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包裝。另外在院區裡也種植香草植物,讓院生們種植與照顧,他們除了參與永續餐盒計畫成為食材的提供生產者之一,未來也將提供香草植物給創生團隊生產相關產品。

[香園教養院院長 黃慧玉]
從養殖他又看到我們對土地的友善,所以他跟我們提的這個概念,他說某個餐廳,他們要推永續餐盒的時候,他的雞蛋要來自於我們這邊,公益組織,我們人道飼養的這樣子做的一個餐盒,對於他在推廣永續的時候,會有很大的幫助,然後對我們來講,我我們也覺得我們參與,這樣的一個計畫,其實是非常好的。

本來就可以長很好的,因為它剛開始開花的時候,就遇到颱風,那颱風一直來,來了隔沒兩個禮拜又來,所以都已經變成這樣。

田裡種植的作物,正是近年來臺灣政府推行的雜糧作物,高粱。

正常成熟的高粱都是這樣的,看起來都是這麼漂亮這樣子 對啊。這上面這樣是因為颱風的風太大了,它在授花粉的時候就已經被打到了,所以它已經受傷了。

農民劉政育種植的高梁也呈現在這次的永續餐盒中,而起初會種高梁是因為政府推行節水政策。

[新竹青農 劉政育]
我們本身都是種水稻,就是因為這十年來因為科技業的發展,還有居民也變多了,北部的人也變多了,它主要的水庫的水都是要給政府,還有民間科技廠用水,所以政府就鼓勵我們種雜糧,所以我們就是嘗試的種雜糧,其實種了這雜糧其實都是沒賺錢的。

由於在臺灣鮮少人種,因此初期也遇到不少瓶頸。

[新竹青農 劉政育]
種高粱的時間,差不多是三月,一期是三月,第二期是七月開始,跟種田插秧一樣,插秧的時間差不多,但是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因為北部的田區都是黏土,但是我們翻好土只要一場大雨來了,完蛋了,就是黏土吸了水,再十天又不乾了,就變爛泥巴了,又沒辦法種,我們要等到它的田的溼度剛好的時候,我們才能撥種,對,也是有一點難度。

但種出來後卻又遇上賣不出去的問題,銷售通路管道以及民眾的接受度是一大難題。

[新竹青農  劉政育]
因為高粱是很,一個滿營養的那個穀物啦,一般人是你要在外面吃,是吃不到啊,而且高粱,它也很厲害,是它節水,它像我們這個,它是怕水,它不用太多的水,它就可以長,但是它就是收起來,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辦好,所以假如是營養午餐,我們想要變成米的話,應該就會消比較大,可是也要學校願意。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因為它的殼太硬了,所以它前置作業其實挺長的,所以就是,一般民眾覺得吃到高粱米飯,其實好吃,他也會問說怎麼烹煮,但是聽到這個烹煮的過程就是非常的花非常多的時間,他們會第一個時間就我放棄了,我直接買現成的比較快。

因此這項永續餐盒計畫,使用高梁搭配白米飯時,他們相當樂意參與。

[劉政育太太 許毓姍]
就是這個永續餐盒的部分,就是結合農民結合社福團體,然後又結合偉誠這裡,其實我覺得就是一個全面性的去協助曝光,我們在地農特產的特色,然後社福團體也願意支持這件事情,那我們也相對應的就是讓社福團體有所回饋,因為它畢竟這個餐盒其實就是,什麼都有在裡面,他們的雞蛋,然後我們的米(高粱)這樣子,那共同去行銷這一件事情,然後那大家吃到,這個餐盒,其實就會同時認識了很多家企業。

現在一般來講,我們在雞舍,不要用跑的,要慢慢走,因為,雞會嚇到,所以我們要慢慢走,我們巡這個雞舍,看有水嗎。

接著鏡頭轉到位於新竹芎林的雞場,這裡飼養的雞隻雞肉也出現在餐盒中,特別的是這裡照著動物福利法,不用籠飼,而是使用友善飼養。

[畜牧場場長 王金龍]
差不多十年前,董事長就說要改變方式,不要用籠飼,要讓牠用平飼的,怎麼說呢,因為動物福利法,現在全部用平面在養,有一個好處,雞隻是會很,牠有運動會到處走,不會關在一個籠子裡面,一生都在那裡面。

另外為了雞隻健康,他們使用中藥配方放入飲用水中,讓雞隻飲用。

[畜牧場場長 王金龍]
本身我們雞場是沒有用藥廠的,有的賣到,有的連鎖店的有機店這些所以它的要求很嚴格,那你會說,可能那個雞有生病了怎麼辦,我們全部都用中藥,重點是我們這些雞隻,我們是用玉米還有大豆,加一些營養品來調理,這個營養是均衡的給雞隻吃。

(聽說這裡的雞肉煮雞湯的時候,不用另外加蔥,薑,蒜頭還有米酒這些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來請教一下場長是怎麼做到的),好 沒有錯,因為我們養雞是用中藥,所以我們是用中藥,雞隻出來味道不一樣,現在我們就來煮湯看看好嗎,好來,你看這是我準備好的雞隻,還有水,沒有加任何的薑,蔥,蒜還有米酒,就是這樣放進來,鍋子蓋起來按下去過二十至三十分鐘,我們可以看看這個雞湯,是不是可以吃了 好嗎 好。

雞肉的好品質,來自於給雞隻自由的活動空間和好的飲用水和飼料外,雞場的溫度控制也相當重要。

[畜牧場場長 王金龍]
第一是雞場裡面不能溼溼的,第二是天氣,你不時要了解說天氣,明天明天是不是,天氣好不好,有下雨,還是沒有下雨很重要,還有起風,還是沒有起風,起風,風大的時候,就要把簾子拉下,所以還是一般來說我們,是要很注意天氣。

因為有好的養殖技術,他們很開心能參與這次計畫,過去他們也曾輔導過教養院的蛋雞場,提供他們免費的技術輔導。

[畜牧場場長 王金龍]
董事長說,免費提供我們的技術給他去養,他發現到說,不管是我們做好事也好,他自己也有能力去,養這個可以賣,可以有收入,我覺得這個很好,所以你講的餐盒計畫來說,我們也很開心(參與)。

串聯起這項永續餐盒計畫的創生基地創辦人陳偉誠,也期盼這樣的結合未來執行能更全面。

[湖口創生基地創辦人 陳偉誠]
就是社福單位,他們對於事物的執著,包括他們可能對於這種良善的想法,其實很單純的,在於生產過程中,或者在社會的參與過程中,去為他們安排跟設計一個工作流程,那就有可能把農業跟社福單位,結合在一起。

目前在臺灣研究「農福連攜」這項計畫的農科院專家,也希望未來透過民間倡議能慢慢推廣到各個縣市,希望一同共好互相扶持。

[農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陳玠廷]
那這幾年其實臺灣有滿多朋友,民間的朋友開始在倡議,這個社會農業這樣子的這種概念,如果我們把它擺在一個大的架構裡面,它其實是社會農業的一環,可是如果進到制度裡面的話,農福連攜以日本為例,它其實就是比較有系統的,從民間到地方政府到中央的這個部會, 一個有系統的這個政策的這種架構。

或許很多人很難想像農業與社福單位的跨域合作,能達到什麼樣的顯著效果與目標,也成為推廣過程中的一大挑戰,但如果從民間開始串聯起每一個地方小農與社福團體,大家彼此貢獻心力,或許未來能集結更多力量,發展出對環境永續與友善土地更珍貴的新價值。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