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傳統信仰與當代創意的桃園龍潭年度盛事「神龍鬧鎮」,自2022年起,由在地青年與耆老共同打造,結合神農大帝信仰、客庄文化與地方創生理念,逐步發展為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今年邁入第四屆,遶境隊伍還前往大溪永昌宮會香,展開庄與庄之間的信仰連結與文化交流。
融合傳統信仰與當代創意的桃園龍潭年度盛事「神龍鬧鎮」,自2022年起,由在地青年與耆老共同打造,結合神農大帝信仰、客庄文化與地方創生理念,逐步發展為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今年邁入第四屆,遶境隊伍還前往大溪永昌宮會香,展開庄與庄之間的信仰連結與文化交流。
進入到夏天,臺灣盛產多種水果,讓消費者有更多樣性的選擇,而在初夏有一種名為「紅寶石」的水果紅肉李,因為產季較短,所以市面上接觸過的消費者也較少,紅肉李大多生產在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等地區,其中苗栗縣泰安鄉與大湖鄉產量較集中,因此在地鄉公所也積極推廣,並舉辦行銷活動,但近年來氣候異常、人力短缺,甚至是猴害嚴重,都影響紅肉李的產量與品質,現在就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了解紅肉李的生長環境及農民遇上哪些種植難題。
來自於臺中市東勢區的「明哥菜車樂團」,團員都是客家人、唱的歌曲都是家鄉的故事,要說到樂團開端,得從20幾年前說起,不過直到今年,他們才真正發行第一張同名專輯《明哥菜車》,帶著搖滾精神一路堅持,走過20多個年頭,總算圓夢。
日前內政部拋出中正路改名議題,引發正反兩方議論,2017年《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施行,也就等於明白指出,威權迫害真實存在,中央加大推動轉型任務馬力,包括「兩蔣文化園區」以及「中正紀念堂」轉型,可說是翻轉威權象徵兩大重點工作,除了移除大型威權象徵之外,各縣市幾乎都有的中正路,該不該改名近來也引發熱議,您知道嗎?政府推動轉型正義至今,中正路的數量其實不減反增,究竟該如何翻轉威權?對你我有什麼影響?各界又有哪些不同想像?繼續是我們的深入報導。
您知道什麼是政治檔案嗎?依照《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的定義,政治檔案指的是由政府機關,政黨或附隨組織在威權統治時期,與戒嚴體制等相關的各類紀錄,包括政治受難者的審訊過程、判決,甚至是遺書,都屬於政治檔案的範疇,目前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共收藏2.9公里的政治檔案,這2.9公里指的是檔案紙張堆疊起來的厚度。近年政府推動檔案解密,這些過去鮮少對外開放的檔案直到2000年,才逐步解密開放,對許多受難者及家屬來說,這是遲來的正義,像是退休教師黃春蘭,相隔近半世紀,才拿到爸爸被槍決前留給她的遺書,令人不勝唏噓。
臺灣曾歷經長達38年,人類歷史上第二長的戒嚴統治,自1951年首批政治犯遭送綠島關押,據官方統計的政治受難者約有1萬2千餘人,而每年5月17日白色恐怖登島日,國家人權博物館就會邀受難者及家屬,一起重返綠島憑弔,讓外界重新回顧這段對臺灣影響深遠的歷史。1980年代,全球歷經一波民主化浪潮,反思威權體制所造成的傷害,希望透過平反、賠償及追究等手段,避免國家重蹈覆轍,轉型路上,相關的人權教育如何落實,有些人透過藝術、影視作品,為翻轉威權提供另一種思維。
1950年代,白色恐怖陰霾在全臺蔓延,客庄也無法倖免,1951年苗栗獅潭,包括沈阿鼎在內的幾位青年,遭指控參加共產黨組織,意圖顛覆政府遭到槍決,這就是人稱的「獅潭五君子」事件,多年過去,文史工作者張秀雲發現,當地人對事發經過避而不談,甚至有所誤解,她花了超過20年的苦心,四處尋訪受難者家屬,試圖拼湊還原事件始末,透過我們的鏡頭,跟隨張秀雲一起前往苗栗,發掘歷史真相。
在提倡性別平權,提升女性意識的時代,有越來越多年輕女性投入創業的這條路,特別文創是許多女性追求與嘗試創業的領域,透過他們的巧手、創意與發想,會創造出哪些讓人驚豔的客家女力力量呢,這一集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客家女性的創業故事,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屏東佳冬石光見聚落多數鄉親從事西瓜苗嫁接以及種植西瓜的工作,擁有「西瓜原鄉」的封號,不過早年鮮少人知,直到幾年前,佳冬鄉親在端午節午時舉辦了「立西瓜」活動,與眾不同且饒富趣味,讓人印象深刻。今年佳冬鄉「封街」立了888顆大西瓜,場面盛大壯觀,未來他們希望申請金氏世界紀錄,讓佳冬立西瓜揚名立萬,也要讓人忘不了西瓜與佳冬鄉的深厚淵源。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新竹芎林鹿寮坑,有個山凹地名叫燒炭窩。過去窯火連天,把相思木燒成炭販售。如今炭窯不燒了,山窩裡卻飄來木香,在木工教室裡,一群人學習雕刻、創作木藝,結合生態理念,讓木頭從燃料,變成承載記憶與生命的作品。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在都市裡,傳統辦桌活動越來越少見,而在桃園,有一群青農和主廚,這些年來用戶外辦桌,把田裡的滋味帶上餐桌。他們不只是端出一道菜,而是希望更多人看見農民的努力,和這片土地的價值,也讓「地產地消」的理念,不再只是理想,而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來看我們的報導。
客委會從111年起,進行「客底文化發展計畫學術基礎資料調查」,這當中就包括了宜蘭縣,上個禮拜我們帶您認識了冬山鄉的客底客家人,而去年底開始,客底計畫以三星鄉作為實行據點,持續擾動地方,除此之外,像是大南澳地區等地,也都有客家人的分布,一起來看,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之前我們曾經介紹過雲林大埤鄉豐田村,有一群志工努力的打造社區,不僅讓獨居長輩能享有熱騰騰的一餐,同時,他們也努力保留在地文化,透過各類計畫和活動提高社區的競爭力,改變了社區,也扭轉了地方弱勢的命運,記者邱月華、羅應展的報導。
雲林縣大埤鄉的豐田社區,根據了解有6成以上都是65歲以上的長輩,再加上地處偏遠,村子裡甚至連一處麵攤都沒有,長輩們有時想買一碗熱騰騰飯菜都難,多年前,村子裡甚至有位長輩過世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被發現。後來,有心人士成立了「豐田社區發展協會」,才用十多年時間翻轉社區的關懷模式。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位在雲林縣大埤鄉的豐田社區是個長壽村,這裡除了有老房子、老樹,老人也很多,因此這裡所謂的「長照」,就是老人照顧更老的長輩。
六堆中左堆的客家人,每年會在元宵前後輪流「作福」,部分客庄還發展出「拜新丁」,其中以屏東佳冬鄉六根莊規模最盛大、最傳統。儀式傳承古禮外,主要舉行場所「福廠」,由清代保留至今的木構件每年還在搭建組裝,在歷史與社會的變遷下展現文化生命力。最近「佳冬六根莊作福拜新丁新枝」更成功登錄為屏東縣文化資產,讓民俗無形文化永續流傳。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大部分身心障礙者求職找工作,相對會比一般人要困難,因此許多社福單位開發不同職種的庇護工場,透過職務再設計和輔具等協助,希望輔導身障者能順利進入職場。而除了開發一般常聽到的工作機會,不少社福單位也結合了新科技及AI技術開發相關職種,培訓身心障礙者有更多元的專業能力提升就業機會,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在臺灣戲曲專業的學校舞台上,有許多認真學習的年輕身影。他們有的從小看著客家大戲長大,耳濡目染進入這條道路;有的則因為學習客語而愛上戲台,投入既傳統又不斷創新的戲曲領域。這些後生從排練到登台,師生們相互陪伴、摸索,一起在傳統藝術加油前進。來看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冬山鄉大約有40~50%的人口為客家人,以詔安客為主,大多為隱性客家人,位於此處的蘭陽大興振安宮,是宜蘭縣規模最大的三山國王廟,約有3百年的歷史,每年國王聖誕時,都會舉辦盛大的過火儀式,宜蘭縣政府也藉此舉辦客底聚落走讀活動,帶著大家認識冬山鄉的客家文化。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每年5月到7月是臺灣繡球花開的最美時節,繽紛浪漫的繡球花,花形大、構圖多重,成為這幾年社群裡不可或缺的美照場景。桃園八德有一位客家花農培育200多種繡球花,被稱為「繡球花王子」,他不只栽種,還鑽研育種,希望未來能夠培育出更多臺灣自有品種的繡球花。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說粄條是客庄美食,絕對沒有人會否認,苗栗後龍一間將近40年的粄條工廠,主打「正宗美濃粄條」,原來是老老闆從高雄美濃學得炊蒸粄條的好功夫,在苗栗發揚光大,最近第二代業者開了粄條專賣店,跳脫傳統粄條料理的框架,端出令人驚豔的風味粄條。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