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客家人重視宗族觀念,凝聚力強,不過隨著進入工商社會,遷徙到外庄開枝散葉,其實宗族觀念也不免逐漸淡薄,但在苗栗通霄烏眉里卻有一群謝氏宗親相當特別,雖然在地只剩下兩、三戶人家常住,平時悠閒靜謐、人煙罕至,但最近半年,他們重組鼓陣、開三獻禮儀班,每到週末,南從高雄、北至台北,甚至台東的宗親,都有人回來上課,只為了要拾回老祖先留下的傳統文化,來看看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老中青四代人都回老家聚會活動。
夫妻倆緩緩走進菜園,一人拔草,一人採摘當天晚上要烹煮的青菜,小小園子種了各式各樣蔬菜,足以滿足一家人的需求。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達成方式各有不同,而且真的達成的,恐怕也不多。從海洋大學退休的教授蘇達貞,今年發起一項「DIY帆遊世界」計畫,年初對外徵選一起圓夢的熱血青年,經過三階段選出16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還有兄妹倆一起參加,其中近一半都是客家人,他們在花蓮訓練三個月,原本預計在今年九月,要乘著他們用獨木舟打造出的帆船,下海首航,只是這是一項台灣史無前例的計畫,在行政手續申請上困難重重,再加上天氣、各自的學業、工作等問題,最後未照計畫啟航日本,但是他們堅持明年要再挑戰一次,完成用帆船環遊世界的夢想。[DIY帆遊世界計畫成員
李怡臻]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上天為你關上一扇門,就會為你開一扇窗。面對生命挫折時,剛開始難免逃避閃躲,但許多人後來仍在困境中尋找出路,家住台南東山的藝術家彭景輝,當兵時因一場意外失去了左腿,剛開始當然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也相當失志,但在復健的過程中,他受到醫院內樂觀的小兒麻痺病患激勵,決定振作起來。彭景輝曾做過廣告攝影、燈具設計工作,一次機緣下認識陶藝老師,因而一頭栽進陶藝創作。而他更不藏私,每週至少有一天會特別到嘉義市腦麻協會指導學員們做陶,更間接幫助他們復健。彭景輝希望能夠發揮正面的力量來鼓勵每一個人,絕對不要因為身體殘缺而放棄自己。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扶植國內年輕藝術創作者,活絡藝術市場,文化部主辦「藝術銀行」,收購藝術家的作品,讓各界以租賃方式將作品在各地展出,可以是車站、預售屋、飯店、甚至是私人空間,為期三個月到一年。從去年三月開始徵件,今年7月在台中試營運,到十一月底為止徵件數達933件。藝術銀行在國外行之有年,台灣雖然剛起步,卻被藝術界賦予厚望,希望帶動藝術交易市場,讓青年藝術家更快進入市場機制。以大肚山的紅土混合顏料,在紙上作畫,專職藝術家彭賢祥,以泥土作為媒材,詮釋客家人與泥土不可或分的關係,以及對於土地的依戀情感,他還將布娃娃、書本等,以泥土封存。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大眾對於社區營造的印象總是停留在,較溫和與感性的經營面向上,但台灣卻有社區,是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影響下,讓居民有了危機感,興起保護家鄉的意識,這兩個社區分別是,高雄美濃以及苗栗頭份蘆竹湳社區,一個是因為反美濃水庫運動後,社區開始重視生態保育、農業教育,以及藝術文化的傳承,蘆竹湳社區則是因為劃入重工業區後,環境受污染、生活品質降低,引發抗爭,居民紛紛搬離家鄉,留下許多珍貴的三合院聚落,後來居民決心維護,發展出特殊的三合院文化,這兩個社區如何透過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優勢,創造出自發向上的力量,帶大家一塊來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社區自立自強,保持獨特性,但是更多的社區,還是得依靠政府來完成社造夢想,在未來的二十年,社造的主力,從文化部轉移到農委會,尤其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更可看出這樣的轉移,事實上,農村的存亡,不僅攸關社造成敗,更關連著台灣的國力,從農村再生到永續,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接下來來看兩個案例,新竹北埔的南埔社區,它是台灣第一個農村再生經典社區,從發展三級產業開始,南埔社區一直在尋找前進的力量,而在苗栗苑裡的山腳社區,年輕人決定放棄博士不念,專心到社區,想要讓藺草產業國際化,如果未來的社造有個成功方程式,那麼應該就是社區的公民自覺 ,加上政府適時,而非全時的協力,最後再加上找到社區的核心產業,永續經營。好,看那邊沒有撒到幫忙撒一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苗栗的畫家江隆芳,他用色大膽鮮艷,筆法粗獷不羈,喜愛畫動物和人物,自小就愛畫圖,但一直到大學,才有機會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只是台灣的教育方式太過侷限,一直很嚮往歐洲的他,後來遠赴比利時國立剛勃高等視覺藝術學院進修,而當時的校長,正是崛起於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重要畫派,眼鏡蛇畫派的創始人之一,他給了江隆芳很多的啟示,以前不敢畫的都敢畫了,不敢說的都敢說了,自由、開放,強調個人風格的學風,讓江隆芳找到真正的自己。畫室裡滿是畫作,昂首的公雞,有著鮮豔的羽毛,和一股傲人的氣勢。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屆徐生明全國少棒錦標賽12日冠軍出爐,出身美濃的徐生明教練去年八月辭世後,地方人士決定舉辦少棒賽紀念他「穿上球衣、永不放棄」的棒球精神。棒球一直被台灣視為國球,1970年代,我國在世界少棒聯盟舉行的三級棒球賽事中,幾乎連年奪冠,建立起台灣人的認同與自信,不過,冠軍榮耀背後卻有菁英培訓、不重學業等現象,時至今日,雖然打罵訓練已過時,但想贏球、拿冠軍的想法仍根深蒂固,近年來政府一再推廣基層棒球正常化、社區化,讓孩子快樂打球,但若社會氛圍、大環境觀念不改變,要孩子拋開勝負,單純快樂地打球,似乎沒那麼容易。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區營造在台灣各地推行二十年了,除了外在的景觀、硬體建設之外,其實最重要的就是造人,二十年來,在社區有心人的帶領和集結下,許多社區變得不同,從沒落走向繁榮,延續了重要的在地資產和文化。這兩週我們推出社造20年系列專題,一開始要帶您到苗栗大湖薑麻園和嘉義布袋洲南鹽場看看。薑麻園是個傳統的山中小農村,居民世代務農,生活艱辛,年輕人都出外工作,但現在三十戶人家,竟然有一半都已經有年輕人回到家鄉接下產業,社區發展協會從理事長到所有理監事,全都是六、七年級生。而在嘉義布袋,民國90年台鹽廢晒,留下大片荒廢鹽田,在地人蔡炅樵和幾個朋友組了布袋嘴文化工作室,決定復晒,找了老鹽工回來幫忙,一起整建鹽田,現在洲南鹽場不僅產鹽,更保留了傳統製鹽技術、傳承老鹽工的智慧,還利用鹽田做環境教育,讓更多人來這認識這塊土地。這兩個地方是如何找出共識,讓社區更好,過程中又遇到些什麼困難,一起來看。像這以前的老鹽工他們都說下風處,因為風如果吹來,它是在下風處,以前晒鹽的人是不要這個的,後來因為有那個法國鹽花嘛,不是很貴嗎,所以就開始流行起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造最重要的主角是人,有了傳承,才能談未來的二十年!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我們看到的社造,多半還是以景觀的改造和產業發展為主,而美化環境並不是不重要,但是對以塑造「總體」公共意識為目的、這樣的社區營造精神,還是有一段長路要走,甚至於這二十年來,社會劇烈變動,全台灣數以千計的社區,面對的挑戰可能比進步還更多,例如像是高齡少子、農村凋零。接下來的單元,我們從時間這條軸線來看,社造二十年來,做了些什麼?又面臨那些問題?未來的二十年,還有那些力量,一起來完成公民社會的夢想?一、二、三,二、一,再一次喔,一、二、三,OK!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創」如今是個普遍又具爭議的詞,有些人甚至聽了就覺反感。甫過世的建築大師漢寶德曾說,台灣談文創產業,只重視經濟效益,卻不重視文化的扎根普及。但也有人試圖深耕,讓文化土壤更肥沃。雲林虎尾過去以糖業聞名,卻也因糖業沒落,在地年輕人大多往外尋求發展機會,但虎尾卻有從外地來的一對年輕夫妻,留在小鎮上打拚,將異鄉當故鄉經營。老家在苗栗三義的劉志謙和來自南投國姓的徐子淳,從虎尾科技大學休閒遊憩系畢業之後,在老師林俊男的帶領下決定留下來發展,除了將虎尾農會已經廢棄的倉庫打造成一間文創工作室,提供在地藝術家一個展示空間,他們也發揮創意,將當地農民本來要丟棄的花生膜拿來染布,製成獨特的屏風,還將鐵水管結合各式燈泡打造出創意水管燈,更協助當地社區和學校從事社區營造,希望發揮專長,形成改變的力量。喔,對,我們可以試試看用榫接的來做,教小朋友做榫接,對,可以教小朋友做榫接嗎?可以試試看,很難嗎==ns==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講求快速的年代,需要長時間累積,才能呈現出來的東西,就更顯珍貴。屏東潮州有一座兩層樓的老診所,不論是建築外觀、或是內部結構,在在呈現出時代美感,屋主原本想拆掉重建,竹田一家傳統手工醬油業者第二代李明倩知情後,考慮三天,決定接手,想把這美麗的房子留下來,而且還打造成餐廳,用自家生產的醬料來做料理,同時提供空間給手作文創工作者,在店內教學和展售。老房子、醬油、手作文創品,都是需要時間慢慢醞釀才得以成就的,李明倩希望來到這裡的客人,不僅能享受到簡單美味的料理,更能自在的、細細的品嘗這有溫度的空間。離潮州圓環沒幾步路,這棟嵌著藍色門窗的兩層樓白色建築,特別引人注目,走近看,更別有一番風情。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三就考進空軍士官班,投身軍旅27年的鍾紹文,退伍後回到家鄉高雄美濃務農,因為大女兒患有特殊疾病,常常要到醫院報到,也看到許多朋友的家人因為生病而離開,鍾紹文發願,自己種的農作物,絕對不用農藥與化肥,要讓吃的人都健康。但這個決定,卻讓他幾乎賠上百萬退休金,頭兩年種的有機番茄全軍覆沒,母親甚至氣得叫他回去上班,不要務農,說不噴農藥怎麼可能有好收成,母子倆不時爭吵,但鍾紹文寧願虧錢也絕對不噴藥,他給自己四年來試,如果不成功就收手,於是他到處上課、吸取經驗,終於在第三年成功,今年也一連通過產銷履歷和有機轉型驗證,他種的火龍果還外銷到加拿大、杜拜等國家,現在,他的母親也引以為傲。他們就說我怎麼那麼傻,怎麼不噴藥去救,我是認為說,我如果用藥下去了,我等於,我的理念這些全部都打破了,所以我寧願就是說如果沒有收成就,就明年再重新開始這樣啦。你每天噴藥,肝吸收了,結果做一輩子,都拿去,賺的錢就是要看醫生啦,一半要給醫生花,一半留著自己倒的時候要用,蟲一下子抓不完,第二個晚上又去抓,第三個晚上又去抓,抓到半夜十一、二點喔,(那不是很累),對啊,就很累啊,又打瞌睡,心情又不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學時期養蠶寶寶的回憶,鄉親們應該都還記憶深刻吧!台灣蠶業曾有一頁輝煌,民國69年時栽桑的面積就達2700多公頃,但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紛紛轉向中國採購蠶絲,農委會在民國81年時採取廢耕轉作計畫,許多蠶農紛紛放棄蠶業,苗栗獅潭的涂泉明認為養蠶的歷史文化一定要保留,在他的堅持下政府終於願意保留,養蠶30多年的他,更努力轉型生態農場,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台灣蠶業。更特別的是涂泉明僱用了四名特殊員工,用愛與耐心循序漸進,現在涂泉明在他們的心中就像父親一般,帶大家一起來看這個農場的故事。青翠山巒圍繞的園子,桑樹隨風輕輕搖曳,在陽光照射下,微微閃爍光芒,一位白髮蒼蒼的男子隱身在樹間,熟練又快速地拿著鐮刀割著桑葉,他是蠶業農場主人涂泉明,每天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先餵飽園裡的蠶寶寶。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於醫生世家、又身為長子的劉育亨,照著家中長輩的期待,念了醫檢科,但他國中開始就愛上木工,在弟弟念了醫學系後,父親總算放手讓他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退伍後劉育亨曾當過化學品業務、開過便利商店,卻從未忘懷自己的木工夢,於是在閒暇之餘,跟著師傅學,還到台南學傳統的榫卯技術,現在更開了一間工作室,全心投入木工領域,也開班授課,幫助其他人圓夢,他的學生有醫師、機師、退休老師等,女生還占了一半以上呢。[木工老師
劉育亨]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正值芋頭產季,說到芋頭,我們最先想到的產地就是台中大甲以及高雄甲仙,事實上苗栗公館三十多年前就有農民栽種芋頭,如今種植面積將近四百公頃,但多年來卻因其它產地名聲較響亮,盤商便將公館芋頭貼上別的產地標籤。近年來公館鄉農會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產地團體商標,希望讓公館芋頭正名,但這幾年接連因食用油出包、氣候不穩導致芋頭腐爛減產,連帶影響加工業、烘焙業減少購買芋頭意願,嚴重打擊農民生計,因此有民間團體發動消費者團購,並協助載運與送貨,希望芋頭農能度過這次難關。來、來、來、來、來、來,你右邊小心喔。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來,可以稍微進去囉,再來,再來,再來,你站那邊給他看好了。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竹崎鄉鹿滿社區居民一半以上是客家人,不過語言被同化,他們成了福佬客。鹿滿早期菸葉產業興盛,曾是嘉義重要的產地,阿里山鐵路也經過這裡,設有鹿滿車站,雖然現在已經不停靠,但木造車站很有韻味,引人駐足。鹿滿社區的客家鄉親,現在努力將社區裡豐厚的文化資產重新包裝,盼望將其轉換為觀光資源,為家鄉帶來旅遊新風貌。綠油油一大片的菸田裡,菸農正忙著除去多餘的腋芽,好讓養分都留在菸葉上。竹崎鄉鹿滿社區早期菸葉產業興盛,是嘉義重要的菸草產地。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縣大林鎮近年以諧音「Darling」被打造成幸福小鎮,鮮少人知的是這裡住著一群被福佬化的客家族群,尤其明華里的郭家老屋保存著客家圍龍屋的形式,甚至有里民家中就供奉三山國王巾山大王,一起來認識大林鎮的福佬客。取其發音相近,「My Darling」被拿來當作嘉義大林鎮的入口意象,營造甜蜜幸福小鎮氛圍,這個小鎮裡還藏著鮮為人知的客家圍龍屋。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樓梯在我們生活中極為平常,大多不會特別去注意,但是來自苗栗的客家人邱紹琦,在一次土耳其旅遊中,偶然見到的彩虹階梯,帶給她的感動,讓她難以忘懷。回來台灣後,在社群網站上轉貼,意外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也來彩繪階梯。至今半年時間,邱紹琦和呂奇這兩個客家女生成立了工作室,藉由彩繪階梯,帶給民眾會心一笑的小感動,許多偏鄉小學也相繼邀請她們去美化校園,希望將美感教育從小扎根。在沙發上或坐或臥,就像在自家一樣輕鬆==ns==這個畫在樓梯上的沙發,遠看就像是真的,路過的附近居民讚不絕口。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動不便坐著輪椅的身障者,除了要面對身體病痛,還要承受外界眼光,有些人會因此害怕人群。但老家在苗栗,從小在新竹長大的黃慶鑽,即使小兒麻痺造成障礙,仍然熱愛運動,他還曾代表國家參加輪椅桌球比賽,也是台灣首批接觸輪椅網球的先驅,黃慶鑽組成球隊還成立輪椅網球協會,募集社會愛心購買專用輪椅,讓更多身障者也能夠體驗輪椅網球,因為他深深體會,運動有多好。再一次來,對 很好。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