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社區自立自強,保持獨特性,但是更多的社區,還是得依靠政府來完成社造夢想,在未來的二十年,社造的主力,從文化部轉移到農委會,尤其農村再生條例通過後,更可看出這樣的轉移,事實上,農村的存亡,不僅攸關社造成敗,更關連著台灣的國力,從農村再生到永續,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接下來來看兩個案例,新竹北埔的南埔社區,它是台灣第一個農村再生經典社區,從發展三級產業開始,南埔社區一直在尋找前進的力量,而在苗栗苑裡的山腳社區,年輕人決定放棄博士不念,專心到社區,想要讓藺草產業國際化,如果未來的社造有個成功方程式,那麼應該就是社區的公民自覺 ,加上政府適時,而非全時的協力,最後再加上找到社區的核心產業,永續經營。好,看那邊沒有撒到幫忙撒一下。

小朋友們一人抓一把鹽巴撒在芥菜上,待會準備要做鹹菜了==ns==

咚,有沒有,嗒嗒咚嗒,好,再一次喔,咚嗒嗒咚嗒,咚嗒嗒咚嗒!

秋冬是客庄製作鹹菜的季節,這時候的農事體驗活動,莫過於讓親子們走進菜園,「採菜」回來,再「踩菜」!北埔鄉的南埔社區覺得,這樣還不夠熱鬧,找來賦閒在家的老人家學打鼓,成立一個「鹹菜桶打擊樂團」,在遊客體驗醃漬鹹菜的流程中,敲打迎賓,沒想到打著打著,陣容愈來愈大,還打出了專業和知名度,現在經常受邀到各地表演。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淇]
(去年)文化部有辦一個,叫做村落文化節,說要去PK,去比賽,我們就,全部人就跑去台北,國父紀念館那裡去比賽,哪裡知道,就得到,叫做劇演的首獎。現在目前是水保局補助經費給我們,更多、更深入地在那裡讓他們練習,現在,今年到處去,人家邀請去表演==ns==

用力,用力,不是拉石頭,拉這邊,用力!她覺得石頭比較好玩!

明明是要挖地瓜,但是襁褓中的嬰兒還不懂,逗得姐姐哈哈笑。南埔社區每年都會舉辦十二場以上的農事體驗,像這個月,幾乎週週有,在活動負責穿針引線的是他、魏子強!他本來是在竹科大廠上班的科技人,搬來住了九年,愛上南埔的環境和社區的熱情,發現自己滿適合這種生活,結果從鄰居,變成社區經理人。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魏子強]
在所謂的科技業來講它的工作是比較繁瑣,應該是說它比較,我們通常工作,工作量很大、非常大,那大到之後,你常常會發覺你的,第一個你的身體也不好了,然後你的時間也被占據了。那你就開始會想,你大概,真正喜歡些什麼東西,那事實上,我還滿喜歡沒有人的地方==ns==

南埔是全台灣第一個通過農村再生計畫的社區,它們從沒有水圳,就沒有再生,再從沒有產業,就沒有再生,兩階段活化社區,水圳意味著南埔的農業永續,也代表利用綠能等等再生能源,來做環保社區,這兩年,社區又做「在地老化」,陪伴老人,開繪畫班,讓老人家集中用餐,一直走在社造的前頭,尤其是利用在地農業特色,發展出三級產業,小小社區協會,一年就可以創造四、五百萬元產值。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淇]
農村要發展,一級產業就是說,收割下來的稻穀賣米,要不然種菜去賣菜,那個收入很少,賺的錢很少,是不是把那些東西拿來變成第二級的產業,就是說再製品,比如說這個豆子,晒成豆乾,原來豆子只值幾元,豆乾就變幾十元。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魏子強]
在2011年,我們農再過了之後,到做、到推動的時候才發現,欸,推動的人都是老人家,那老人家他做不動,那做不動呢,就2011年做下去,一整年完全沒有,零。那後來才在2012年我們才想說,那一定要引進外面,先有外面的年輕人就是他願意做的人要進來。

一、二、三,加油!

圍成一圈,比賽轉陀螺,這些所謂的「陀螺」,其實是檳榔的種子,小朋友還得自己黏上竹籤,才能參加這項比賽,南埔社區有種檳榔,他們就撿拾在地就有的材料,廢物利用。

[新竹縣北埔鄉南埔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魏子強]
帶他們玩這個東西,基本上要,第一個告訴小朋友,這很好玩,第二個告訴他說,這個,這個東西它是什麼東西,那它事實上就在我們周遭,那這個周遭可能就是,它掉在地上,沒有人要,多人來講,我們常,今天,有家長就告訴我說,他才知道,今天,那個東西是寶。

[新竹縣兩河文化協會 理事長
姜信淇]
農村再生計畫,這個計畫,目前我們也看很多、參觀很多社區,做的跟我們想法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很多人拿來做那個,硬體的建設,做了很多東西,陂塘啊,拿來整修啦,要不然道路、(石剝)崁啦,弄得美美的,我們認為,農村要再生,要產業再生,農村才有辦法再生==ns==

這是電箱,而且這個是社區來跟我們一起合作,把整個電箱,把社區的一些特色,然後布置在我們這一面牆。

像是小小電箱,也得裝飾隱藏起來!水保局做農再,連自己的辦公室也融入特色,農再計畫四年下來,水保局也領悟,不能只補助社區做硬體建設,更重要的是人和息息相關的農村產業。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如果說透過這個計畫,只有去改善生活環境,農村社區環境美美的,年輕人可以回來,就會回來嗎?其實不見得,像現在很多一些社區,我們發現到,都是一些年老的,年輕的都在外面謀生、求生活,為什麼?因為農村沒有產業,他沒辦法就業,沒有收入,所以我們農村再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跟整個農村產業來結合。

[客委會 主委
劉慶中]
一方面呢,我們來提升我們客庄的生活環境,另外一方面呢,對它們的客家產業,來改造,來輔助,這樣呢,可能我們客庄的年輕人,可以回鄉就業,這樣不會說(都)跑到大都市去==ns==

對農委會來說,產業有發展,農村才不會沒落,客委會更盼,以產業留住年輕人,更深層的文化,才能被保留下來!而社區找回產業,結合在地資源,吸引年輕人回鄉,苗栗苑裡的山腳社區,是一個成功的案例,這座藺草工藝展示館,本來是百年老校山腳國小的日式建築群之一,修復後,供社區展出藺草工藝的精品,每到假日,還有社區工藝師現場示範藺編技藝。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葉文輝]
我們社區在做社造工作的時候,發現,欸,我們早期小時候常常見到的這樣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藺編工藝的那個圖像、意象,竟然不見了,所以我們這些做社造,這些工作夥伴,就開始尋找,怎麼樣去把這樣的一個、具有非常特色的一個藺草工藝,能夠再把它找回來。

好棒喔!妳看,上面展示的,那個都是姨婆做的,妳看,姨婆好棒喔,怎麼會有這種手藝呢?

苑裡的藺草產業,早在清朝雍正年間,就開始製成日常生活用品,在日治時期最興盛,尤其苑裡藺草有一股特殊香味,是一般跳蚤塵蟎不喜歡的,日本喜歡用苑裡藺草做的榻榻米,一直到六十年代,中日斷交,沒有外銷做後盾的苑裡藺草才整個沒落。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廖怡雅]
在這幾年當中,真的改變了非常非常地多,因為有了,農村再生資源的投入,我們這些居民他去上課,上了很多培根的課程,然後他們也開始去了解說,我們怎麼樣去營造我們自己的社區,而且是要做出有自己特色的社區,那我們從我們的根,就是我們的藺草產業開始做起。

廖怡雅整理這些藺編藝品,是帶去德國柏林參加國際工藝展的作品,她參加去年農委會水保局第三屆大專生洄游農村,今年六月,才剛從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畢業,也順利考取了成功大學的博士班,但是她決定不念博士,留在社區。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大專生洄游,我們都是透過七月、八月,結束以後呢,有一個廖同學,她自願,考上博士班了喔,她要自願留在社區,那繼續來帶社區、引導社區,把學校的一些學弟妹,再把他引進來。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廖怡雅]
我那時候其實沒有猶豫太久,對,然後,還沒有確定考不考上,我就說,我想要來這邊,那後來確定考上之後我媽媽就反對啊,就是說怎麼可以,我們就住在旁邊,我們就住在成大旁邊,我就是千盼萬盼,就是要把妳,就是帶,就是趕快回台南,對,然後,但是我覺得。留在這邊是第一重要。

早在念大三時,廖怡雅參加當時的國科會前瞻計畫,做一個設計專題,認識了苑裡藺草產業,一直到念碩士班,與社區一起成長,也因此當她畢業時,葉文輝就問她,想不想留下來,做品牌和設計?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葉文輝]
當時我就跟她講,我們很希望說,讓年輕人回,進到我們這樣一個,老的一個社區裡面,讓年輕的活力能夠去把我們傳統工藝,能夠去把它帶動起來,所以我跟她談過以後,我說,妳願不願意回到我們社區來,因為妳對藺草工藝是有很大的一個興趣,而且認識了很多年了。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廖怡雅]
這樣子的一個產業,它走到這個現況了,如果它中間沒有人接續,它有可能這樣又斷層,對,那沒有人去接的話,這個產業如果真的就這樣消失,是非常可惜,如果幾年後再來後悔就來不及了,我會覺得博士班,你隨時隨地,你五年後想再去念,十年後想再去念,你都可以再重考,再重來。但是這個產業,你沒有辦法,真正不見,你就沒有辦法再重來==ns==

測量它的高度,然後呢,數它的根系,同樣一個根系發展出來,有幾株?有幾株,才可以記錄說,我們從收割到這一段期間,它每一天,分裂了幾株,然後成長了幾公分,最主要是在做這個的紀錄。

這片藺草田,是社區今年向苑裡鎮公所承租來的,一般來說,藺草一年三收,由於收割時極耗人工,老農沒體力,年輕人又不懂,近年來種植面積愈來愈少,因此社區租地自己種!蕭博駿,是社區另外一位年輕的專案經理,他是回鄉服務的當地人,負責社區生態和管理藺草田,他記得小時候,還看阿婆做過,長大後,產業就消失了。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蕭博駿]
退伍之後,也在其他地方服務,在做社工的工作,那回來家鄉,有機會服務才發現說,原來,不是大家不願意做這個產品,而是做這個東西,沒有什麼賺頭,因為這東西,要做得非常地久,那會做的那一輩的伯母們呢,年紀也大了,那在沒有經濟的鼓勵下,那伯母們要做的意願也慢慢地降低。

山腳社區在前幾年,另外成立了台灣藺草學會,今年還發展出「台灣手藺」的藺編品牌,而藺草的編織是上下交錯式,厲害的師傅在一寸裡可以織十行,很多過去曾做過藺編的社區工藝師們回來,重拾當年的技藝。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廖怡雅]
像機器編,它是經緯線的編織,那我們上下兩層交錯的話,它會比較緊密,那它的縫隙,會比較看不到縫隙,對,那像這一頂帽子的話,大概編織的時間是五到七天,因為它非常地細,它這個草料,它必須要用針,一根一根地去把它挑細,一根一根地處理過,對,那像這一個,它也是有處理過,不過就沒有到那麼細緻,那以這頂來說,大概也是要三天的時間。

[山腳社區工藝師
徐心惠]
離開這麼久,再回來,有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就回來山腳社區,我小姑在這裡工作,我就看到,哦,看到這個草蓆啊,看到那籃子啊,那些東西就變成,我很喜歡,看到就愛上它這樣就對了,我就變成很想要來這裡,再重拾我的技藝這樣。

如果說未來二十年的社造,還是要有政府的協力,數千個社區需要的是,透過政府資源的適時協助,最重要的還是,社區人的用心,也找自己的產業特色。

[農委會水保局 副局長
林長立]
我們水保局推動到目前,真的參與的社區已經有兩千兩百多個社區,連提農再計畫的,也有五百個社區,所以這個、整個成果慢慢顯現出來,而且也有很多社區陸陸續續地加進來。

[客委會 主委
劉慶中]
我希望明年開始,這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呢,可以擴大,因為我們每一件補助,差不多兩、三百萬,或一、兩千萬元,最多到五、六千萬元,其實這樣的量能,我認為不是很夠,對我們客家產業的發展,結合到我們客家文化、客語的傳承,這兩方面要合起來。

[苗栗縣苑裡鎮山腳社區發展協會 總幹事
葉文輝]
我們將來是希望說,我們社區將來能夠成為一個,藺草工藝的一個,那個國際的交流中心、藝術中心,讓將來的,只要是藺草產業,就是想到我們山腳社區==ns==

無論是帽子、包包、椅子,還是燈飾,山腳社區尋找設計師和大專院校合作,讓傳統藺編脫胎換骨,用產業留住在地人才;南埔社區則是發展三級產業,從初級農作到加工,再做社區深度旅遊,走向宜居社區,這些,都不正是社區永續最好的方法?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