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大眾對於社區營造的印象總是停留在,較溫和與感性的經營面向上,但台灣卻有社區,是因為外在環境的變化與影響下,讓居民有了危機感,興起保護家鄉的意識,這兩個社區分別是,高雄美濃以及苗栗頭份蘆竹湳社區,一個是因為反美濃水庫運動後,社區開始重視生態保育、農業教育,以及藝術文化的傳承,蘆竹湳社區則是因為劃入重工業區後,環境受污染、生活品質降低,引發抗爭,居民紛紛搬離家鄉,留下許多珍貴的三合院聚落,後來居民決心維護,發展出特殊的三合院文化,這兩個社區如何透過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環境優勢,創造出自發向上的力量,帶大家一塊來看。

[照片提供 羅興階]
[照片提供美 濃愛鄉協進會]
1992年底,由於經濟部計畫在美濃興建水庫,引起當地鄉親不滿,因而掀起一場反水庫運動,鄉親們自發性走上街頭,表達心聲,要保護自己的家園==ns==

1995年,由在地社區發起生態祭典美濃黃蝶祭,活動現場正是水庫預定地,希望透過傳統客家祭典儀式,表達保育生態的決心。

[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我覺得這種的氣氛,對很多美濃人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反水庫運動之後,你就看到美濃,在這十幾二十年來,很多的,譬如說年輕人回來,很多,譬如說農業、生態、文化,各種的那種試驗,我認為,這麼多年來,很多人會關心台灣,美濃這種社區的發展,我們自己看我們美濃這個過程,我們會把它看作是一個,美濃社區自主發展運動==ns==
[影片提供 美濃愛鄉協進會
這樣的社區自主發展運動,隨著2000年,政府宣布暫緩興建美濃水庫後,開始有了不一樣的轉變。

[美濃愛鄉協進會 專案助理
劉逸姿]
後來呢,沒有這個水庫的危機以後,這個黃蝶祭就轉變,就比較像這個,做環境教育的一個很好的場域,有我們會和社區的協會,還有和社區的一些學校合作一些活動,給在地的人,還有外面的人,有這個機會,來因為很多不一樣的活動的設計,來認識我們環境的問題這樣。

[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我覺得,反水庫運動,可能還是一個開始,因為反水庫運動,所以美濃人這種關心鄉土的這種精神,就這樣帶動起來,再來大家關心水庫,又開始關心到,那如果我們不要水庫,我們又要美濃怎麼去發展,就這樣,一步接一步,就這樣慢慢地發展下來==ns==

近二十年的自主發展下,當地公民團體,美濃愛鄉協進會漸漸發現到,人除了要與自然生態和諧共存,還要能兼顧居民的生計與生活品質,因而開始推廣里山倡議的概念,更將觸角延伸至社區與校園內。

你住在都市裡,到了冬天會缺水,美濃有缺水嗎?沒有,是(因為)地下水是一個寶,所以我們要怎麼讓這些寶來發展,所以要教我們的學生。

湧泉是美濃一種地理現象,週三午後,美濃國小有一堂特別的社團活動,主任和老師帶領著學生們認識學校附近的湧泉生態==ns==

從校園內的湧泉處到社區、農田附近,學生們學習觀察、做田野踏查,真正體認到水的來源與用途。

[美濃國小 主任
徐庭晧]
那校長就是說,欸,這是一個很好的主題,因為美濃這邊,除了九年淹七次水以外,那我們怎麼樣去學習跟水好好地相處,然後利用來水,把它發揮更大的效用在,所以他開始有這個(湧泉營)構想,那愛鄉,一直都在本土的社區營造那邊,著墨很多,那我們就跟愛鄉結合,來打造美濃這個社區的,一個以水為主的營造==ns==

學生們伸出手感受冰涼的湧泉,更在老師的帶領下美化社區,透過生活藝術,傳遞珍惜水資源的觀念。

[美濃國小 學生
張心怡]
老師都一直說缺水嘛,然後說,那個地方這邊停水,這個地方停水,所以,老師說不再珍惜的話,可能就這個地方可能就沒有水,我們就不能用了。

[美濃國小 學生
張僑云]
一開始我還沒有上這個課的時候,就不知道有地下水,湧泉這種東西,再來我們慢慢地,上課、上課,我們就發現到這個地下水,這個湧泉,真的很重要,因為以前沒有水的時候,大家都要,要靠這個湧泉來生活,然後要,有時候也會用它來耕田,所以我們就把這樣的,就決定要來整理這個地方,這樣才能讓大家可以來用。

[美濃愛鄉協進會 專案助理
劉逸姿]
所以我們今年就是有開設了,在美濃選了三所學校,和學校一起來開這個社團課程,那主軸就是環境教育,那是用環境藝術的方式,來帶小朋友一起來做這些創作,那在創作的過程中,就像今天在美濃國小看到的,可以帶動校園內的生態到社區,校園外的生態的這個認識這樣。

我是就讀廣興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我叫鍾媛琳,我是你們今天的導覽員,然後大家看到的這是我們的笠小房子,就是我們介紹鍾理和文學作品時,所創造出來的,一個作品==ns==

除了讓孩子認識水資源,美濃在地的歷史文學與藝術推廣,也是一項重點,因此當地廣興國小,開設了文學地景裝置藝術課程,透過台灣現代文學之父鍾理和的作品,結合環保素材製作出這件大型藝術創作。

[文學地景裝置藝術班 指導老師
蔡佳蓉]
因為,年輕人,就是小朋友自己讀過之後,其實他(有)很多的天馬行空的想法,對,要如何去表現在自己的作品裡,這個我想說,就給他們自己去發展,這樣就會很好。

[廣興國小 學生
鍾媛琳]
我覺得是,在我對鍾理和先生,這一個,他這一生更了解,然後他的作品,以前我還沒上這堂課時,我是不知道他,雖然我住在這邊,但,但現在呢,我現在已經很熟悉他,然後,我對他的,我對他的著作也有一部分的了解,然後在我的,因為我們有做導覽練習嘛,在我的口齒方面,然後那些都增進了。

[廣興國小 學生
熊偉翔]
這個課程就比較不同,就是,老師也,應該也算是說拿著課本上,但是,他不只讓我們拿著課本,還有讓我們來做這些藝術東西,所以,就是,該怎麼說,就是,就是感覺比較不一樣,就感覺這堂課會比較好玩這樣==ns==

透過課外的學習活動,拉近孩子與社區的距離,而傳承社區發展精神,社區大學也扮演重要角色。

初冬的早晨,田野旁的大樹下,一群農民帶著各式農機具齊聚,這兒正是旗美社區大學的戶外教室==ns==

有了,有了,有、有,位移了,位移了,位移嗎,對、對,好,有嗎,漂亮,老師就是老師啦!

農業是美濃主要產業,因此社區大學課程也多與農業有關,像這堂,農業機械使用維修與保養的課程,就相當受到農民的歡迎。

[旗美社大 指導老師
陳光輝]
但是他們來這邊,來這邊學習以後,他們都自己會使用、保養、修復,簡單的修復都會,所以他們就不需要再,再拿去修理店去,那這個可以節省他們的時間,可以節省他們的金錢這樣子==ns==

農民們相互討論幫忙,一起進步成長,社區大學不僅提供了學習機會,更形成交流平台,凝聚向心力。

[農民
林孟姿]
那如果有這樣的一個課程的時候,大家除了來修理,就是有一個技術上或是實際上的學習,或者是方便性的應用之外,像大家都還會聊天啊!那他可能種的作物都不一樣,那大家就會互相交流。

[農民
陳志賢]
就是認識朋友啊==ns==還有一些技術交流啦,最主要是,就是認識朋友,然後還有一些農業資訊的一些交換啊,這一些。

[旗美社區大學 主任
張正揚]
大家來社區大學學習,又不是說,只學習東西而已,你學習,你會認識很多人,你會認識老師,認識這些人以後呢,就是關係會產生變化,譬如說,我在地方上我就會知道,誰對這個議題有興趣,慢慢地它就有機會發展變成一個社團,甚至變成一個組織,所以社區大學其實也是提供一種,讓人的關係,重新去連結的一個平台的意義。

美濃從抗爭運動至社區自主發展的力量,延伸至農業、生態保育、藝術文化等,創造更多的想像空間,激盪出更多元的社區文化==ns==而苗栗頭份蘆竹湳社區,則是在民國57年引進石化工業,社區劃入工業區,原本盼著能創造就業機會,卻因為空氣污染、生活品質降低,引發居民抗爭。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我們當時的縣長,林為恭的話,當時就把這個石化工業帶進來到這個社區,這個,這個聚落來,就是說,從那個時候他帶進來,就開始我們農業跟工業,因為空氣污染問題,有開始起了一些那個,農人跟工人的一些污染的抗爭,所以,如果說以蘆竹湳這一塊來講的話,其實是台灣的開墾的縮影,都在我們這個聚落裡面都有發生過。

工業區的影響讓許多蘆竹湳居民紛紛搬離,但也因為社區發展緩慢,四、五十座珍貴的三合院聚落,得以保存下來。民國96年,居民組成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從族譜收集、歷史建物調查、發行社區報開始做起,經過七年的時間,社區漸漸活絡起來。

有人的家裡面是住這個三合院的話要記得,對,它的門檻,像我們等一下進大門的那個門檻,也不能踩喔!

小朋友跟著導覽員認識蘆竹湳的三合院聚落、走進社區,了解過去農業生活情景。當地居民過去多以養豬維生,因此社區內還能看見養豬人家留下的豬舍==ns==

[永貞國小 學生
林耘竹]
因為,之前這邊每一戶人家裡面都有養豬,就是因為豬是他們的經濟來源,所以就,他們就在牆上或是地板上都會有豬的圖案。

[永貞國小 學生
廖竟茗]
豬舍呢,它的構造很特別,它外面的牆壁呢,是因為如果洞太大,他豬會跑出來,如果洞太小,它又不能通氣,所以以前的人很聰明,就會在下面的牆壁,挖小小的洞,為了是可以讓它通風,然後呢,又是,第二又是可以讓牠不會跑出來,所以我覺得這個活動很有趣。

這個牆壁啊,它是用這些土,然後最裡面是竹子,竹子編著,然後再,再把泥土裹上去,最後再上一層白色,大家知道那是什麼嗎?石灰,它是石灰,石灰是什麼?可以防蟲,然後可以防水的。

編竹夾泥牆的傳統建築工法,蘆竹湳還看得到,但協會總幹事陳世政擔心這些老建築隨歲月傾頹,保存日益困難,因此自己學古蹟修復,拿到匠師執照,回到社區,開始帶領居民和學生志工整修房子,也讓來參觀的學生進一步認識社區。

[永貞國小 學生
莊曉楓]
我覺得是那個,剛才那個哥哥有說,就是它可以用那些,一些泥巴來造牆,我覺得那個滿特別的,因為,現在我們都是用水泥,不會用那種,泥巴那種來造牆,因為那個,好像泥巴沒有像水泥那麼,那麼密,會有一些小洞,所以我們現在就已經沒有在用那種水泥,我就覺得很特別。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總幹事
陳世政]
那我們就想說,這樣最自然的,蓋房子的一個方法,已經都流,就是說已經都失傳了,那我就想說,我這有很多的毀壞的房子,我就想說,用這樣的方法,再把它(重新)做好,(所以)我就開這個編竹夾泥牆的研習課程,就一邊教這些民眾怎麼做,一邊就順便把這個,這壞掉的房子就修建好==ns==

蘆竹湳社區在上一輩的堅持下,將過去的環境與生活空間忠實呈現,年輕一輩加入後,又注入一股活水,像是去年剛退伍的協會專案經理杜明諭,透過勞動部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來到社區,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讓這老聚落能夠更好。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專案經理
杜明諭]
其實這個社區對我來說,它就像是一個,這個台灣人所留下來的一個很寶貴的一個老記憶,所以會很希望把這個老記憶,透過我們的年輕人的話語,來傳達給更多,譬如說剛剛的小朋友,或是,以前居住過這個地方的大人讓他們可以回憶==ns==

你要跟她介紹,那是什麼,那是那個騎那個。

[影片\照片提供 陳薏如]
為了讓社區增添藝術文化的氣息,今年11月他們邀請英菲混血藝術家,瑪雅海薇到社區駐村,瑪雅海薇與社區居民、附近國小學生,有深入的接觸與互動,傳統老聚落也多了異國風情。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藝術總監
陳薏如]
然後所以我覺得,這當中的話,是除了說,你真的有實質在,就是文化上的交流,不是說只是她,留下一個畫作,可是因為畫作其實是對每個人來講,不是最直接接觸的,因為畫作其實你對真的當地居民來講,他其實反而不覺得說,喔,真的放了這塊畫在這邊,對他的家有什麼真的變漂亮,或者是他真的覺得他藝術提升了,就是我們其實是反而希望說,你是從很基本的,生活文化開始去交流,去教育他們。

[照片提供 陳薏如]
協會總幹事的女兒陳薏如,也跟著父親的腳步,返鄉接下藝術總監的職務,這次為了迎接藝術家駐村活動,她與父親,將自家荒廢了二十多年的三合院重新翻修,讓藝術家進駐,老房子有了新的生命力,更讓在地文化與國際藝術接軌。

[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協會 藝術總監
陳薏如]
就是其實是在整修這房子的過程,其實,我也是在告訴我自己說,這一些老東西,一些老房子的價值,其實是你自己在動手做的時候,你其實那個體會是更深的,對,然後所以其實在裡面的一些裝潢,當初當然是沒有想說,我這邊竟然會有一個漂流木的櫃子,或是什麼,都是一點一點慢慢做的時候,然後你就會突然有一些想法說,欸,我想要在這邊做一個什麼,然後所以才慢慢修建裡面的一些,布置也是一點一點累積的這樣子==ns==

工業區內大煙囪,與社區的老房子,乍看之下呈現強烈對比,卻也構成一幅不同風情的畫作,居民揮別工業區的陰霾,發現社區的美與不同。為了抗拒面對外來的威脅與衝突,美濃與蘆竹湳開始「找自己」,透過不斷的合作與拉鋸,找出社區真正的價值。威脅可能並不遠,可能不會消失,但總會有一群人守著、警醒著。

採訪/撰稿 吳怡君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