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606-676集(2019年) (21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博物館裡的展品,都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但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與植物標本館,共同設計的行動博物館,不僅打破地域限制,可以寄送到各個鄉鎮去,甚至裡面的展品、標本等,都可以任意觸摸,他們將館藏標本資源,結合教案,設計了骨頭的故事、麵包樹的認識與應用等等主題,以行動博物館的方式,推廣到各地,發揮大學博物館的教育責任。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樣是博物館的故事,北埔的金廣福公館、北埔洋樓、忠恕堂等具有歷史的老建築,12月7日敞開了大門,聯合舉辦北埔老聚落博物館日活動,不同於以往,靜態的參觀老建築,這次還有動態的手作體驗和音樂活動,要吸引更多人進入老建築,從不同年代的歷史建物,了解在地的文化和人文。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稱「亞洲車神」的陳和皇,他是史上第一位完成達卡拉力賽,完賽的台灣車手,顛峰時期的戰績,曾連續12年在亞洲越野拉力賽中,獲得9次分組冠軍,他是台中石岡人,我們先從10年前的報導,來認識這位客籍賽車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年過去,年過半百的陳和皇仍持續在各項越野賽征戰,比賽足跡遍布全世界,他多次以台灣參賽選手挑戰,希望透過參賽,讓世界看見台灣。拉力賽堪稱最困難的賽事之一,沼澤、沙漠、叢林等等都是賽場,飲風、吃沙真的是家常便飯。他說這些都是人生的挑戰,就像了解車子的原理後,面對突發問題都可順利排除,人生道路亦然。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傳統市場的氣味和聲音,常讓人印象深刻,要了解一個地方的生活文化,往傳統市場走,也會有豐富的收穫。超過一甲子歷史的竹東中央市場,每天人潮川流不息、熱鬧非凡,更是一個充滿客家味的傳統市場,配合浪漫台三線藝術季,最近還以市場派對當主題,舉辦藝術展和小旅行等活動,由在地人帶路、由客家廚師結合異國料理的手法來演譯客家食材,讓大家能透過不同的角度,更深入了解竹東市場、和客家的飲食文化。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21大地震造成台灣中部山崩地裂,卻也意外地,讓原本深埋地底的化石重見天日,民間化石專家李天德和一群化石愛好者,無意間在大甲溪流域,發現劍齒象、鯨魚、貝類等古代化石,這些距今至少兩百五十萬年久遠的化石,為人們探索地球環境、生態、氣候演變留下線索與紀錄。今年三月,配合台中東勢區石角國小新建校舍工程,特別設立中部地區第一間化石館,不僅造福在地學童,讓民眾更有機會認識並親近台灣出土的化石。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元智大學學生組成的Egret工作隊,3年多來深耕桃園八德竹霄社區,做田野調查、記錄下社區的故事等等,而今年,畢業生李柏翰更另外成立青年行動團隊「坐伙」,他們將社區裡一處閒置老屋,重新整理後,成為團隊進駐社區據點,舉辦展覽、辦小旅行、和文化體驗等等,希望這裡會是一個大家認識社區的窗口,吸引更多人來到竹霄。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建男是高雄六龜溫泉業第二代,他的阿婆祖籍是苗栗水流東的客家人,和所有老一輩的客家婦女一樣,陳建男的阿婆勤儉刻苦、勞碌了一輩子,陳建男和阿婆感情甚篤,為了要讓阿婆退休,決定開家雜貨店給她看顧,但店還沒開成,阿婆就先走了,依照約定,陳建男開了菊妹柑仔店,現在雜貨店成了家族年節聚會,凝聚家族情感的所在,也讓許多人在此重溫兒時記憶。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將近20年前,有業者在苗栗縣造橋鄉龍昇村,欲設立了一座乙級,也就是一般事業廢棄物掩埋場,在居民激烈抗爭下,廠方遲遲無法取得廢棄物處理許可證,看似胎死腹中!而這幾年,龍昇社區積極發展,成為農委會水保局輔導的農再里山社區,既然叫里山,生態保育極佳!沒想到掩埋場開發案今年捲土重來,業者再度向苗栗縣政府提出試營運申請,居民只好再度發起抗爭,希望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然生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芋頭,或許多數人會先聯想到台中大甲!這幾年苗栗公館芋頭產業努力爭取正名,根據統計,公館鄉是去年(107年),全台種植數量最多的單一鄉鎮!不過即便種植產量高居全國第一,名氣仍不及台中大甲。菜土菜金,芋頭產業前年滯銷,價格不好,去年一度回穩,今年又受到中南部產區延後產出的影響,價格又跌。為了讓產業永續,回鄉發展的苗栗青農,採農遊體驗方式,盼以多角化經營模式,擦亮公館芋頭品牌。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或許還停留在高學歷、高薪資,讓許多人稱羨,有群愛好運動的竹科半導體工程師組了龍舟隊,剛開始在對手眼中,這群工程師只是來湊熱鬧的,他們為了完成自己的夢想,從找教練開始,八年來努力不懈,成績不斷進步,甚至擠進新竹市龍舟競賽前三名,成為他人眼裡可敬的對手。今年這支築夢龍舟隊靠著自己的力量,「划」向國際龍舟錦標賽,努力向前划,成為他們人生最重要的目標。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的進步,讓食物能夠很有效率地快速產出,也能長時間的保存,不過卻少了食物最原始的味道,台中東勢的林玉娟,見傳統客家醃漬手藝日漸凋零,覺得很不捨,堅持傳遞「阿婆的手藝,傳統的滋味」,在家人支持下,成為許多人眼中的醃漬達人,她秉持著「無藥害、天然、健康」理念,延續記憶中阿婆的味道,讓人嚐到食物最單純的美好。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桃竹苗是台灣茶葉的重要產區,每年到了10月下旬,茶農們就會開始忙碌,準備要採收冬茶,就在這個原本期待豐收的季節,今年在新竹關西、桃園龍潭等地,陸續傳出茶廠停收茶菁,大約有120公噸茶菁無處可去,到了11月中旬,連湖口也發生同樣事件,農糧署緊急介入協調,最後媒合南部知名茶飲業者,全數收購滯銷茶菁,今年問題看似解決了,但明年呢,會不會再度發生類似事件?政府部門怎麼處理?農民又打算怎麼應對?來看我們的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美濃返鄉夫妻羅元鴻、蔡佳蓉,三年前以「小孩作主、大人陪伴」理念,推出「小孩趣市集」,以一年一所國小,繞庄的方式巡迴美濃校園,讓孩子到不同學校,認識不同庄頭的特色與文化,並透過校際交流,擴展視野。今年「小孩趣市集」在龍肚國小舉辦,這所師生總數一百六十多人的學校,在市集這天,湧進了近六倍的人潮,全是為了「小孩趣市集」而來,究竟市集有什麼魅力?一起來看我們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快時尚,讓人們追求價格親民又時尚的服飾,卻也帶來了因為過度消費,而造成的舊衣褲回收問題。服裝設計師張凱琳,在香港服裝業做了十年,婚後來到台灣定居,發現問題嚴重性,於是開始做起了舊衣褲改造、再製,被人淘汰的舊衣褲有了新生命、延續了利用價值,而張凱琳後來還成立了社會企業,帶著鄉村裡的婆婆媽媽們一起做,提供了工作機會,也讓她們找到新的目標。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農返鄉,是台灣農業發展的新希望,也是一項農業永續工程,而青農返鄉除了接受土地的召喚,接續家裡的農產業之外,無非就是要面對上一代的老病!苗栗銅鑼青農顏佩玲就是個案例,顏家有一甲多農地種稻種芋頭,堅持無毒耕作,產量不多,爸爸重病過世,佩玲回鄉陪伴,讓媽媽不再孤單,這不算是一個成功務農的產業故事,卻是多數青農回鄉務農陪伴的典型故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客委會主辦的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三大主題為樟之細路、公路、水路,我們的系列報導,這週第三集,要聚焦「水路」。百年前,在沒有抽水馬達的年代,先民用雙手鑿建水圳,引水灌溉,水圳是有形的文化資產,目前苗栗大窩還保存約十二條完整的穿龍古圳,「龍」是窿的諧音,「水圳之旅」訴說著人與水圳間,川流不息的歷史故事,策展團隊在苗栗大窩、台中東勢,沿著水路打造大型地景藝術,引領民眾親身感受先民的開墾記憶。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的「勿忘影中人」,要介紹的是,八音老師傅鍾彩祥,客家八音,是客家人的生命禮俗之樂,在家門口拉二弦,或是聚在榕樹下合奏八音,是早期客家人的娛樂之一,但隨著時代演變,八音逐漸走向沒落,甚至面臨失傳危機,以往學習八音,都仰賴老師傅口傳心授,沒有譜可讀,更增添了傳承困難度,美濃八音老樂師鍾彩祥,將腦海裡頭的八音音符全寫成譜,透過文本流傳給後代,他還在美濃福安國小教小朋友,再現傳統古早樂音的生命力。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鍾彩祥老師在民國104年獲頒客家貢獻獎,105年入選文化部人間國寶,近5年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已經鮮少有公開活動,我們的採訪記者,一方面擔心影響老師靜養,一方面又怕錯失採訪時機,為了讓老師多休息,約訪時間是定在早上10:00,原想提早到現場,做好準備等候鍾彩祥老師,拉開門,赫然發現老師早已坐在大廳等候,從小細節就可看出國寶級藝師,對演出認真且專業的態度,現在透過鏡頭,我們一起來看看鍾彩祥老師的現況。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物森林,是一個複合的、充滿層次的糧食生產方式,目的不僅提供人,同時也考慮到其他生物或整個生態系統的需要,這兩種的種植,共同點,種的都是可食性的作物。希望透過低人力維護,應用對土地友善的自然農法,與天地萬物共享資源的概念,達到糧食生產目的,因應氣候暖化可能帶來的糧食危機。農委會林試所的助理研究員徐嘉君,實地觀摩西雅圖市如何利用荒地,種出一座可以吃的食物森林後,107年開始也嘗試在花蓮縣光復鄉的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複製「食物森林」的可行性。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