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男是高雄六龜溫泉業第二代,他的阿婆祖籍是苗栗水流東的客家人,和所有老一輩的客家婦女一樣,陳建男的阿婆勤儉刻苦、勞碌了一輩子,陳建男和阿婆感情甚篤,為了要讓阿婆退休,決定開家雜貨店給她看顧,但店還沒開成,阿婆就先走了,依照約定,陳建男開了菊妹柑仔店,現在雜貨店成了家族年節聚會,凝聚家族情感的所在,也讓許多人在此重溫兒時記憶。
破紀錄了,破紀錄了。
一群50、60歲的歐吉桑、歐巴桑圍著彈珠台,聚精會神的打著彈珠。
只是贏了兩枝冰棒,就把這幾位中年大叔,逗得哈哈哈大笑。
兩隻,兩隻冰棒,大哥厲害。
這位大姊,悄悄的走到角落,想要試運氣,抽點加菜金。
再接再厲。
可惜銘謝惠顧了。
[遊客]
就是還小的時候的一些回憶都出來了,因為我們小時候都在玩這些,打彈珠啦,小時候的抽抽樂,過年的時候,就是拿到壓歲錢的時候,就是要買這種的東西,然後讓小朋友他們去抽,看有沒有中什麼大獎,然後現在的小孩子都沒有這些的回憶了,就只有鄉下的孩子才會有感受到這種,滿滿的,兒時的回憶都出來了。
兒時的遊戲,幾樣簡單的小玩意兒,就讓這些大人們重回童年時光。
開心一YA。
這間充滿古早味和人情味的雜貨店,原來是陳建男在民國98年回到六龜,接手因為意外過世的爸爸所留下來的溫泉飯店時,他為了要「拐」長年務農的阿婆「菊妹」退休用的。
[溫泉業者
陳建男]
因為她一直長久以來都是務農,因為身體不好,久蹲,然後彎腰,所以她身體其實有一些狀況,所以那時候我在外面上班,那有回來看奶奶,有答應奶奶說,如果她現在不要做農,她說,你不叫我做農,我要做什麼,我就跟奶奶說,那我年長,我回來以後我開一家柑仔店給你顧。你講的喔,講要做得到喔。
但101年才和阿婆約定好,偏偏天不從人願,第二年阿婆就過世了。
[溫泉業者
陳建男]
我在結婚的那一年,102年的時候,我7月結婚,但是奶奶在6月,就身體不舒服,生病,就她的,然後她的年紀也大了啦,器官衰退就離開了。
就差一個月,阿婆沒有等到,陳建男遺憾的說。但說到就要做到,雖然阿婆過世了,當年的9月,他依約在自家溫泉飯店的一個角落,開了這間菊妹柑仔店,裡面有著他對阿婆,和沒能見上最後一面的父親,添哥的思念。
[溫泉業者
陳建男]
我把(對)他的思念,就是,把他化身成一個好像店長,然後他在這個公司裡面也是有上班,他有他的職位在。所以我們就是用吉祥物,加奶奶,然後還有我自己爸爸,一個添哥,然後就是把他漫畫化,然後就是把他畫成,化身為這家柑仔店,雖然不是很大間,可是我覺得,這個充滿了我對他們的思念的感情。
李小龍的電影看板、理髮廳外都有三色旋轉燈、看得出陳建男惜情重義的性格,他收集來很多的老東西,都擺設在雜貨店裡,而這些復古的元素,經常能勾起「老」遊客的玩心。
[溫泉業者
陳建男]
我很念舊,就是我東西,有時候是很難斷捨離,就是很難丟的,就是有紀念的東西,我就會盡量留著。
你要剪頭喔,大隻的拿出來拍啊,早就,姊 你現在有像真正的理髮師。
牆壁上彩繪的阿蓮理髮店,是陳建男童年往事的投影,遊客來到這都會想起以前理頭髮的事情,都會讓玩得不亦樂乎。
[溫泉業者
陳建男]
姑姑他們回來,就在那邊罵我說,把他們畫得這麼醜這樣子。就是,大家就感覺很好笑,(我如果是姑姑我也會生氣),(你怎麼把她畫成那種磨刀霍霍向豬羊的那種感覺),姑姑就是這麼兇的人,她就是很,我說,我們都說姑姑是女漢子,而且她以前剛一個手勢就是,她幫我們剃完頭的時候是,真的用拍的,好了,結束了,下一個,
尿布合唱團,是為了要幫偏鄉的老人募資購買尿布成立的合唱團,每個禮拜六,陳建男都會聘請他們,來到雜貨店前的舞台演唱,要將對阿婆的懷念,化成對更多老人的關愛。
[溫泉業者
陳建男]
一開始沒有真的是要做公益,其實是想要給客人晚上多一點活動,為什麼會固定用他們,因為他們除了表演不錯,然後他們其實長期以來就是在支援,偏鄉的一些年長的老人,聽到他這樣(想法)消息的時候,其實更想要(請他),因為我們原本,做企業我覺得某一部分真的要社會回饋。
有一句話說「媽媽在哪裡,家就在哪裡」,阿婆走了,有了菊妹柑仔店,過年時陳建男的家族就有了一個娘家可以回,成了凝聚情感的所在。
[溫泉業者
陳建男]
我爸爸的兄弟姊妹有6個,所以姑姑跟叔叔們他們都在外面上班,那我開了這間雜貨店,我就是讓他們知道說,奶奶的精神,(雖然)人不在,但是這間店還在,所以你要回來看你媽媽,所以過年的時候,其實以前,變得過年後,就沒有回來的意義,但是開了這家店以後,反而大家又凝聚在一起,家人,就是我爸爸那一輩的家人,因為我很重視家人這種感覺,就是家族,不(只)是家人,就是整個大家族。
「我們來開間雜貨店吧」!這是孫子和阿婆的約定,而今菊妹柑仔店,開業8年了,這裡不僅是陳建男家族成員,每年固定要報到的地方,讓許多人在此重拾赤子之心,陳建男的阿婆和爸爸必定很以他為榮,在天上一定會好好守護,來到這間有人情有溫度的雜貨店的客人,歡樂不斷。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