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裡,每一顆果實都是農民汗水的結晶,但一般來說卻有大概3成因為外觀瑕疵被拒於市場之外,成為所謂「格外品」。外觀有裂痕或碰傷的番薯、晒傷口感較硬的橘子、過了中秋節還沒採收的柚子,它們都被貼上「NG品」的標籤,無法進入市場。然而,這些不完美的農作物,真的就「不行」了嗎?其實在部分農民的堅持和加工業者的巧手下,很多NG品正以另一種形式重生,成為果醬、酒類等,產生新的附加價值。記者許儷齡跟左燕輝的報導。


 

柑橘園裡結實纍纍,果實高高掛,農人正忙著採收,當正欣慰著今年產量還不錯時,觀察到枝頭上的柑橘,有的面偏黃,這是「被太陽用力親吻」晒傷的情況。

[臺中石岡柑橘農 吳佳玲]
妳看這個位置,可以看到橘子這邊都是平的,它已經被晒進去了,對啊,然後這個地方摸起來也比較硬。

[臺中石岡柑橘農 黃京國]
這個B級就是,一來它這邊晒得比較黃,這邊是有點晒傷,這邊的橘子會稍微比較乾一點,另外這邊是蟲吃,這個是被,可能是開花或幼果時被薊馬吃到,這看起來就很醜,那個盤商出去,或是消費者看了就覺得很難看,所以價格就會比較不好。

青農吳佳玲和先生,3年前開始投入種植柑橘,連年都遇上不同挑戰,久旱未雨、雨水太多等都碰過,最近幾年還遇上日晒考驗。

[臺中石岡柑橘農 吳佳玲]
椪柑是比較注重外觀,它的「衣裳」,它的「衣裳」漂不漂亮,外觀不漂亮的時候,其實不管椪柑多好吃、滋味多好多甜,有酸有甜都沒有用,有水分也沒有用,它就是不好看,不好看價格就是差。

過度日晒變黃、外觀不夠漂亮的柑橘,雖然不能登上市場上的貨架,但是卻並非無用之物。

(吃起來有什麼感覺)?甜是很甜,不過那邊比較硬些,因為那裡水分比較缺乏、比較硬,如果沒晒傷的地方,水分就剛好。

對農家來說,「NG橘」不是挑出稍微好一點的送人、就是自己吃,但這些「農業格外品」,對一心堅持鑽研製酒的羅己能而言,全是寶貴的資源,他收購「NG橘」後重新運用,把一顆顆晒傷的柑橘加工轉化。

[釀酒業者 羅己能]
如果農民種植出來的產品,市場上較不接受、不夠美觀,丟棄的話實在很可惜,我們拿來加工的話,至少是以另一種方式製成產品,變商品後加以販售,對大家都好。

[臺中石岡柑橘農 吳佳玲]
因為農產品不像工廠製作出來的商品,不可能每個都一樣大顆、一樣漂亮、一樣好看,聽到酒廠願意來跟我收購橘子的時候,我覺得很開心,就是它可以,把它的價值再發揮,然後讓它的產值再提升。

[記者 許儷齡]
在農業生產現場有太多太多原因,會造成作物受損,種種不僅對農民來說很心痛以外,要如何處理也是一大問題。

[臺中石岡柑橘農 吳佳玲]
格外品的占比以前大概1、2%,占總產量大概1、2%,然後今年比較多一點,快到5%了吧,那跟天氣也有點關係,因為今年的天氣比較熱。

羅己能深知農業格外品並非無用的瑕疵品,而是被忽視的寶藏,格外品的出現,促成生產端和加工端,雙方的合作。

我們不是刻意要收妳所謂格外品,妳的格外品越多,其實對妳來講越傷,對,但是對我們來講,妳一定會有格外品產生,妳有格外品產生,我們可以互相合作的概念,最好是妳全部都是好貨賣掉,我認真做我的地瓜酒。

如果每一顆辛勤耕種的果實,都能發揮應有的價值,那真是最理想的狀態了,羅己能的這份堅持,不僅有著對農民的體恤,更和他的番薯酒夢想,緊緊相連。

[釀酒業者 羅己能]
大概2005年時,我曾在日本喝過番薯酒,想說,那時喝到的時候,我是不會喝酒的人,但覺得那個酒很好喝,當時想說臺灣怎麼沒有番薯酒,臺灣酷似番薯的形狀,很多人都說酷似番薯,臺灣也種植許多番薯,為何我們沒有製作番薯酒呢,我就想在臺灣做番薯酒,應該是很有意思的東西。

因著對土地的熱愛,他決心要好好應用這些,原本會被丟棄的NG農產品。

[釀酒師 朱弼謙]
生的地瓜很硬、很難處理,所以我們要蒸熟它,然後蒸熟它之後去加入酒麴,麴是一種微生物,然後跟地瓜一起去攪拌,攪拌完之後它就會慢慢地發酵,就變成酒精,裡面甜的部分澱粉、糖的部分,就慢慢變成酒精。

[釀酒業者 羅己能]
這是負責製酒的,番薯經過發酵以後會變酒,酒精蒸餾後酒精度提高,所以經過蒸餾器,蒸餾器出來的蒸氣然後冷卻,就變成酒。

有些番薯雖然因外觀有損傷無法進入市場,但實際上肉質並不受影響,農民看到這樣的果實被丟棄,心裡總會不捨,然而,這些外觀不佳的番薯,並非注定無處可去。

[釀酒業者 羅己能]
就想那我來收那些不美觀的好了,這樣一來就不會被丟棄在田裡,我來收這些不美觀的,如果番薯遇到盛產,我收走了不夠漂亮的,就不會造成排擠效應的(價格)崩盤。

透過加工,一個個「NG番薯」,找到了新生的機會,仍然可以發揮價值。

這些都是長得比較醜的,是啊,對啊 也還好,拿來做加工完全沒問題,我們來努力看看,被看到吧,或者說把它發揮更高價值,讓收入提升。

有的番薯被大雨劃出一道深深的傷痕、有的歪歪曲曲,這些都不太受市場喜愛。

[桃園新屋青農 俊佑]
最近這樣颱風天,瞬間大雨,它就會趕快把水分吸收進去,結果因為它的細胞沒有辦法承受,它會整個從中間裂開來,就好像是被人家砍了一刀一樣,那砍了一刀就沒有辦法再去販售。

[記者 許儷齡]
說到番薯的大小顆,像這種一個約150至200克的,較受歡迎,較符合一次性食用,不過也有像這般大小的番薯,一個就重達1斤、也就是600克,一次要吃完比較難,因此較不受歡迎,而這些狀況對農民來說,都同樣必須處理。

[桃園新屋青農 俊佑]
(格外品)剛開始是只有2成,就是20%,我剛開始種的時候,就是優良品跟不良品的分別,那我們現在格外品已經進展到,因為現在這些,剛剛講的這些氣候變遷的原因,已經提升快到4成至5成,意思是快一半我種出來,就必須要這樣捨棄。

很多農民都提到,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使得格外品的比例逐年攀升,市場的高標準和農業基層的現實,也形成強烈對比。

[桃園新屋青農 俊佑]
對我唯一最大的缺憾,是因為我的經濟體沒這麼大,所以我不會去蓋一個冰庫,去做這些所謂的加工食品。

格外品的困境,不僅在於外觀的瑕疵,還在於產量過剩時,市場無法消化的現實。

[新北八里青農 榕爺]
中秋節過了快半個月到1個月期間,我們還是有文旦柚還沒有採收下來的,所以這些文旦柚原本是在田間,是直接放在田間當堆肥,或者是沒有任何的食用價值。

[格外品加工業者 林雅雯]
創業之前曾經有一年,就聽過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就是中秋節之前,文旦1斤是100塊錢,那因為那一年的中秋節的,文旦的數量是不及於市場上的需求的,所以那個時候文旦的價格就非常高,可是一過中秋節那一天,送禮的需求大減之後,隔天文旦1斤就變成10塊錢。

柚子,本應是中秋佳節家家戶戶不可或缺的水果,卻常常遭受「無辜對待」,甚至長得越大顆的柚子,價格越差。

[格外品加工業者 林雅雯]
柚子都是要塞進禮盒的,它反而越大顆越不容易塞進禮盒,所以大顆的柚子反而比較,價格比較不好,那反而就變成農民的困擾,所以這個是少數在,水果反而越大顆,價格越不好的案例。

[新北八里青農 榕爺]
我以前都是賣鮮果的部分,柚子的鮮果,鮮果怎麼把它提升我沒有想過,可是找到這個有柚子酒可以,酒廠可以幫我們柚子加分,可以讓,到餐桌上去,或者是到節慶的宴會上去。

羅己能看見了柚子的潛力,就將無法進入市場的柚子,製成別具風味的柚子酒,只是說到要剝柚皮讓他很頭大,還有近年水果的收購量日漸增加,也考驗著他。

[釀酒業者 羅己能]
Covid以前,Covid-19前我僅收2至3種(水果)而已,Covid後就認識到很多青農,他們就跟我說各有哪些水果,像葡萄、水蜜桃、草莓等,他們當時說滯銷能否給你製酒,就這樣一直收,一開始原想收來做看看,放置於橡木桶內「潤桶」,用威士忌「潤桶」概念,殊不知越收越多,葡萄曾1年收購18噸。

[記者 許儷齡]
完成後的成品,就會放入這些桶子裡,眼前所見這一桶桶裡,都裝有臺灣的故事。

釀酒業者 羅己能]
很多人說臺灣是缺乏資源的地方,其實妳看到這麼多農產品,這些都是資源,這些水果既然可以長這麼多,吃也吃不完,拿來加工,可以有營收也是很好的事情,盡量是有些人用心去做、投入,年輕人願意投入的話,這個產業的延續性可能性就大增,有辦法讓年輕人發揮想法、又賺得到錢,這才是真正重點。

[格外品加工業者 游子昂]
我們目前收的品項,像水果有鳳梨、芒果、椪柑、草莓,這個是含水率比較低,可以做果醬的,那另外有一些像是,它可能不能自己做果醬,或者含水率比較高,像檸檬、荔枝、百香果,我們就拿來做另一個麥汁,就是飲品系列的產品。

[格外品加工業者 林雅雯]
一開始主要就是用加工的方式,來尋找臺灣一些比較大宗的農產品,然後做加工,包括我們現在的產品線有果茶醬,跟水果氣泡麥汁,都是透過農產品加工的方式,來提升它的附加價值。

還有加工業者將格外品製成果醬,這樣能鎖住水果的風味,用來抹麵包或調製沁涼水果茶,都提升了附加價值。

[格外品加工業者 游子昂]
我們去挑這樣的格外品,它可能是所謂「皮醜心不醜」,或者我們講,我們有句口號叫做「有好內涵 就有好出路」,我們希望真的內在好的,不要只是看外表,我們希望好的東西、好的水果、好的人、好的產業,都能被大家看見。

多汁的梨子,外觀損傷但內在完好,經過削皮處理後,進行截切加工,搖身一變,就成為新鮮果盤或方便食用的水果,也能避免浪費。

[臺中市東勢區農會產銷班班長黃政乾]
這種的是颱風前被其它顆擦到,被爛梨擦到就變這樣,這也一樣送往截切,(這是皮?)對、只有皮受影響、果肉不受影響,也有人會來買這種啊,但是對我們來說比較麻煩,都繳給截切場較多。

[臺中市東勢梨農 黃彥敦]
務農者並不是都有能力採購設備,把皮削掉,其實像這樣有疤的,皮削掉後沒影響,裡面的果肉仍是好的,還是可以食用的東西。 

[臺中市東勢梨農 池雨森]
外觀有瑕疵的產品就不用丟棄了,可以賣給農會,農會用以做截切沒差,食用沒問題,但是如果(外觀瑕疵果)進入市場,價格拉不起來,因此一般農民無奈之下,只好拿去丟掉,非常可惜。

格外品並不代表壞掉,透過截切,不僅減少浪費,還滿足 消費者對便捷、多樣化的需求。

[臺中市東勢區農會蔬果截切部主任 趙志豪]
外觀佳的水果可以做禮盒、宅配,反之像是我們說的「格外品」,「格外品」並不是壞掉、爛掉的那種,雖然外觀稍微被碰傷、不那麼漂亮,但是果肉還是好的,我們就收來做截切。

[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 謝昌衛]
其實生鮮截切水果,它本身是一個商業行為,它應該不能說避免浪費,它是因為滿足消費者,對於這種飲食需求的多變化,我們買,我們一個家庭可能買2顆鳳梨,可能這2個禮拜都要吃,或是1個禮拜都要吃鳳梨,可是我們現在可以透過截切的方式,裡面有鳳梨又有蘋果、又有梨子,它就有多樣性,而且不用削皮。

看似不起眼的蔬果,透過加工找到出路,為農民創造收益,也為市場帶來新選擇。

採訪/撰述 許儷齡
攝影/剪輯 左燕輝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農產NG不NG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