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月到農曆年前是柿餅產季,全國最大的柿餅加工重鎮新埔旱坑里,由於每年東北季風帶來的乾冷空氣,製作出的柿餅風味獨特,陽光下晒著一盤盤金色柿餅的壯觀景色,令許多遊客趨之若鶩,近年也開始有年輕人回鄉加入柿餅產業,今年36歲的劉文祥就選擇放棄醫院的工作,和父親學習柴燒柿餅,希望將兒時的味道和傳統的炭窯保留下來,這股獨特的古早味,也成為料理比賽中引人矚目的在地食材。和劉文祥一樣回到旱坑里的年輕人呂易丞,也延續父親的想法,保留傳統柿餅製作技術,也以觀光工廠模式,為家鄉帶來人潮,讓具有百年歷史的柿餅之鄉開始有了新風貌。
秋冬之際是柿子收成季節,一車一車新鮮飽滿的柿子,送來新埔旱坑里,準備加工成香甜的柿餅,乾燥的氣候,和入秋吹起的九降風,造就新埔柿餅獨特風味,也是全國產量最大的柿餅加工重鎮。
每到產季,柿餅人家全體動員,熟練地將一粒粒柿青削皮,送到陽光下做日光浴,晒乾表面以防發霉,還要定時揉捻定型,加速水分的蒸發,等到太陽下山,或是陰雨天,就送入烤箱持續脫水,這間經營近百年的柿餅工坊,卻保留了一座炭窯,以柴燒來製作古早味的柿餅。
[柿餅師傅
劉家寶]
以前小時候用柴燒的柿餅吃起來很香,現在想想,有時天氣不好,我們燒柴烘一烘,客人覺得很好吃,我就想不然多少做一點,做一點,我也這麼多歲了,就教兒子,這柴燒,客人這麼多,比現在用(機器)烘的還要好,用柴燒的比較健康。
電力還不普及的年代,幾乎每間加工廠都使用炭窯來烘柿餅,師傅們都得徹夜輪班控制火候。
[劉家寶母親
劉李香妹]
讓柿子烘乾啊,要烘啊,燒柴去烘啊,(以前)每晚都要烘,做事回來,柿子放到竹篩上,一盤一盤的,每盤都要放進窯裡,好幾個窯喔,不是一個而已,好幾個窯喔,那柴,一年要砍幾百條,柴啊,柴,沒有那個就沒得燒,一年,像現在柿子縮了就要砍柴。
[柿餅師傅
劉家寶]
烤這個窯時間啊,說實在的,燒柴煙很多,弄熱沒添火不行,添柴讓它燒,火要讓它燒,燒到一定的溫度,不然熄掉的話,火又要升過,又要拉出來,很麻煩你知道嗎,所以柴要一直添下去。
用龍眼木烘製的柿餅,外觀燻得黑鴉鴉,不若一般烤箱烤的金黃,卻透著一股木頭香氣,這股傳統的古早味,也吸引許多老饕聞香而來,甚至被餐飲學校選用作為課堂的教材,最近還在料理比賽中脫穎而出,征服各地評審。
[新竹縣仰德高中餐飲科
老師 莊紋豪]
但是這個柿餅,它是用那個柴燻的,它不是外面晒太陽的,所以它本身,它不會有那種灰塵,然後我們也不要去洗它,因為它有那個龍眼木,還有那個荔枝木去燻過的味道。
曾擔任飯店主廚的莊紋豪,正在向同學們示範,以柿餅製作創意糕點,將一顆顆柴燒柿餅切塊,包入北埔擂茶風味的餡料中,外皮再以竹北的地瓜包覆,加上綠葉和裝飾,經過半小時,烘焙出一粒粒金黃色的小柿子,有別於一般在柿餅中填入夾心,柿餅淪為配角,他希望以在地的食材,突顯柿餅柴燒過後獨特的香氣,因此在今年中國福建舉辦的兩岸客家烹飪比賽,168位參賽者中獲得金獎。
[新竹縣仰德高中餐飲科
老師 莊紋豪]
我們在柴燒的時候如果技術好的人,它是不會發煙,但是它產生出來的一些那種化學物質,它可以讓那個柿餅有更添加它的特殊風味,再來一點就是,它等於它是天然的防腐劑,它裡面會有一些,像醛類或是酯類,它可以增加它的香氣,然後再來的話就是保存,更容易保存這個柿餅,所以我那時候才會選擇這個柿餅,然後帶到大陸去比賽。
然而柴燒柿餅過程要忍受煙燻,烘烤時間長,產量也不比用瓦斯和電的烤箱,以商業角度而言,炭窯已不具競爭力。
[柿餅業者第五代
劉文祥]
用這傳統的窯烤柿餅,其實沒辦法大量生產,主要是希望說,現在還有很多人很懷念,以前的,吃過古早柿餅的味道,所以才會在兩、三年前開始試,把這傳統的味道再找回來,慢慢為客人介紹,這是傳統味道的柿餅,漸漸更多客人一來就會問,這裡是不是有傳統的柿餅?我們就會跟他介紹。
從小就在家裡幫忙的劉文祥,就像一般年輕人,覺得做柿餅既辛苦又無趣,大學畢業後,並沒想過要接下祖傳的事業,在台北醫院擔任醫檢師,一待就是十年,五年前只是想轉換跑道,回家進修,卻不忍父母年事已高,決定留在家鄉傳承衣缽。
[柿餅業者第五代
劉文祥]
因為在台北做很多年了,爸爸媽媽年紀也大了,這個工作又付出很多勞力,比較辛苦,所以我就想,家裡又沒其他兄弟來接這個工作,所以我才會想說,不要說到我這代就沒傳下去,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習慣了都市生活,要從頭適應柿餅人家的作息,從小就有經驗的劉文祥,還是大呼吃不消,然而回歸田園的生活,卻明顯有別於醫院冰冷封閉的工作環境,更堅定了他轉業的念頭。
[柿餅業者第五代
劉文祥]
辛苦的事情是很早起床,又要做到很晚,晚上有時候做到半夜,可以說生產柿餅這段時間,睡覺要睡很飽是不可能的,這點對現在一般的年輕人,是比較辛苦的地方。
劉文祥也認真接下父親做柿餅的技術,尤其是傳統柴燒的功夫,無論是香氣或是口感,都是他兒時熟悉的味道,在他眼裡,更是家鄉獨具特色的產業文化。
[柿餅第五代
劉文祥]
我自己回來看到現在的柿餅,一般現在外面的柿餅,現在應該叫作柿青,裡面水分比較多,真正我們以前小時候吃的柿餅,是用傳統的窯去燒柴,這種柿餅比較Q,水分比較少,有一種比較特別的香味。
[柿餅業者第四代
呂易丞]
來,像我以前削皮,我是五歲開始就在削皮,在挖這個,是真的,我們以前削皮呢,因為我們手工產量不高,我們為了要趕產量,我們都是半夜兩點要起來削,半夜兩點,我們趕早上的太陽,那像我以前就是常常半夜還沒睡飽,還沒睡著就被叫起來。
同樣回鄉投入柿餅產業的,還有這位正在為遊客導覽的年輕人呂易丞,與劉文祥一家比鄰而居,兩個人從小一起長大,不約而同離開家鄉,在科技業工作幾年,受到景氣影響,公司開始縮編裁員,於是回家幫忙。
[柿餅業者第四代
呂易丞]
景氣不好啊,景氣不好就剛好回來休息,休息的時候看爸爸那麼辛苦,其實他年紀也到了,看他那麼很辛苦,我想回來幫忙看看,回來做看看,做下來,也剛好,以前是做批發,慢慢現在變觀光的地方,客人來,跟客人接觸,其實也覺得很好玩,慢慢就可以接受了,想說不然再做看看這樣。
原本安靜寡言的個性,也隨著家裡轉型為觀光工廠,硬練就一身與客人互動的膽量。
[柿餅業者第四代
呂易丞]
我很安靜的人,我其實以前不太講話,我很少講話,像以前我們沒導覽,以前是客人來問,看你這怎麼做、做多久,就這樣回答他,我們沒特別說有導覽,是慢慢地,以前都不會嘛,連看鏡頭,人家要照相我不給他照,現在是,後來人越來越多,你沒辦法嘛,客人就喜歡要尊重,要尊重客人。
當年全村子都只能加工批發給中盤商,呂易丞父親第一個開始轉型自產自銷,一路走了近卅年,成為社區主要的觀光工廠之一,也帶動觀光人潮。
[呂易丞父親
劉理鑑]
我們這裡有人家說,全省一個特殊的產業這樣,大家都會來我們這裡看,因為近來報紙電視會報導我們新埔柿餅,就很多客人來了,以前客人來,是有辦柿餅節,這兩週、三週人潮就退了,但是現在不是,現在我們柿餅節到現在,每禮拜這條路都是這麼塞車這樣。
如今一到產季,即使是平日,遊客仍絡繹不絕,忙著捕捉晒柿餅的壯觀景色,品嘗各種柿餅和加工產品,社區近年更透過農村再造,改善社區環境,打造柿餅之鄉的意象,也凝聚向心力。
[新埔鎮旱坑里長
葉雲全]
這次這樣做,現在兩三年來,我們旱坑里里民們,向心力凝聚力非常強,像我們要做什麼事,不用打電話,用說的,隨便像什麼要掃個地,隨便就三四十個人出來。
業者間也開始凝聚共識,朝向統一價格,以建立在地品牌,開拓與低價中國柿餅不同的客群與附加價值。
[柿餅師傅
劉家寶]
大家來協力,因為,也有些年輕人有接,像另一家也有年輕人,我這也是,再過去那家也有年輕人,另一家也有年輕人,再下去的也有年輕人來接了,希望年輕人大家討論,來看怎麼來做自己的事業,來看怎麼樣讓客人來這裡,不要說一直批發出去。
[新埔鎮旱坑里長
葉雲全]
現在變成我們現在旱坑里的柿餅,這些年輕人回來以後,變成說,行銷方面,要三級產業,變成說會做得更好,我每次都跟做柿餅業者說,我們做少一點,自己來賣,我們品質顧好一點,這樣對我們這個柿餅才是長長久久。
儘管目前尚在經營的柿餅業者僅存十三家,卻有十間有年輕人願意回來加入,帶動社區一股改變的契機。
[柿餅業者第四代
呂易丞]
我覺得還是要凝聚大家的向心力,我覺得現在是,我們向心力還沒這麼強,對,還有年輕人也是,我覺得,有些年輕人,像對面的,我叫哥哥啦,祥哥哥他也是,一樣外面工作回來,對,就是我們也有些想法會一起討論這樣,對,會一起去上課研究,看怎麼把我們這裡做起來這樣。
[柿餅業者第五代
劉文祥]
在地的文化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所以才會想說,雖然比較辛苦,從種柿開始、做柿餅這樣,很辛苦沒錯,但是我們希望,大家,年輕人可以一起回來這裡打拚。
劉文祥回憶當年剛回來,社區跟小時候比起來幾乎沒有變化,如今漸漸看到了改變,相較起其他地方,可能起步慢了點,但接受改變就是開始,延續柿餅製作古法,同時帶入現代行銷思維,與體驗經濟概念,看似逐漸凋零的柿餅加工業,也似乎如同秋日下一簍簍的柿餅,散發希望光芒。
採訪/撰稿 陳鴻偉
攝影/剪輯 羅應展
- Dec 19 Thu 2013 16:18
363集-柿代傳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