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九至十二月柿子產季一到,九降風一吹,新竹新埔鎮旱坑里的柿餅人家,就得開始這一季的忙碌了。黃澄澄的柿子,整齊地擺放在竹篩接受日照洗禮,等待變成風乾的成熟滋味。做好一個柿餅需要至少七天的時間,柿餅人家得日夜不休好好照顧,才不會讓柿餅發霉壞掉,這樣辛苦的柿餅加工業在旱坑里已經流傳百年,如今卻面臨中國柿餅低價競爭,甚至是以魚目混珠混手法,充新埔柿餅上市的大挑戰,中國的柿餅來了,新埔的柿餅人家怎麼因應?入秋時節,九降風一吹,在新埔柿餅人家血液中埋藏一整年的熱血因子,開始活絡甦醒,柿餅人家一整年的收入,就仰賴這一季棚架上一盤又一盤黃澄澄的燦爛。

而這一切就從削柿子皮開始,削皮時,刨刀不可重複在一處刨兩次,刨的深度要一樣,否則造成柿青外皮腐壞,就做不出好柿餅了。

去皮的柿青整齊排列在篩盤上,拿到室外的棚架上曝曬。




曬柿餅的雙手,不斷翻轉、捻壓這一個一個黃澄澄的小圓圈,從劉興武的祖父開始,傳到劉興武手中已經是第三代了,傳統產業流傳百年,也有了些改變。

[柿餅人家
劉興武]
這個牛心柿以前是用竹篩曬的時候,要一直轉動它 因為竹篩比較大片,靠著的地方會爛掉 所以要一直轉動,要在棚子上一直轉動它 一直曬,它才不會黏住,黏住的時候會有細菌,柿餅會爛掉,現在用白鐵篩子比較細 比較好,不會形成微氣候,所以柿餅製成量較高

劉興武從小在柿餅香氣中成長,每到秋季,九降風一吹,身體裡做柿餅的「開關」就像是被打開一般,不做柿餅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柿餅人家
劉興武]
我們從小在這個環境長大,出去玩的時候 心裡頭想的也是家人正忙碌著,出去工作的時候 也會想說趕快回家幫忙,所以這種感覺 這種氣氛 已經充滿整身,不幫忙就覺得不對勁,北風一吹的時候 吹起來雖然涼涼,但是內心會澎湃 會很想回來幫忙做柿餅

完成一個好吃的柿餅,需要七到九天的時間,不只白天日曬風吹而已,連晚上也得好好照顧它,避免細菌的入侵。

[柿餅人家
劉興武]
柿子熟了以後 皮削掉,柿子裡面的水果酵素還是活的,所以它會繼續成熟 還有水分會一直排出來,它不管晚上或是白天 它都在排水,它如果晚上排水排出來 空氣中濕氣較高的時候,它(水分)會凝聚在表面,這時候 細菌就會跑過來,所以晚上也要照顧它,跟小孩一樣 生了就要好好照顧,用一樣的心理對待柿子

日夜加工的柿餅產業,在新埔鎮旱坑里已經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甜蜜好滋味在新埔柿餅人家手中世代交替傳承百年,追究箇中原因,就是旱坑里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讓這兒成為一個天然的柿餅烘乾室。

[柿餅人家
劉興武]
新埔有做柿餅最好的條件,就是新竹的風和太陽,太陽在曬 新竹的風在吹 慢慢的乾,所以這個柿餅一直成熟 一直乾燥 陰乾 這樣做出來的柿餅 最好吃

把柿子送上最接近太陽和九降風的地方,接受日曬風乾,不需要任何添加物,就能讓澀澀的柿子轉化成甜甜的柿餅,若硬要說加了什麼「人工添加物」,恐怕就是柿餅人家花在製作柿餅上用的耐心和汗水。

[柿餅人家
劉理鑑]
很辛苦喔,因為每天搬上搬下,早上搬出來 晚上就要收下去,是比較累沒錯,以前沒有乾燥機的時候,是真的很辛苦下雨的時候 整夜都不能睡

為了保持柿餅的傳統風味,做柿餅三十年的好手劉理鑑,依舊堅持使用傳統古法製作。

[柿餅人家
劉理鑑]
乾燥機我們也是有啦,但是做出來的口味 柿餅的香味全部跑掉了,還是說讓太陽曬 慢慢乾燥,這樣柿餅的香味才會出來Q度比較有韌性

新埔柿餅人家辛勤一整季,風乾的成熟滋味,這幾年卻面臨大挑戰,遇上漂洋過海來到台灣的中國柿餅,削價惡劣競爭。

[市場攤商
羅梅妹]
大陸的比較便宜 一個說才十塊錢我們的(柿餅)買不到 成本比較高

[柿餅人家
劉理鑑]
大陸來的很便宜,做好的成品進來,一斤才二三十塊而已,我們的柿青進來兩斤就那個價錢了,還要加工呢

中國柿餅來勢洶洶,甚至被攤商改頭換面,偽裝成台灣柿餅在各大市場、觀光景點銷售。

[攤商
呂菁妹]
大陸的(柿餅) 有些人賣也是打台灣的,知道的人就不會買 不知道的人就會買

[柿餅人家
劉理鑑]
攤商賣的時候 不跟你說是大陸的,便宜進來 他賣的(價錢)也是,跟我們台灣的(柿餅)一樣價錢,他的利潤比較高 所以會那樣賣

[柿餅人家
劉興武]
大陸柿餅第一很便宜,第二它品質不穩定 很多會澀,很多人吃了柿餅以後 就不吃柿餅了,其實你如果吃的是新埔柿餅 你會吃了還想再吃,不過它打著新埔柿餅的名號 賣大陸柿餅的時候,客人買了吃了以後 覺得新埔柿餅不好吃,以後他就不要吃了,所以這個市場會萎縮

消費者吃到品質不好的中國柿餅,卻把帳算到新埔柿餅身上,市場萎縮,連帶壓縮到的就是柿餅人家的生存空間,尤其是非大量生產的柿餅人家,更是擋不住這樣的衝擊。

七十五歲的彭金增,一雙佈滿皺紋的手,重複著三十多年不變的節奏,捏啊捏,為柿餅整出漂亮的形狀。

[柿餅人家
彭金增]
我阿公就開始做(柿餅)了,再來就是我爸有做 傳下來,我爸老了 我就接下來做

[彭金增的女兒
彭素珍]
旱坑里這一鄰的幾乎通通都是這樣,從小時候下課的時候都要幫忙做,削皮 去蒂頭 捏柿餅,這些通通都是小孩在做

做柿餅幾乎都是家庭總動員,人工多、成本高,產季只有三個月,加上中國柿餅的衝擊,不少柿餅人家早已棄守這祖傳事業,以彭金增居住的旱坑里九鄰來說,從前十三戶人家有九戶做柿餅,但現在卻只剩下五戶。傾倒的柿餅業者指示牌,箭頭指向的不是黃澄澄柿餅,而是鐵門緊閉的廠房,應該放滿柿餅的棚架上,爬滿植物,榮景不再。

[彭金增的女兒
彭素珍]
現在就剩下五戶人家還有做(柿餅),其他的通通都沒有做了,以前這邊都是做給批發市場比較多,以批發市場為大宗,那現在批發市場也銷售不出去,因為客人都會反應,大陸柿餅很便宜,他們都會想買大陸柿餅

[柿餅人家
彭金增]
困擾也沒辦法啊,這東西沒辦法啊,它(大陸柿餅)可以便宜賣,我們沒辦法啊

杜絕中國貨,柿餅人家從教育消費者做起,教消費者如何分辨中國、台灣柿餅的差別,同時建議向有信譽的店家購買。

[柿餅人家
劉興武]
大陸柿餅普遍都做的比較扁,這樣看的出來很扁 也很大一個,台灣的柿餅比較多肉 厚實 比較多肉,大陸柿餅的蒂頭比較平 沒有凹下去,台灣的牛心柿它會凹下去,像一個洞 可以裝水的樣子,所以從蒂頭就可以分出,大陸柿餅 還是台灣柿餅

[柿餅人家
劉理鑑]
買的時候 不然就訂農會的,不然就是買比較有信用的商家,這就保證比較安全,是台灣的業者做的

新埔鎮農會也構思建立認證標章,避免商人「掛羊頭賣狗肉」,壞了新埔柿餅的好名聲。

[新埔鎮農會推廣股
股長 邱創民]
以後來做品牌的商標出來,再加以認證,這樣有一個品牌認證以後,就可以確定說這個柿餅是哪裡出產的,消費者一看就知道,不會被大陸的柿餅誤導。

不過,新埔的柿餅人家幾乎都是祖傳事業經營,早已建立起自己的專屬銷售管道,各有自己獨特風味的柿餅,想要整合貼上認證標章,恐怕沒那麼容易。

[新埔鎮農會推廣股
股長 邱創民]
各家有各家的行口 通路,固定的消費者,變成說要整合起來的話,大部分都不願意放棄他原來的包裝 銷路。

[柿餅人家 
劉理鑑]
做認證來說,我們業者當然很希望啦,但是實在是沒有辦法,因為業者各人有各人的銷售通路,如果要做到認證,就要從包裝方面來做一個標籤,來保證是我們台灣的,這很難啦,我們業者賣給誰 賣給誰,如果說一個沒配合 全部也是沒用,有些攤商說你袋子給我多一點,也是用新埔柿餅的名號賣

家家曬柿餅、處處聞柿香,這幅秋天的美景,是新埔旱坑里百年來特有的客家景觀,只是越來越多、少量生產的柿餅人家,抵擋不住中國柿餅銷台的惡質競爭,紛紛倒閉關門,空空的篩盤等不到柿子,百年產業只留下百年孤寂。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