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新竹縣市兩地的新竹科學園區,對於台灣二十幾年來的經濟起飛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大新竹地區近年的繁榮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了讓地方工商更加發展、去年新竹縣政府公布了一個新都市計畫,計畫內容對於竹東鎮外圍的五個里影響最大,其中在二重里,也就是當地人稱之為二重埔的這個地方,不但至今仍保留著無農藥的農耕方式,還有許多走過一甲子歲月,甚至超過一、兩百年歷史的客家老伙房,讓二重埔這個地方充滿著傳統客家農村的樣貌,但是在都市計畫中、這些聚落都可能會完全消失,魚與熊掌不能兼得,當地人對於經濟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想法上的取捨如何呢?<這裡,這邊嗎?對,對。>

假日中午的溫暖冬陽下、竹科園區工程師陳順泰帶著太太和兩個兒子,來到竹東二重埔下田栽種菜苗,希望一個月後就可收成自己種的菜

<你看這是什麼!蜈蚣嗎?這個不是,這個好像是甲蟲、獨角仙的幼蟲,它在動你看!它真的在動!>

[竹科工程師
陳順泰]
我自己想要種一點菜,並不是說一定要種得像果菜市場的那麼好,我自己想要種的是我自己想要吃的菜。

幾個月前陳順泰一家人路經竹東二重埔劉家伙房,發現這裡不但有好幾座客家傳統老屋,田野間還有多種鳥類,自然的風光宛如世外桃源,嚮往農村生活的他便希望能向地主租塊地來種菜,假日時全家便可一同感受田園風情,好客的地主卻願意無償借地給他。

[竹東二重里
居民 劉慶昌]
我有些休耕的地,也有些是我的兄弟已搬到外地,在外地上班工作,沒有時間回來耕時、沒有耕種的田,就會借給在新竹住的科技新貴來種菜。

小片農地借給外地人種菜,三甲大的田地、劉家則用來種二期稻作,現在劉家只要稻穀一收成、就會被竹科的科技新貴收購一空,劉慶昌說就是因為這裡的環境太好才讓自家的米如此受歡迎。

<曬榖第幾天了?今天第三天了。>

今年六十二歲、也種二期稻作的張勝隆是劉慶昌的鄰居,在工廠工作退休後、他接手父祖輩留下的農地開始耕種,十幾年來他對這種生活感到很滿足。

[竹東二重里
居民 張勝隆]
耕田很自在,沒有什麼生活壓力,我個人認為,這種行業是很好啦,退休之後的第二職業啊。

張勝隆和劉慶昌、以及來借地耕田的竹科工程師都非常認同二重埔這裡的農耕生活及田園野趣,事實上、早在二十幾年前、這裡就被規劃為竹科用地,地上物相關的各項工程都會受到規範,目前在竹縣府的未來藍圖中,二重埔這些傳統農村聚落則被劃入新都市計畫區內。

[竹東鎮長
蘇仁鑑]
因為成為竹科特定地時,所有的建築也好、水電申請也好,全都要受到科學園區的限制,所以縣長鄭永金先生上任後,為了解決地方上所謂的疑難雜症,以及為老百姓和鄉親們解決土地問題,所以特別來開發,用區段徵收的方式來改變這裡的整體未來發展。

新都市計畫消息傳出、位在計畫區旁的竹東二重埔中興路的店家們也有了新的期待。

[竹東二重里
商家 杜英瑞]
因為帶動地方的繁榮!帶動地方的繁榮就會有..,像我們開這個飲料店的,人潮也會便多,人潮變多賺錢機會也會變多!

[竹東二重里
商家 許瑋耘]
它(竹東)有園區的帶動所以也算蠻繁榮的,消費能力還算蠻高的,要是說它這邊有被徵收完成的話,可以帶動這新竹縣的商機那當然是很好啊。

來自外地的商家們多半對都市計畫感到期待,但許多在當地生活了數十年、甚至十幾代的農家與地主們,則是對新計畫所必定帶來的生活環境衝擊感到無法認同。

[竹東二重里
居民 劉慶昌]
新竹縣政府規劃這計畫時,將我們的客家文化完全摧毀殆盡,不留一磚一石,非常沒有文化的規劃,完全沒有考慮我們百姓的文化、我們客家人的文化,像我這裡也是全被規劃進去,完全不保留。

起造將近一甲子的劉家伙房-傳經第,是依照客家建築工法所興建的傳統三合院,依照去年新竹縣政府公佈的都市計畫,劉家伙房就被畫在徵收拆除的區段內,另外在傳經第不遠處、一座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范家洋樓,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

<這是民國四十七年蓋的… >

[竹東二重里
居民 范石銘]
當時我祖父就有先見之明,已經跳脫原來客家傳統建築的建築模式,他就建了這座雙層的洋樓,所以這棟房子對我們范家後代而言是最佳精神象徵,這次新竹縣政府把這地方規劃在都市計畫內,我這間老屋變它的計畫道路,在這間老屋雙層洋樓開路過來,所以什麼都沒有了。

半世紀歷史的范家伙房充滿著古樸的客家風情與農家樣貌,受限於竹科計畫、想修復伙房仍困難重重。另外在范家附近兩百多年歷史的呂家伙房,則是以搭蓋鐵皮的方式,解決屋頂塌陷問題。

[竹東二重里
居民 呂源貴]
民國六十八年科學園區禁建後不准我們翻修,不准修理房屋,也不准許蓋房子,所以屋頂壞了都不准我們修理,後來屋頂因為颱風全都坍塌了,只好用鐵皮來蓋住。

呂源貴是呂家來台祖第十九代子孫,也是新竹縣第七、八屆議員,看著陪著自己從小長大的家族祠堂成了現在的鐵皮屋,也只能感到無奈。
這裡是已有一世紀歷史的竹東二重埔林家伙房-九牧第,就是竹東大圳的開鑿人林春秀的家族祠堂,在去年的都市計畫中林家伙房一樣屬於被拆除的區段,新竹市金山面的在地文史工作者吳慶杰因為曾在竹科的發展過程中親眼目睹家園樣貌的變化,也就對二重埔的未來有感而發。

[文史工作者
吳慶杰]
二十幾年前我們新竹科學園區金山面發生的事情,二十幾年後還是一樣發生這樣的事情,是不是我們政府對這方面的這些想法,都沒辦法和在地資源達到一個雙方面雙贏的地步,我想很多規劃的人員都沒把在地的文化資源看在眼裡。

曾在二重里擔任鄰長的地方耆老余槕火和住在林家對面的劉慶昌都表示,若輕率拆除林家伙房、對地方甚至整個大新竹地區而言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竹東二重里
居民 余槕火]
像這樣這麼好的地方,就這樣剷平,移到別的地方去,我們大家、從我的內心來看我問心有愧,林春秀先生對大家有那麼大的功勞,竹東的歷史都有記載,不是騙人的。

[竹東二重里
居民 劉慶昌]
為什麼會有科學園區?因為有寶山水庫,會有寶山水庫又是因為有竹東大圳,竹東大圳是林春秀開鑿的,日據時代的政府都無法開鑿竹東大圳,但是林春秀就有辦法開鑿,有這麼大的功勞,他做了這麼大的水利工程,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林家伙房)留下來呢。

若照去年初始的竹東鎮都市計畫,未來二重埔的所有客家傳統建築都將一去不返,後續的規畫中、便針對各個傳統建築的去留做了相關考量。

[竹東鎮長
蘇仁鑑]
因為這裡(林家伙房)剛好是計畫中心點,在都市計劃中的規劃中,可能會把整個地區都破壞到,所以在考慮到地方發展和鄉親文化的保存方面,如何找到大家都可認同的方向來做,縣長也有想到文化資產方面也要保留,也特別把這些這麼多的老古蹟所在地,特別規劃起來,看看是否要保留,甚至做一個特定區。

二重埔的傳統建築開始受到了規劃單位的維護考量,許多二重埔鄉親卻仍對未來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感到不確定性,而希望維持最原本的生活方式與文化。

[竹東二重里
居民 溫鳳英]
我的想法是,我只想這些地,我的房子、地和田,全部讓我保留起來最好,因為大家住在這邊好幾十年了,到別的地方我也不知道該怎麼生活,我也沒什麼祖產、就只有這間房子可以住而已。

曾參與研究台灣各地傳統聚落生態的中原大學講師馮天蔚,對於所謂拼經濟卻導致傳統聚落消失的情形表示,傳統聚落若有大量人口進駐,必定會讓傳統文化完全消滅,也會造成生活品質問題。

[中原大學景觀系
講師 馮天蔚]
其實二重埔的開發,目前看起來的密度是相當高,兩萬六千人,現在下班的時候光復路往竹東方向會塞成什麼樣子,想像一兩萬六千人在搬進來之後,下班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樣的生活有品質嗎?

新竹縣政府這項以「支援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衛星基地」為目標的都市計畫仍未完全確認定案,至今各級政府、規劃單位以及接手計畫的財團,與二重埔許多希望保存傳統生活型態與文化的客家鄉親們仍存在著相當大的認知差異,大家的歧見如何出現轉圜,需要各方的更多的智慧以及更深層的思考

採訪/撰稿 李一凡
攝影/剪輯 彭晉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