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80-828集(2022年) (1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新竹霄裡溪被稱作是新埔的母親河,多年前因為有科技廠排廢水,使得溪水遭受汙染,後來經過當地鄉親不斷抗爭,才還給他們乾淨環境。而這股守護家鄉的力量一直持續,像新埔『霄裡溪劇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出來。今年他們的新作品《時間的河》,除了戲劇呈現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籌備過程跟演戲當中,得到了愛鄉愛土的心靈療癒。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老化,是你我必須好好看待的議題,特別是邁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報告,大約每13人就可能有一個人失智。面對這個現象,有社福團體設計出『老來伴』計畫,培訓志工陪伴跟帶領失智長者運動跟遊戲,透由專業課程為臺灣社會盡一份心力!首先第一集我們先帶大家了解什麼是失智症還有培訓課程內容,記者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了失智症以及老來伴培訓課程內容後,接下來要帶大家跟著實習志工到服務的失智長輩個案家中,體會服務過程跟可能遇到什麼瓶頸與困難,而服務個案在老來伴服務進駐後,又有哪些成長及進步,家屬的的心聲又是什麼?繼續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湖口鄉親很多年前就在老街買下房子,準備在退休後賣咖啡、賣鬆餅,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後來跟兒子兩個人,一邊學烘焙一邊利用假日開店先試水溫,沒想到生意才開始有點起色,馬上就遇到了全球疫情大爆發。念大學的兒子還選擇休學、專心去學烘焙,一家人認為只要找到興趣、學有專精,任何困難都可以創造機會、得到成績。跟著邱月華、羅應展的鏡頭一起去體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府實施長照2.0 以來,在各個社區按照護需求程度不同,設置ABC長照關懷據點,照顧生活無法自理或是家人無暇照顧的長輩。而其中的C站關懷據點,更是要守護社區裡健康的長輩。但話說回來,老了真的只能等著人家來照顧嗎?來看看醫療資源相對弱勢的花東地區長輩們,如何安排他們的老年生活?而且就算已經是白髮老翁,還是天天下田想讓大家有熱騰騰的白米飯。記者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到年底,桃園就會有非常"夢幻"的仙草花節登場!而且總會吸引許多人前往賞花不過在地青年就觀察到,許多來訪民眾來一次體驗就可能很久再來、甚至不會再來。為了讓旅客對在地有更深入的了解,他們就結合花季舉辦了小旅行,透過走讀、實際體驗的方式,要大家認識有豐富人文景的客家小鎮-富岡。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臭豆腐這道小吃,可以說是臺灣經典的傳統小吃,炸臭豆腐更是在各大夜市都會看見的料理,它獨特的氣味,常常也是外國觀光客來臺灣旅遊地挑戰美食之一。現在在新竹有一位廚師,開創了不同口味的臭豆腐,除了有中式的,竟然還有西式的,就是要挑戰大眾對臭豆腐的的味覺。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十屆徐生明國際少棒錦標賽剛剛落幕,而這個由出身美濃的徐生明總教練,在2012年提出的"美濃少棒十年培育計畫,雖然已經告一個段落,面臨下一階段轉型發展,但徐生明總教練為了培養臺灣棒球人才,早就奠定了不可抹滅的地位,而且影響的已經不只一代,許多當地的教練都用跟徐總同樣的精神,努力為台灣棒壇作育英才。一起來看我們記者曾宏智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家語言發展法」中第三條明定,國家語言指的是,各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和臺灣手語。為了因應國家語言發展法,客委會在之前辦理客華、客閩,客英和客日口譯人才培訓計畫後,今年(111年)首次開辦「客語手語通譯人才培訓計畫」,希望透過計畫,尊重各族群的需求和權益,讓客家手語溝通也能無障礙。來看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12月初是杭菊盛開的季節,而盛產杭菊的苗栗銅鑼,每到這個時候就會在各種聲量飆高名聲,根據觀察比平時多了5到8倍。今年在地青年把握時機,舉辦了杭菊小旅行,結合環境劇、手作課程等內容,讓遊客以不同的方式探訪擁有豐富人文的銅鑼小鎮。記者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稱讚是臺灣紀實攝影先驅的劉安明今年離世了;他早年用紀實攝影相片敘說鄉村風土人情,捕捉臺灣由農村過渡至都會時期的珍貴縮影,每一張黑白照片都成為今日重要的歷史資料。客家電視台曾經在2009年以《世紀的寶貝—單鏡頭人生》記錄下攝影大師劉安明的生命故事,帶大家一起來回顧。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影大師劉安明一生留下的攝影作品,備受國內外肯定。今年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還以他的黑白老照片為發想,結合VR科技,製作互動影片《浮光童夢—五溝水》,不但讓人看見1960年代屏東萬巒五溝水客庄的樣貌,還橫掃國外各大獎項。雖然劉安明告別人生舞台,但卻留給世人無盡的影像寶藏。繼續看我們的整理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竹南有一位原本讀化工科系的竹編工藝師,在退休前開啟了竹藝品的編織夢想,48歲退休那年他開始拜師學藝,從學習傳統竹編到後來自行研究創新的竹編工法,他更將竹藝結合不同媒材,創作出時下流行的竹編藝術品,他更給予自己一個考題,要將畢生所學會的編法創造出100種竹編法的人生目標,也透過教學希望讓竹編法能永久傳承下去,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生糖、杏仁酥糖是許多人喜歡吃的零嘴,但隨著民眾越來越注重健康的觀念,在新竹北埔老街上有一間賣花生酥糖和杏仁茶的老店,老闆每天現場示範手炒各式口味的酥糖,吸引不少遊客目光,為了配合養生觀念店家也不斷研發養生、少糖不黏牙的酥糖,另外也研發出天然沒有化學味的杏仁茶,還打進百貨公司市場,翻轉大家對杏仁茶飲的印象,跟著吳怡君和李明燈的鏡頭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中東勢的大茅埔,是一個傳統的客家聚落。有一群年輕人和在地耆老,共同組成了大茅埔調查團,很有地方特色的「龍神山水祭」就是由他們籌劃舉辦。這群很有心的人,除了持續調查地方文史,這幾年更加入當地的生態調查,要把東勢大茅埔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了照顧18歲以上的心智障礙者,桃園一間教養院,成立獨一無二的愛心棉被工作坊,院生們不僅學習製作棉被的手藝,透過每天練習減緩身體退化,院裡更針對不同院生適合課程及興趣開設各種課程。其中特別的是每個月還有一群廚師成立的『義煮』團隊進駐,除了烹煮料理,也指導院生們料理手藝,為他們的生活增添色彩,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來由於疫情影響,許多餐飲店家都經營困難,但在苗栗卻有兩位年輕主廚,決定回鄉開一家結合客家風味跟義大利風情的創意餐廳。而且他們租下了一間老房子,用既有的復古元素增加異國設計,加上餐點本身又有很多獨創特色,給客家庄激發出了另一種料理風格。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孤搶粄」這項民俗活動是屏東高樹大路關客家人獨有的文化活動。早年因為水患,大路關居民集體遷居到內埔大和庄,2018年開始,大和庄人重新找回「四孤搶粄」這項傳統民俗活動,不同於大路關在中元節舉行,而是在還福(完福)時登場。如今大和庄的「四孤搶粄」越辦越盛大,今年更有在地青年加入新創意,舉辦「大和庄藝術節」,以藝文角度重新詮釋大和庄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印刷技術不斷演進,早期的活版印刷早已經沒落,就算曾經是印刷業最繁盛的臺北萬華,現在也只剩幾間堅持使用老方式。一位來自苗栗的活版印刷師傅,歷經這行業的興衰,儘管已經退休多年,因為實在太惦記著這份回憶,最近特地就去萬華老工廠拜訪參觀。而老師傅們一見面,相談甚歡同時,也希望讓這珍貴工藝,能讓更多人記得跟認識。記者涂至伶、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科技日新月異,許多傳統工藝逐漸走向夕陽,活版印刷就是其中一個。為了讓這項珍貴的工藝能繼續傳承下去,有一位年輕的設計師就添加文創改造,推出了隨身活版印刷機,不但時時處處都能印張名片,也讓老文化再次進到日常生活中。繼續看涂至伶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