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80-828集(2022年) (1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臺灣三大橫貫公路之一、被稱作的南橫公路的臺20線,是連接臺南、高雄跟臺東的重要道路。但是在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夾帶強風豪雨,許多路段遭土石流沖毀、邊坡不穩定,直到今年5月才全線有條件通車。這13年來的艱辛,從一位退休教師的影像紀錄,可以看到工程的難度跟極端氣候造成的挑戰。來看記者劉玟惠與蔡裕昌的深度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在苗栗縣、全國首創的野生動物友善通道,最近為什麼被保育團體認為不理想?數量大約只剩下三百多隻的石虎,又為什麼棲息地持續縮小?就算縣政府持續增設保護措施,對保育石虎的幫助有多大?另外以石虎做為意象設計的主題公園,據說效果不彰、甚至變成了蚊子公園?保護石虎到底出現了哪些困難?我們記者楊以諾跟鍾志明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位於臺南的鹿陶洋江家老屋是典型客家建築,卻常被誤認是閩南聚落,在地居民也大多不會講客家話,但當地的鹿田社區為了讓在地居民重新認識江家老屋與客家的淵源,積極推動客家文化與語言,期望活絡社區居民情感,他們更希望結合當地的農特產以及觀光旅遊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帶動楠西更全方位的發展。記者吳怡君跟陳靖維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垃圾減量、做好回收,是許多沒有焚化爐的縣市積極面對與處理的事情,其中雲林縣二崙鄉公所的清潔隊,把資源回收細分將近30類,除了提高廠商收購意願,也靠賣垃圾為鄉庫進帳不少收入,成為全國資源回收的模範生,另外雲林縣政府更設置一套生廚餘處理系統,把廚餘轉化為有機肥,做到資源循環再利用,甚至位於臺中外埔一座生質能源廠更透過生廚餘來發電,帶大家一起來看他們是怎麼將垃圾變黃金。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務局在2017年喊出"國產材元年,宣告重啟林業。不過臺灣林業從1990年禁伐天然林之後,林業技術已停滯30年,光是技術人才短缺就是一大挑戰。台灣東部地區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以及竹林資源,卻因為交通問題發展不如西部,於是林務局這幾年跟花東的學校、社區合作,運用在地資源發展微型產業鏈。來看劉宜頻跟黃映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臺灣碧螺春故鄉」之稱的新北市三峽區 不說你不知道 它可是蘊藏著客家茶農一路打拚 勇闖綠茶路的真摯故事 而這個同時也是臺灣龍井茶唯一產地的小鎮 除了有技藝精湛的製茶師傅 另外在當地還有一家致力開發各種茶產品 而且連續獲得世界大獎的老茶廠 來看我們的綜合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出身屏東內埔的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最近他跟團隊結合號稱客家文藝復興的概念,推出了所謂「客家系麵包」。這當中包含擂茶麵包、客家小炒披薩等等,都花了巧思跟客家美食做連結,運用客家元素創造出具有特色的麵包。一起去看看怎麼樣叫做有客家味道的麵包。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偏鄉的大眾運輸不發達,對許多老人家和小孩來說相當不便。高雄市今年針對美濃區推出共享客運計畫,讓個人或社會團體可以申請社區客運服務鄉親。美濃的獅山社區,是高雄市第一個取得資格的社會團體,將兩台自用車改成了市區客運車,採預約制接送長輩或者協助學生上下課。一起看記者劉玟惠與蔡裕昌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破一般外界印象,桃園龍潭高原社區以「艾草」為主角,發展獨樹一幟的天然農作,和在地小農契作無毒種植艾草,收購後由社區媽媽製作艾草饅頭、薰香艾條等周邊商品,賺到的盈餘再回饋給社區,接下來要來看,高原社區是怎麼靠著老祖宗智慧創建艾草產業、進一步帶動地方發展?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青草店,不少人會覺得老氣橫秋,但臺北市萬華有家開業五十年、傳承三代的青草店,在第三代子弟承襲傳統並且發揮創意後,讓老產業有了新面貌。明亮時髦的店面,為客人手沖「客製化療癒茶飲」的青草吧檯,讓年輕一代更能接受青草茶,拉近現代人們與青草之間的距離。宋宇娥跟李明燈、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獲得金牌農村大獎的屏東縣內埔鄉東片村,在社區環境教育發展上,也曾經連兩屆獲得農委會「綠色照顧潛力獎」以及水保局「東片寶石綠色照顧基地」殊榮。東片村為什麼會成為優質農村?這個有不少畜牧業的小村莊,這些年是如何改善空氣跟水汙染?甚至讓社區跟畜牧業雙贏?來看我們記者潘成旺的專題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透過六堆庄頭劇場計畫,劇團成員入庄生活,跟當地居民互動,和素人演出者練習排演,創造出根植於在地文化的環境戲劇,這對專業劇團的挑戰是什麼?沉浸在六堆庄頭的劇場演出,客語對話至少占七成以上,觀眾會不會看不懂?繼續來看記者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堆庄頭劇場演出地點不在室內演藝廳,而是各堆的廟埕或是田野間,戲劇內容還會配合地點特性推進轉移,打造最有客味的沉浸式演出。接下來我們看先鋒堆萬巒的《阿莉莉找魚記》是如何鋪排,讓觀眾跟著主角的步伐,緩步認識五溝水聚落?庄頭即舞台,看似新鮮,這當中又有什麼需要溝通協調的呢?繼續看宋宇娥跟李明燈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關西舉辦了第一屆咖啡節,強力推廣馬武督地區的好咖啡,到現場的遊客不但能聞到、喝到在地咖啡,還能實際體驗產地風情。馬武督產業轉型了五、六年,現在在咖啡口碑上做出了一點好成績,接下來鄉親們還有一個更大夢想,就是期望把原本的老礦場轉變成博物館。邱月華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苗栗縣象山社區過去是茶的重要產地,但在茶產業慢慢凋零後,社區將重心轉為經營有機農場。除了種植有機菜跟相關產品,由於社區逐漸高齡化,因此慢慢的出現了長照2.0計畫。社區的長輩們透過參與各種活動跟人際互動,生活都變得更有尊嚴、活得更加精彩。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六堆,這個地圖找不到的區域,是跨越行政區的客家聚落,也是南部客家族群生命共同體的統稱,是臺灣開發過程史上珍貴且獨特的文化資產。六堆300年系列壓軸活動「六堆庄頭劇場」,由專業劇團跟六堆鄉親共同演出自己家鄉的故事,一共有9齣戲、9個專業劇團,27場沉浸式劇場演出!計畫團隊花了大把時間,田調找出六堆DNA,再透過「六堆化」的歷程轉化出一齣齣好戲,首先我們以屏東長治《火燒庄》這齣戲為例,來看什麼是六堆DNA,記者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常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六堆三百年的歷史長河漫長悠遠,如何寫出三百年來六堆人的愛恨情仇,甚至是能讓在地人產生共鳴、外地人感到有趣的庄頭劇碼?「六堆庄頭劇場」計畫前所未有地展開大型田野調查,才能在一齣一齣的好戲裡頭囊括了性平議題、世代溝通、甚至是務農模式的轉型樣貌,要觀眾從看戲一窺六堆人的生活樣貌,繼續看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灣文學之母鍾肇政,2020年夏天辭世、享期頤之壽,不過他的故事並沒有因此停止。兩年多來,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用文學來行銷龍潭,打造無牆文學生態博物館,也舉辦小旅行,讓民眾能夠重新從鍾老文學的字裡行間,尋覓土地的溫度,來看林秋伶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關西馬武督的農民,摸索種植咖啡了幾年後,無論是種植咖啡樹或是咖啡豆加工技術一直都無法有長足的進展,2021年他們成立合作社,邀請專家學者手把手的指導後總算突破瓶頸,還特地邀請杯測師來鑑定。跟著邱月華跟江長銘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竹縣芎林鄉的華龍村,因為位於五華工業區內,過去飽受汙染影響,近幾年華龍村結合居民的力量,共同造林、護溪、成立土壤改良場等,去年資源回收成果更是新竹縣評選冠軍,今年還得到環保署村里減碳行動競賽佳作,將低碳和永續觀念落實在生活中。林秋伶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