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青草店,不少人會覺得老氣橫秋,但臺北市萬華有家開業五十年、傳承三代的青草店,在第三代子弟承襲傳統並且發揮創意後,讓老產業有了新面貌。明亮時髦的店面,為客人手沖「客製化療癒茶飲」的青草吧檯,讓年輕一代更能接受青草茶,拉近現代人們與青草之間的距離。宋宇娥跟李明燈、江長銘的報導。
工作人員在後場忙著包裝各式青草,顧客訂單一張接一張,尤其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爆發,保養上呼吸道的茶包,銷量大增,幾乎快要趕不及送到消費者手上。
這是苦茶,紅色的,我知道我知道。
就算很忙,只要有顧客進門買青草,這位老闆總是古道熱腸又熱切的跟客人分享他的養生保健之道。
你如果脹脹,可以用手去按摩,有時候洗澡洗頭就是沖這幾個地方,它如果血液通暢,你就會覺得很舒服。
五十年老店靠著好口碑,養出一票老主顧,有人來買青草茶,也有中藥店業者上門批發。
顧客 高小姐(右)
我後來覺得他的茶非常好,他的青草茶還有那個什麼蘆薈呀,各種不同樣的茶,很多。
顧客 許先生(左)
這家是老店了啦,老店,有時候我們中藥店不足的一些草藥,就要找臺灣本地的一些比較老店的這種青草店
照片提供 王柏諺TC0133-1044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這家在臺北市萬華區開業半世紀之久的青草店,被譽為「最潮青草店」,2017年臺北市商業處推動店家再造,讓這家青草店改頭換面,改造前、改造後,大不同。
青草店第三代業者 王柏諺(客籍)(右)
在轉型的過程,它需要有行銷、有沒有後代接班,整個網路的部分、產品設計,整個全部都要動,不是簡單的空間調整,粉刷油漆、乾淨這樣而已,所以對(父親)他來說完全不是他能力範圍所及的,所以我就想說,好,那我回來。
明亮時髦的氛圍,洋溢文青風,讓人對傳統青草茶店完全改觀。環顧店內,宛若小型的青草博物館,牆上展示的、天花板上倒吊的,全是真的青草,還貼心附上名稱,讓客人能夠認識各種青草。就連早期用來處理青草的工具,都一一展示。
青草店第二代業者 王榮貴(客籍)(右)
這個「南剪」,因為以前我們常常在使用,所以適合我們的方向,我們就做一個可以坐的,坐在這邊,然後這樣切。這個剪在切,它的切片更漂亮。
OS:
除了硬體的改變,更吸引人的是青草茶販售方式,青草世家第三代的王柏諺親自在吧檯上,為客人手沖青草茶,而且還根據客人勾選的「診斷書」,客製化去配製出不同特性的青草氣味茶飲,
青草店第三代業者 王柏諺(客籍)(右)
因為跟咖啡豆不一樣,所以它有很多堆疊的順序,青草有木本、有葉子、有些比較屬於纖維多的、棉絮多的,那個就要去做擺放的位置的堆疊,才會比較適合沖泡,所以還是有很多一些小細節在裡面。
照片提供 王柏諺TC0332-0338
六、七十年代是萬華青草文化最興盛的時候,除了當成飲料,早期庶民多半對青草的作用有基本概念,但隨時西藥發達,人們不再依賴青草來調理身體,青草產業逐漸衰退,從小就在青草堆裡打滾長大的王家父子,深知轉型才能讓老店開啟新頁。
青草店第二代業者 王榮貴(客籍)(左)
後來法令越來越限制越多,我們更不能談到以前這個青草怎麼使用,對身體的一些幫助,<卡>3939這個產業就是它的需求量慢慢減少,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辦法像以前這樣去煮啊,所以會想怎麼朝另外一個方向去改變。
青草店第三代業者 王柏諺(客籍)(右)
照片提供 王柏諺 TC0440-0451
SB:002958
這個青草還要可以冷泡,這樣沖法不同,他回去也可以自己去手沖,我們也可以跟外面合作,有時候調酒師他會拿我們的青草去調酒,咖啡師願意沖我們的青草去加在咖啡裡面,<卡>3057就是還要透過很多不同的合作、課程啊,讓他們去認識這個植物,做一個體驗。
體驗大概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左右,對,謝謝沒問題,OK,好,掰掰。
青草店第三代業者 王柏諺(客籍)(右)
以前這個電話就只會接到老顧客打來問草,現在這個電話可以接到各式各樣不同的像合作邀約啊、體驗等等。
照片提供:王柏諺
TC0523-0534
走在傳統與創新的傳承路上,王柏諺認為讓青草年輕化是最大的困難,透過改變商業模式、異業合作、開拓通路、經營社群等,才讓感覺老氣的青草逐步打入年輕世代,貼近現代人的生活。
青草店第三代業者 王柏諺(客籍)(右)
當然這個(傳承)過程非常困難,因為你要想你要怎麼配製,你要怎麼跟年輕人接觸,不可以做太老、不可以做太新,這中間其實真的很掙扎。
青草店第二代業者 王榮貴(客籍)(左)
也是很慶幸他有願意接這個產業啦。不然這個產業如果沒有後續的人這樣去接,朝新的方向去做,可能會越來越少人知道啦,會很可惜老祖宗的一些智慧就這樣沒有了。
照片提供 王柏諺
TC0608-0612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江長銘、李明燈
父子攜手合作,讓傳統青草店成功轉型,對王家來說,這家店最重要的是,拉近現代人們與青草之間的距離,讓臺灣青草文化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