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副細鯽,俗稱台灣白魚,客語說「細鯽仔」,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過去在小溪隨處可見,但因為人類過度捕食、污染水源,台灣白魚數量大減。農委會2009年4月將台灣白魚公告為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原來在網路賣茭白筍泡菜的林宥岑,為了取信消費者,五年前回到南投埔里一新社區說服老爸改種有機茭白筍,過程中她發現,社區裡面有三條溪有台灣白魚聚集,但數量正在銳減,兩年前她開始投入復育的工作,目前小白魚的數量已經從一百多隻,增加到五千多隻,現在小白魚成了環境優質的指標,化身為產業行銷的最佳代言,消費者和遊客也增加了,帶動地方產業更多元,林宥岑希望能讓社區的人一起投入,讓在地產業與生態相輔相成。
五月,正是埔里茭白筍採收的季節,埔里近郊的一新社區,滿眼新綠茭白筍,個個長得壯碩挺拔,莖部肥美,而灌溉在這一大片茭白筍田的水源頭,也正是台灣特有種白魚的家。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這隻魚本來就很喜歡湧泉口,然後牠喜歡的習性就是(水深)三十公分到一百公分,牠不喜歡很那個湍急的水流。

五月,也正是台灣白魚交配高峰期。這水質清澈且雜草叢生的淺水區,是台灣白魚棲身產卵的水域。台灣白魚是台灣特有的淡水魚,共有食水嵙溪、埔里魚池三個族群,但目前魚池已經找不到台灣白魚的蹤跡。而在埔里,這些膽小、貪吃又愛乾淨的小東西,差一點就要因為茭白筍而滅絕。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在茭白筍開始採收的時候,它需要大量的水,所以他在水源的時候,在上游的水的農民就會把水引到自己的農田,那他沒有說,顧慮到說河裡面的魚類,不管是台灣白魚或是其他的魚類,牠還是需要水源的一個部分。

沒想到,這一罐茭白筍泡菜,卻又扭轉了小白魚埔里族群滅絕的命運。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我就開始做了一些,在網路上賣茭白筍泡菜,賣了兩年之後就發現說,很多人追著你跑,他就覺得說,你到底是不是自己家裡種茭白筍,還是都是在騙人的,那就開始就有人,有人進來我們的田區走一走,他就會問我說,林小姐有沒有灑藥啊,然後林爸爸這裡有沒有灑藥,因為我們跟客人講說,現割的茭白筍很好吃,後來我們就開始走有機認證,然後綠色保育田區認證這樣子的概念。

穿著青蛙裝和父親一起下田,一邊討論茭白筍的狀況,她是林宥岑,為了要讓消費者吃到安心又新鮮的茭白筍,五年前她回到家鄉開始從事有機耕作,卻意外地投入了白魚復育的工作。

[林宥岑的父親
林錦生]
有機數量,良心講就會減少啦,它那個沒(噴藥),那蟲會吃嘛,還有那個肥料,肥料也要它指定的肥料,不是說這樣隨便店裡拿來撒一撒就可以,我當時很反對就是這樣。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我們走了有機認證,那有機認證,那我們推動農村再生,那我們就有一些生態的課程,我們就跟著專家、然後學者,一起到我們的流域裡面去採集,後來發現,我們社區裡面有三條溪裡面都有台灣白魚的聚集,可是因為環境變遷啦,然後就是大量的使用農藥跟化肥,讓這些魚都不見了,那其實這隻魚是一個環境上的一個指標。

為了友善環境,以無毒方式耕作,已經讓收成少了一半,為了復育白魚,林宥岑還要求爸爸,讓出兩分地作為小白魚復育的基地,父女關係再度緊張,但林宥岑不但堅持,還說服其他農民一起來。

[林宥岑的父親
林錦生]
做給那個魚的,就說要做生態池,我說我的茭白筍少種幾棵了你知道嗎,以前的老人家,像我這種年紀的人,一點點也不肯。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一年大概會損失,大概種植大概面積這樣子,大概會十來萬左右,可是願意,農民願意提供這樣子的一個土地,讓白魚有個家,有個種源池,那我們就從一百二十條裡面,那現在你可以看得到,我們家的一個復育池大概有兩千尾,那整個社區下來有五個,五個復育池,大概從這兩年前到現在大概有五千條左右。

因為是無毒耕作,成本高,老爸爸開始惶恐賣不出去,銷售成了林宥岑最大考驗。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剛開始我覺得,產銷問題是在第一年的時候,就是你轉型第一年的時候你沒有標章,你要,就算你要上有機通路的話,沒有人要找你,那你就是不知道要賣給誰,完全不知道,人家講說,一斤一百三,有鬼才會跟你買,剛開始我是找尋了一些 ,就是去展攤,然後也透過了一些,對農民發聲的一些團體,來幫我們寫一些文章,然後也自己去賣,就是用這樣,然後也,就是榮獲那個,團團圓圓特別推薦的有機筍,就是這樣子不斷地去行銷。

臉書、網路任何行銷的機會都不放過。再加上小白魚復育非常成功,是優質環境的指標,成為最佳代言,產業行銷與生態永續成了相輔相成的正向能量。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來到我們的社區,它其實有魚、有蜻蜓、有蝴蝶,然後有一些鳥類,那其實我們就是在做一個友善的一個循環,那這個,這個白魚就會變成我們環境上的一個指標。

[林宥岑父親
林錦生]
人家賣六十,我就賣一百,一百二,她靠這個,靠這些客人,客人來玩的錢,體驗的錢,還有來這裡吃飯的,吃餐的錢,雖然說收成少了,(但)這樣比較好價價,也會補些回來。

穿梭在木耳寮,整理架上的太空包,他是徐盛田,100年從學校退休回到家鄉種植木耳,對於以社區白魚復育來營造生態相當認同,現在他除了配合社區做產業轉型,也無私提供土地作為生態棲地。

[無毒木耳農友
徐盛田]
我這裡的自然環境很好,樹木,四面有樹木,沒有其他,農藥這樣子的噴藥這些的現象,所以我,他們來看了之後就說,我這裡做棲地營造,來做陸棲地營造都可以,不必說要保育動物這些,所以來做是很好做這樣子,這些什麼昆蟲啦、鳥類,很多,牠們就會一直來這樣。

[一新社區發展協會 理事長
林宥岑]
它其實就是變成一個客人會來的一個景點,然後客人會因為環境好而過來,然後過來的話不僅是說是買我的茭白筍,或者買這邊的木耳,或者買,或者來這邊喝咖啡,然後買百香果,這些都會創造它點對點的串點。

「聯合力量,打團體戰」。林宥岑藉著復育白魚,把友善耕作的效益擴大,產業和環境形成了善的循環。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旁白 吳詩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