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灣進口黃豆約269萬公噸,即便這幾年政府鼓勵復種本土雜糧,但種植面積僅1000公頃,產量約2500公噸,仍不及進口的千分之一,想當然爾,台灣黃豆的種植成本、價格肯定高於進口黃豆,不過,苗栗公館一間小豆腐坊,卻從2013年7月開始百分之百使用台灣黃豆製作豆製品,甚至跌破眾人眼鏡,在上個月,5月15日那天邁入第999天,這間台灣唯一敢百分之百用本土黃豆做豆腐的豆腐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來看我們的報導。
一大早豆腐師傅鄧宇翔就忙碌不堪,浸泡一夜的黃豆倒進磨豆機裡,磨出整室濃郁豆香。

磨好的生漿,接著煮成豆漿。

分次在降溫後豆漿裡,動作輕巧地倒入天然鹽滷,慢慢攪勻。

木製模具裡鋪上白布,把凝固的豆腐腦倒入,等著製成豆腐、豆乾。

凝結的時候一大片,一大片的嘛,現在我們做這個破花的動作,就是讓它顆粒變得很細,然後排水會更多這樣。

接著再搬石塊,壓制脫水。

就是你要看,它(豆干)邊邊的厚薄。

苗栗公館這間老屋豆腐坊裡,日復一日,每天重覆進行著,這看似平凡,卻相當繁瑣的豆腐製作工序,更難想像的是,豆腐師傅才剛滿三十歲。

[豆腐師傅
鄧宇翔]
很辛苦,四、五點就要起床了,還有是完全手工的,就什麼就要用手工的去做。

這間豆腐坊,堅持採用台灣種植的黃豆,以鹽滷取代石膏,傳統手工製作豆製品,已經邁向第999天,往第四年大步跨越。

[豆腐坊老闆
陳淑慧]
自台灣黃豆製作日的第一天開始,那時候其實並不知道這麼困難,那時候只知道豆子少,然後等到豆子種出來就好了,可是豆子種出來之後你就會發現,哇,因為豆子的品質,不如外國豆進來,都挑選(過),然後顆粒大小整齊,然後所以我覺得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去,找到對的人,找到對的師傅願意做豆腐這件事情。

[豆腐師傅
鄧宇翔]
第一個就是,它的香味一定比進口的香,那營養的話,蛋白質也比較高,那第三就也吃得比較安心,就是原料很簡單,就只有黃豆、水,然後我們的凝固劑是用鹽滷。

台灣一年約進口黃豆269萬公噸,台灣黃豆生產量不及進口的千分之一,成本高昂,至少是一般基改豆的五倍以上,不過小小豆腐坊志氣高,從2013年7月起,開始採用100%台灣黃豆製作豆腐,也是台灣唯一,敢百之百用本土黃豆做豆製品的店家。本土豆腐倒也很爭氣,沒讓人失望,滋味軟綿香甜,獨特風味吸引一票死忠顧客。

[民眾
李青穗]
它比較綿細,吃起來口感,後面的餘純度就比較不一樣,你如果吃外面的話,你會吃完之後覺得它,舌頭的地方,有點,有點澀澀的樣子。

[民眾
王晴以]
我覺得他們的豆漿喝起來,因為沒有加糖,可是就是有自己的一種淡淡的甜味。

[民眾
徐美秀]
很大的不同啊,因為它(豆漿)喝起來很有豆的味道,豆香的味道,而且呢,因為它比外面市售的還要濃,濃郁,所以整體感覺是很醇厚的,跟外面那個喝豆水的感覺不一樣。

第999天這一天,豆腐坊特別辦活動,帶著消費者認識,100%台灣黃豆做出來的豆腐。

那這個豆漿,一百一十度煮熟了之後,要先降溫,因為鹽滷沒辦法直接像石膏一樣,用沖漿的方式,大概這樣,我們覺得最好的點滷的溫度,大概就是七十到八十度。

師傅示範怎麼做豆腐,消費者睜大眼睛看,想知道吃下肚的綿密豆腐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接著又敎消費者動手做豆花,甚至是做黃豆沙拉,努力推廣本土黃豆的好。

[豆腐坊老闆
陳淑慧]
我覺得這個消費者的教育很重要,因為唯有消費者的支持,我們才有辦法把這條路走得更好。

[陳淑慧的弟弟
陳富昇]
你產量越大,它價格就越便宜,那你今天如果大家都很喜歡用,食用我們台灣本土黃豆的時候,其實農民就很喜歡種,對不對,他種,他不怕,不怕賣不掉,那它如果栽種面積越來越大的時候,首先產量多,其實價格就相對往下降,只是說這條路,還要在,還有時間啦,還要再慢慢走啦。

小小豆腐坊,用高價100%台灣黃豆做豆製品,還能順利營運多年,跌破不少人眼鏡,當然不可否認,成本高昂反映在售價上,讓不少人買不下手,確實是本土豆腐始終難以普及的主因。

[豆腐師傅
鄧宇翔]
那因為進口之後,豆腐的價錢,一塊最便宜的豆腐好像是八元吧,對,所以,價錢上,老一輩的還是覺得有點貴。

[民眾
王晴以]
一般的媽媽她,當然還是會精打細算,可是現在台灣的,然後就是食安的問題,然後就是我覺得走向是,大家會越來越注重自己到底吃了什麼東西。

[豆腐坊老闆
陳淑慧]
因為我在想豆子的原料成本,說不定在一般的,的這種豆製品裡說不定連一成都不到,可是對我們來講一定是超過三成,但這個就是,我覺得就是一種志氣吧,我們很想把這件事情做好,是我們做了這樣東西,然後我們背後的生產者,他也得到一種榮譽感,然後他也賺到錢,那對消費者來講,他也真正認識這個食物,然後他吃到好的東西,他願意支持下去。

不以賺錢為目的,憑藉著提高本土糧食自給率的理念,傻傻的陳淑慧找到一樣傻,願意種黃豆的農民、肯吃苦製作本土黃豆豆腐的師傅,共同製作屬於台灣風味的手工豆腐,甚至教育消費者,懂得品味台灣豆製品的甜美滋味。小小豆腐坊一路走來,不是沒有波折,四年來不間歇的堅持,為台灣黃豆寫下一頁新紀錄。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