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許多縣市中小學統一招標的營養午餐,屢屢傳出食品安全問題,甚至許多食材更驗出可能危及健康的禁藥或抗生素等,這些學校營養午餐的食材,經過層層轉售,根本難以查驗、把關。彰化縣溪州鄉公所今年初便開始嘗試以在地食材來供應鄉內九間托兒所的學童營養午餐,而高雄美濃的龍肚國小,更在六年前就有了農事體驗課程,自己種自己吃。他們都嘗試透過瞭解生產及生產者的方式,來掌握食的品質與安全,也透過教育認識農民、認識農業。
難得的晴朗天氣,美濃龍肚國小的師生,手舉鯉魚旗、竹竿等,來到學校旁的稻
田裡,準備為稻田裝扮一下。
田裡面插了幾面鯉魚旗,希望鮮艷的旗幟隨風飄動,可以嚇阻麻雀,其他的小朋友也人手一個布娃娃,準備吊掛在稻田四周。
[美濃龍肚國小學生
蕭家宏]
因為稻子正在授粉,假如下雨的話,那個授粉的會不見,所以會變空殼。(所以要吊晴天娃娃),(希望不下雨),嗯。
猶如農民盼望風調雨順能夠五穀豐收,一個個晴天娃娃,也代表著每個學童的心情,畢竟這些稻作是這群小朋友親手種下,看著秧苗長大、結穗,心中滿是期待。
[美濃龍肚國小學生
靳文賢]
因為我們希望不要再下雨了,我們希望現在這個時期,可以健康的長大。
自2005年,龍肚國小便開始租農田,讓學生種植蔬菜稻米的課程,也可謂國內小學農事體驗的濫觴。
[美濃龍肚國小老師
黃鴻松]
我們當初覺得,就是農村的小孩也很不瞭解農村,他們甚至不知道米怎麼來的,所以當初我想說,雖然我們被稻田包圍著,我們卻不知道稻田裡是什麼,所以說我們覺得教育應該和社區連結。
龍肚國小的農事體驗課,程規畫配合美濃地區的節令氣候,過年後插秧、施肥,端午節前後收割入倉,到了九月,再撒下菜籽,孕育豌豆、番茄等作物。
[美濃龍肚國小校長
楊瑞霞]
讓小孩去插秧是開學的一個體驗課程,還有施肥,還有割草,要做趕鳥器晴天娃娃這些課程,就是利用綜合活動和導師時間,都不用正課的時間。
不用到正課時間,當然是要讓家長放心。長久以來,務農的家長大多不願子女跟他們一樣,認為沒有前途,因此學校得想辦法減少家長反彈。幾年下來,大家對農耕的想法漸漸有了改變。
[美濃龍肚國小校長
楊瑞霞]
其實之前2005年種的時候,真的家長有這樣的聲音,很多講說,不讀書為什麼來耕作,後來我們將課程融入,不占用正課,小孩也沒因為這樣荒廢功課,又沒因此書讀不好,家長後來就覺得不錯,小孩回去(又會)幫忙家長。
[美濃龍肚國小老師
黃鴻松]
因為農村的小孩總要瞭解,為什麼過去大人會講我們不要耕作,要讀書外出,但是現在的情況很像又不一樣,又有年輕人回來,我們是不是可以邀請年輕人來講,為什麼要回來種田的一種過程,就是讓他們瞭解,而不是像過去價值觀很單一。
而部分農事課程,像是水生植物教育,可以結合水稻實際觀察,而稻草人,晴天娃娃等製作,更配合美術勞作課程,有時學校還會邀請鄰近農民來教授相關農業知識。
[美濃龍肚國小學生
靳文賢]
我們種的時候會找隔壁鄰居,一些老農民來教我們,(會教你們什麼),就是要怎麼種,還有豐收要割稻時要小心哪些事項。
[美濃龍肚國小老師
黃鴻松]
甚至和幾個農民,有什麼問題就請教,甚至我們以前也有老師的進修,我們也會帶去有機農場觀摩學習,甚至這幾次上課,都會請外面的老師來講農業的問題,甚至讓小孩知道什麼是WTO,不僅是體驗的部分,我們也會讓他們知道,現在農業,對土地、在環保上有遇到什麼問題
而學校生產的這些農作物,也不只是上課的教材,更是學生餐桌上的食材。
[美濃龍肚國小校長
楊瑞霞]
食物也要減少它的碳旅程,所以我們自己種的米,也拿一部分來當小孩營養午餐,我們種的菜也是小孩自己班上種的,收成了如果夠全校就全校吃,讓他們減少買菜的菜錢
由於目前龍肚國小自己種的稻米,僅能供應校內三個多月,而蔬菜水果也僅有當季,因此學校師生的營養午餐,大部分仍依靠採購,這些食材從何取得學生就未必清楚了。
[美濃龍肚國小學生
劉怡廷]
一部分都我們家自己種的,然後,(那學校營養午餐的呢),學校的營養午餐,(你知道嗎),不知道,(不知道那邊來的),嗯,(學校沒有講過),(那是從哪邊來的),可能是我們學校自己種的吧。
[美濃龍肚國小老師
黃鴻松]
我們幾乎不知道我們的食材哪邊來的,所以這幾年就發生很多食品安全的問題,所以說,我們也盡量看能不能小孩吃自己種的米,但是這是一種理想,因為過去長期以來營養午餐的米,有一套(公糧)供應的模式。
即便龍肚國小試圖讓學生,可以吃自己或在地農民生產的食材,但礙於產量、季節與採購限制,也不得不透過市場機制購買。但彰化縣溪州鄉,從今年開始卻要讓全鄉公立托兒所,300多位小朋友,都能吃到在地食材為主的營養午餐。
[彰化縣溪州鄉托兒所
所長 黃文哲]
我們之前就是也是採用外包的方式,但是他們的菜都是從市場蒐集過來的,我們這學期就是著重於,用我們溪州在地的食材,所有東西都是我們自己溪州鄉的農民,種出來的,而且強調有機食材。
不僅是食材在地化,溪州鄉更強調在地烹飪,讓新鮮食材送到各托兒所,而不像以往,中央廚房統一烹煮再配送的方式,也大大減少了運送過程的食品污染可能。
[彰化縣溪州鄉托兒所
所長 黃文哲]
在地烹飪的話,就好像在家裡我們在家裡的食材一樣,煮好的話,端過來熱騰騰的,小朋友吃得又乾淨又衛生的東西,我們比較可以掌握住,我們上個學期是,集體請一個廚工處理所有小朋友的食材,然後她煮好的話,再運送到各班去,菜都冷掉了,真的,不會有香噴噴熱騰騰的感覺
把最好的留給子女,這應該是家長共同的心願,但這樣的心願在學校卻不容易實現,首先公家單位的營養午餐往往以低價競標,食材品質難以掌控,因此常常傳出營養午餐安全問題,而溪州鄉公所卻以品質為優先條件。
[彰化縣溪州鄉公所
鄉長 黃盛祿]
生意人談的是商業,談的是利潤,那我們覺得,真正透過生意人提供的食材,這些米食、飯食的這些生意人,提供的食材不夠好,覺得也不是很可靠,所以我們希望,我們自己來辦,那把最好的東西給小孩子食用。
為此無論公所,或承辦的,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的人員,還需要一一拜訪鄉內的生產者,瞭解他們的生產方法,進而隨時掌握食材的安全。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工作人員 金玉雲]
我們就是不知道有幾家農戶,有哪些有做安全無毒的,我們必須還要去看,它的水源,它的土壤,我們都還必須去看,看有沒有真正是安全無毒的。
[彰化縣溪州鄉公所
鄉長 黃盛祿]
那你平常,我們去採購的,因為你消費者不認識生產者,那我們在地的都知道,誰是誰種的小黃瓜,是誰種的番茄,是誰種的米,誰種的大白菜,誰種的高麗菜,我們都非常清楚,所以我們當然可以信任他,那我們也是隨時都可以看得到。
但採用安全無毒生產的農作物,成本較高價格也高,托兒所的採購金額根本無法負擔,因此也唯有農民願意以優惠價格配合,溪州鄉公所的食材供應計畫才得以成功。
像曾獲十大經典好米,人稱土豆伯的葉崇富父子倆種植約兩甲稻米,為了品質更好,少用肥料不噴農藥,雖然所產「真珠米」供不應求,仍願意以低於市價供應給在地幼童。
[彰化縣溪州鄉
稻農 葉崇富]
稻子,如果像他們的黑黑的,那都是不通風,我們都是留(空間)通風,你看有沒有都通風,你看那個不通風,(那會怎樣),不通風稻子就會不好,就像人一樣也要通風,通風身體才會比較好。
[彰化縣溪州鄉稻米產銷班
班長 葉豐瑞]
我們溪州鄉自己的子弟要吃的米,那我們就供應給他,我們就可以犧牲一些市場上的一些客戶沒關係,但是我們的量,一定要留給我們自己的(子弟),(讓)小朋友們能夠吃到在地的濁水米。
像葉家父子一樣的農民,並不在少數,數十位種植蔬果或養殖的農民,與鄉公所理念一拍即合,提供物美價廉的安全食材。
[彰化縣溪州鄉
果農 林貴蘭]
回饋社會,讓我們自己鄉親的小孩吃到好的東西,沒有農藥的東西。
[明道大學有機實習農場
助理 王麗玲]
我們學校這方面是種有機的,那我們可以先透過幼稚園這方面,作為基礎,推廣有機的方案,推廣出去讓人知道,有機是能夠減少,化學肥料(甚至)都可以不要用
而現在這個在地食材供應計畫,更擴大到鄰近北斗鎮的私人幼稚園,即便食材成本較高也主動加入這項計畫。
[彰化縣北斗鎮幼稚園
老師 葉凱雯]
這麼好的理念,應該讓更多的孩子能夠吃到這麼健康的食物,這對孩子來講是一個很大的福氣。(這樣家長接受嗎),接受啊,因為我們並沒有去調整費用的部分,我們就由學校吸收。
這天,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便來到幼稚園裡,安排包水餃的活動,為幼稚園小朋友介紹,他們每天吃的東西,是哪位農民辛苦種出來的。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工作人員 金玉雲]
像這樣的食材的介紹,或這樣的用教育向下扎根的方式,讓小朋友知道說,以後吃東西我們要珍惜,而且我們要愛護這些土地。
[彰化縣北斗鎮幼稚園
老師 葉凱雯]
希望孩子能夠感謝上天,感謝大地給我們這些東西,那我覺得,這個沒有辦法立即讓孩子這麼清楚說,大概會是怎樣子但是我覺得這是,他們從內心裡面慢慢去感化的,這是必須要落實的一塊。
無論溪州托兒所或美濃龍肚國小,把食物與農事教育安排在學校課程中,在日本其實已行之有年,更被稱為食農教育,就是希望透過教育,讓學童從小認識農業進而重視。
[台灣農村陣線成員
鍾怡婷]
就是我們(台灣)對於吃這件事情,太過於輕視或忽略,導致我們認為,種出這些農作物這些食物的人,其實可能不是很重要,對於這件事並不重視,所以食農兩個字為什麼要連在一起就是說,如果我們可以重視我們吃下去的東西,吃下去這些生命,我們就會想到,是哪些人在這麼認真種出這些東西。
「誰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常只是課本裡的一段話,如果食物來自千里之外,我們根本不知怎麼來的,甚至不曾摸過看過,怎麼可能懂得珍惜?龍肚國小與溪州鄉公所,正試著用自己的力量,讓孩子實踐這句話。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徐偉文
- Jun 09 Thu 2011 11:35
231集-食農教育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