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屏東內埔的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最近他跟團隊結合號稱客家文藝復興的概念,推出了所謂「客家系麵包」。這當中包含擂茶麵包、客家小炒披薩等等,都花了巧思跟客家美食做連結,運用客家元素創造出具有特色的麵包。一起去看看怎麼樣叫做有客家味道的麵包。


 

 

 

一個茶粉跟茶水,然後下去讓它發酵,

 

混合茶湯和茶種的麵團,放進機器反覆搓揉,確認筋度也就是彈性

 

這在做什麼? 最後筋性的判別

 

放入黑芝麻、南瓜子等擂茶材料以及醃漬金棗,靜置發酵。

 

這個已經有蒸過了(油芒)

 

發酵的麵團沾裹蒸熟的臺灣原生種臺灣油芒,用原味麵皮包裹起來。進烤爐前共發酵3次,麵皮上再劃出幾道裂痕作為造型。

畫面提供 臺灣原生油芒企業
00:54-01:05

我們拿到這些種子以後,知道它的重要性,它比別的禾本科種子特別好,就是因為它的胚很大,意思就是它的營養成分很高。

臺灣原生油芒企業創辦人 徐子富(左)

為什麼它會消失呢?就是它在處理的時候,就是很癢,它上面的毛,很多毛,那那個,因為你知道原住民他就是用這樣捶,那這樣捶的話,那個毛就會噴到身體就很癢,

 

有金棗 金棗乾, 還有擂茶粉的部分,都在這個麵包裡面,那這款是歐式麵包,那當然也是做足了一個基本的發酵,它的一個金棗的味道,還有擂茶的味道,還有茶的味道,融合在一起的一個客家擂茶麵包

 

曾在法國拿到麵包大賽冠軍的吳寶春,過去在各國參展或者比賽時,吃到有不同國家特色的麵包,萌生用味覺閱讀不同國家文化的想法。回想起自己長大的屏東內埔客家庄米食,發想客家系麵包概念。

世界冠軍麵包師傅

吳寶春(右)

我本身住在內埔,雖然我不是客家人,但是我的老師我的同學很多人都是客家人,所以我去內埔,我回去內埔,我一定會去我們內埔吃我們的那個粄條,而且我們內埔的粄條不一樣,我們還有加那個黃豆,我覺得說,我們客家的文化,在民間當中,我們好像還沒有人去,真正去把它的那個文化的底蘊,文化的底蘊再把它凸顯出來,

文史工作者

鍾永豐(右)

真的像是離開臺北市都市裏面,去旅行客家地方的一種興味,我想這次這種的嘗試,我覺得很成功,我也想因為吳寶春師傅雖然他不是客家人但是他生活的地方,其實和客家人很相關,在我們內埔,所以我想這種客家的印象興趣,讓他這次願意用這樣的方式,來結合客家的概念,客家的食材,我想值得給消費者大眾

 

那另外這一款是香根蘿蔔的內餡,那剛剛有說到,艾草粉,天然的艾草粉下去染色,使它的麵團增添它的豐富性,那剛剛提到的醃漬物,香根蘿蔔也是屬於客家的醃漬物的一個風味,所以把它融合在這個麵包當中

 

麵團揉入艾草粉,以油蔥炒過的蘿蔔絲以及鹹鴨蛋黃麻糬等做餡料,包裹後成三角形,看起來像水晶餃,吃起來卻像是艾粄。另外也以日前引起話題的戲劇\\《茶金》為主題,做出東方美人茶結合醃漬梅的麵包。並且找熟識的廚師做客家小炒,作為披薩的餡料。

世界冠軍麵包師傅

吳寶春(右)

我覺得很開心,然後也讓我們有跨界的一個合作,那當然我覺得,我們期待就是把客家的一個元素融入到麵包裡面,而是用策展的方式,呈現在大家的面前,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這樣子

文史工作者

鍾永豐(右)

所以我想說吃這些味道,會做得很細緻,但是不會有我們客家食材傳統的缺點,就是太鹹太油,它不會這麼鹹這麼油,但是它也不會因為說不這麼鹹不這麼油,會犧牲食物的味道,我覺得試吃下來口感很好,我想這個東西要讓客家的消費者來接受,應該還是很簡單的事情,

畫面提供 吳寶春烘焙坊

04:56-05:00

都是希望能夠能把臺灣,能打造成一個烘焙的王國

 

除了客家麵包的嘗試,吳寶春也和臺南崑山科技大學簽署合作,在校園裡設店,以烘焙學院的形式,讓學生學習製作麵包技術,培育在地人才。

採訪/撰述 劉玟惠、涂至伶

攝影/剪輯 蔡裕昌、黃映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