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縣新屋鄉曾經是台灣最大的農業鄉鎮之一,也是台灣主要的米鄉之一,過去配合政府的休耕政策,全鄉六千多公頃農田,最高紀錄有將近八成休耕,沒有工商業,交通又不方便,一個沒落的小鄉,這幾年因為一個育種成功的水稻新品種「桃園三號」,慢慢恢復了生機,甚至吸引七年級農夫回鄉種田,年收入逾百萬元!一起去看新屋的新香米和芋香米,如何讓這塊北台灣最大的休耕田活過來?現在是六月天,前幾天聽說有颱風要來,新屋田邊風很大,農民楊壹光,趁天氣還不錯,趕緊下田割草
新屋鄉靠海,高莖作物較難生長,當地人說,這裡種水稻最好!楊壹光今年才29歲,返鄉種稻種了十一公頃,是個年淨利超過百萬元的現代農夫。
[二代農民
楊壹光]
我學的是電子工程,然後畢業之後就是(做本行)因為原本家裡也是種田的。新屋這個地區就是因為原本有六千多公頃的田,然後就是全部荒廢掉,然後愈來愈多地方就是很多休耕地,然後休耕地造成很多的危害,像是鼠害、蟲害那些,氣溫愈來愈高,然後蚊子又多嘛,想說這樣也不是辦法,然後想說,因應政府的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就回來做水稻的種植工作
北部一期作現在正在孕穗,七月底就要收割了,這時期的稻田,除了要把田埂間,長得又快又密的雜草除去,還要拔掉會影響稻作生長的稗草,楊壹光對這些繁重又瑣碎的農事,樂在其中,他認為做農長久又實在。
[二代農民
楊壹光]
做田事,還有頭年,第一年一定沒錢好賺,還有要出的本錢又很多,年輕人看到這些,就不想做了,要做長久差不多三年到五年,才看得見錢,愈來愈多,錢才會愈來愈多,這個也可以控制自己花錢的慾望
民國75年以前,新屋水稻種植面積超過一萬公頃,是個很有錢的鄉鎮,這廿多年來,耕作面積維持在六千多公頃,不過因為幾乎八成以上休耕,新屋逐漸沒落,曾經還是全國單一鄉鎮裡休耕面積最大的。
[新屋鄉農會
總幹事 黃仁松]
新屋鄉在全台灣省是最大的農業鄉鎮,過去的水稻生產,將近有六千甲,過去的收割,收得非常非常地多,農會的倉庫全部裝不下,還要和外面租倉庫來放這些穀,所以新屋鄉過去是一個米倉。
[桃園縣農發局長 曾榮鑑]
農田來講,(新屋)它是最大的,但是民國85年開始,政府有休耕的政策以後,認真看起來,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或三分之一的田休耕
新屋休耕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從農地買賣的廣告就看得一二,想要耕種的農民感觸很深,楊壹光說他家前面的農地,全部都被台北人買走了,坐等升值炒地皮,還可以領休耕補助,變成買地的放著讓它荒廢,想做農的卻沒有田。
[二代農民
楊壹光]
台北的房屋很貴,一坪就要幾百萬元有沒有,我們(新屋)這邊,(農田)那有可能一坪幾百萬元,兩、三千而已,還有休耕政策開始以後,台北人就想,就來這邊鄉下買田買地,(台北)那邊買一坪,這邊可以買一分地,還有買了放著又還有利息可以拿,就是政府的休耕錢(補助)。
[新屋鄉長
徐同治]
那我們(新屋)每一期作,我們大概給它估算,差不多有兩千五百多甲休耕,兩期加起來差不多有五千甲的休耕(面積),這個對政府來說,休耕的經費提撥得非常多,所以我們要思考,如何來提高農地的利用價值?我們來獎勵農民來種最好的米
蘇順基是新屋農會第八產銷班的班長,種了一輩子的田,還成立一個碾米廠,因為這幾年種芋香米,他重新號召農民加入產銷班,不但找回第一代農民,第二代的新農民也返鄉加入契作,現在的班員將近有60人。
[新屋鄉農會第八產銷班
班長 蘇順基]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產銷)班員大概有廿多人,那時種植面積七十多公頃,這麼多年下來,也受到消費者的肯定,我們的班員有新加入的,還有像我們的親友回來,有這個大佃農(政策),目前的面積有一百七十公頃。
讓新屋起死回生的源頭是「桃園三號」米,農委會桃園農改場就在新屋,眼看著附近的大片農田一塊一塊地休耕,心裡也很著急,十幾年前開始培育水稻新品種,民國93年育成後,命名為桃園三號,吃起來有芋頭的香味
[桃園農改場作物改良課
課長 林孟輝]
芋頭香味,我們是從日本的品種,日本品種有一個叫「大正撰」,它有一個芋頭的香味,所以我們從那邊引進過來,跟我們台灣的品種去做雜交,把那個香味引進來。
[新屋鄉農會第八產銷班
班長 蘇順基]
客家人有勤儉的習慣,看到這個田荒廢了,就號召大家推廣新屋的芋香米,那時候剛好在民國92年,(桃園農改場)有研究香米的桃園三號,就來推廣桃園三號,用新屋芋香米來打響新屋鄉客家人的精神
桃園三號在新屋有兩個商業品牌,一個是新屋農會的「新香米」,另一個是第八產銷班契作的「芋香米」,都是同源同種,由於桃園三號是新品種,農民一剛開始還不了解它的特性,施種過程出現了一些問題。
[桃園農改場作物改良課
課長 林孟輝]
三號它本身會比較嬌弱一點,比較嬌弱,因為它是含有芋頭香味,如果在肥料上,如果管理不當,或施太多肥的話,它容易得到病蟲害,還有香味會散失,還有一個很重要,因為它品質好,所以連病蟲害都會喜歡吃它,所以我們在一個病蟲害的防治上,還有栽培管理,可能都要比較細心。
而這也是二代之間的難題,年輕人的想法是要合理化施肥,他們在跟老農民溝通這樣的觀念時,覺得有點辛苦。
[二代農民
蘇柏嘉]
跟農民的溝通,老一輩人觀念說,我耕田這麼多年了,還要你來教怎麼種田?可是,現在在品質上的管理,合理化的施肥是很重要的,我不一定要用很多的生產成本,相反地,我減少肥料的施用量,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穫率。
[桃園農改場作物改良課
課長 林孟輝]
因為三號它本身,它前期生育率,生長比較弱,所以很多農民一直不了解它,以為它長得很慢就一直很拚命去施肥,希望它長得比較快,其實它的前期是長得比較慢,但是它後期,它會迅速發展起來
種稻是個古老行業,蘇柏嘉和楊壹光一樣都是七年級生,他們引進生產履歷商業包裝等等的新觀念,新屋米開始跟上時代。
[二代農民
蘇柏嘉]
品質上面,我們三號透過產銷履歷的方式,上面都有產銷履歷的條碼,透過上網,我們可以很快速地知道說,這包米的生產者、耕作者,它使用過什麼肥料,什麼防治的質材,我們都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耕作的過程、收割期
除了生產履歷的把關,設計包裝也是商品化很重要的一環,他們想把米當禮物送出去,就像這個三層禮盒,有芋香米,米做的米果,還有喜餅,在設計過程,還是有兩代之間的磨合過程。
[二代農民媳婦
陳雅雯]
我們第一代跟第二代之間,一定會有些衝突,就可能會想說,(第一代)他會說直接送米就好,連餅都不要,那我們會用在自己剛結婚的角度去想,今天如果我們送米,然後沒有送餅,這樣好像會違背家人的意思,就跟我們剛開始想要做到的圓滿,會有一點差別
新屋鄉與桃園縣其它十二個鄉鎮市不同,新屋有八成土地己經重劃,列為農業用地,根本無法發展工商業,不賣米,似乎也找不到出路。
[新屋鄉長
徐同治]
(新屋)23村有21村重劃過,我們的地目,還是特別農業用地,所以也不是工業用地,也不是都市計劃的住宅區,還有商業區,都不是,這個農地被政府列管之後,要變更是最難的,但是農民所得很少,所以我們要如何充分利用這六千多甲的農地。
鄉長很認真在找出路,剛好在民國98年,經濟部成立,「地方特色產業發展基金」,希望利用六年計畫來輔導國內319個鄉鎮,尤其是偏遠鄉鎮,其實地方與中央接觸不多,根本不曉得怎麼拿資源。
[企管顧問公司
副總 簡夏蓉]
我知道經濟部、中央有這樣一個經費,那鄉長你有沒有興趣,你有沒有意願,我們一起來努力,來跟中央申請一些經費,那專業領域我們可以給你一些建議。
台灣各地都有米也不乏好米,但是都沒有像新屋休耕這麼嚴重,徐鄉長很努力地說服評審委員,推廣新屋好米,又可以為政府省下休耕補助。
[桃園縣農發局
局長 曾榮鑑]
我們桃園縣政府,行政院農委會,今年大力協助做推廣,今年有(提撥)五百萬元給他們辦新香米相關的活動,當然錢不是很多,但是呢,用這樣的方法,我想,其他的年輕人會看見耕種的前途,他會回來鄉下,我們希望看見這樣的事情。
台灣農業人口高齡化,從縣府到地方公所,都希望年輕人回鄉,但是年輕人裹足不前,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入門檻太高。
[新屋鄉農會
總幹事 黃仁松]
很多鄉親希望回來從事農業,種新香米,但是現在,年輕人回來耕田,第一個要重新(買)設備,農機具,一貫作業的農機具要非常多的資本,但是我們的政府,可能對這方面的協助補助不像過去這麼充足,所以有些年輕人,不夠回來投資,因為所有的農業機械化一貫作業,最起碼要千萬元以上。
[桃園縣農發局長
曾榮鑑]
這個部分縣長非常注意,現在七月份就要籌編新年度的預算了,農業局的部分,會很努力,來把這一個部分把它匡在裡面,試著看看,整個預算來排列有沒有辦法來幫,來鼓勵年輕的農民回到農村。
極端天候變化莫測,糧荒危機一觸即發,台灣非旱即澇,遲早面臨糧食短缺問題,好的農田,需要耕種來喚醒大地,新屋的休耕田,也因為年輕人的逐漸回流,看見了希望。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Jun 09 Thu 2011 11:34
231集-香米抗休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