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生活在石灰石礦廠周邊,又籠罩在可能要恢復開採陰影下的新竹縣馬武督鄉親,今年過年收到了一份大禮,那就是礦場鄰居的擁有者關西羅家,宣布放棄了採礦權。地方上沒了開礦壓力,當地居民總算可以安心地過日子,更能專心致力推展在地新興的咖啡產業。一起看邱月華跟江長銘的報導。
長期生活在石灰石礦廠周邊,又籠罩在可能要恢復開採陰影下的新竹縣馬武督鄉親,今年過年收到了一份大禮,那就是礦場鄰居的擁有者關西羅家,宣布放棄了採礦權。地方上沒了開礦壓力,當地居民總算可以安心地過日子,更能專心致力推展在地新興的咖啡產業。一起看邱月華跟江長銘的報導。
受到疫情的影響下,加速了虛擬世界的發展,各大科技龍頭、國內廠商也都積極投入市場,除了軟硬體的實力以外,人才需求更是不可或缺。然而VR科技的應用往往讓人聯想到娛樂遊戲產業,但其實不僅只是這樣而已,未來像是醫療、社交、旅遊等,都能結合新媒體技術,透過VR帶來全新的體驗。一起看涂至伶跟蔡奕輝的報導。
你知道嗎,現在客家也很VR了!最近有人用一張張黑白老相片,結合新媒體技術,讓觀眾瞬間回到1960年代、屏東萬巒的五溝水社區,把平面作品轉成立體VR來互動,就像活在客家元宇宙中。這作品的顧問更是國際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本身也是客家人,他希望用VR技術結合客家,激發出更多可能性。繼續看我們的報導!
80年代紅極一時的搖滾團體丘丘合唱團,包括《就在今夜》、《河堤上的傻瓜》等歌曲首首轟動而且經典!其中出身台中東勢的靈魂人物、團長兼吉他手邱晨,雖然在今年三月過世,讓大家不捨,但回首這位大前輩的一生,從校園民歌時期寫作開始,到淡出五光十色的舞台之後,他對客家音樂的創作、對客家戲劇甚至對客家的土地的奉獻,在在都值得我們好好認識!現在就跟著記者林秋伶跟羅應展的鏡頭,讓我們重新回顧這位大埔文化前輩的故事!
屏東是國內重要的農業大縣,但面對高齡化人口及少子化問題,為了能吸引更多青年力到屏東發展,也鼓勵青年回鄉,屏東縣政府將109學年度裁併校的高樹鄉南華國小原本閒置的校園空間,整併資源後,打造成為「屏東智慧農業學校」,除了提供青年創業空間,也舉辦培訓課程,同時結合農業科技無人植保機的團隊,更打造無人機考照場地,希望融入創新產業、農業、科技等,為屏東注入新生命力,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因為了孩子一句童言童語「我想吃披薩」,單親爸爸黃永澧,將人生低潮與挫折化為力量,從婚變和事業不順利中轉念,為三個孩子開了一間披薩店,從完全不會做吃的開始一邊創業一邊學習,更研發獨特客家風味的披薩,更提供免費待用餐給需要的人,如今三個孩子也長大了,大女兒因為興趣和想協助父親,大學選擇讀餐飲科,一同研發創新披薩與甜點,要延續爸爸的那份愛,來看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桃園龍潭三和社區由於地處偏僻,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為了活絡當地經濟,廖緗翎改造廢棄舊雞舍,打造為三和青創基地,結合多肉植栽品牌,加上丈夫的錦鯉園,以植栽組盆、認識錦鯉的活動,吸引親子活動的同時,也以在地小農柑橘、茶等農產品設計客家元素餐點,讓遊客到三和社區一日遊,帶動地方觀光產業升級,更創造在地青年就業機會,吸引青壯年人口回流。
華人經典漫畫《老夫子》的第二代作者王澤,是屏東竹田美崙村女婿。今年農曆過年王澤陪愛妻回娘家,應竹田鄉長之邀,為美崙村創作融入在地生活的大型壁畫。竹田鄉有意將美崙村打造成「老夫子村」,帶動竹田觀光發展。對此,王澤說他欣賞「老夫子村」這樣大膽的夢想,雖然無法確定能否完成,但如果能以動漫、藝文手法,活絡沒落的小村莊,絕對是美事一樁!跟著記者宋宇娥跟李明燈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其實動漫與竹田鄉的發展連結不少,竹田動漫季舉辦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年,不僅打造出竹田鄉的虛擬代言人「小竹」,讓動漫迷對竹田鄉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從虛擬跨進現實裡,讓動漫與產業跨領域結合,和地方青農合作推出「小竹米」,竹田鄉正努力打造一條截然不同的農村發展新路線。繼續看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這幾年來因為疫情各項產業都大受衝擊,屏東縣政府最近集結好幾個局處,一同規畫出185縣道以及高樹鄉上的特色景點,再結合雙層觀光巴士,要帶遊客深入屏東探訪當地文化與產業。更特別的是,由於當地是鳳梨的重要產區,這次還搭配了當地農場,形塑出如花海般的鳳梨彩帽田,不僅創造話題更希望吸引民眾一起來支持屏東的農特產。吳怡君和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桃竹苗是臺灣傳統茶區,大大小小的茶類評鑑比賽不勝枚舉,苗栗頭份有一位年輕製茶師反其道而行,直攻國際賽事,不僅曾經在「英國星級美食大賞(Great Taste Awards)」中勇奪紅茶組三顆星殊榮,2021年底更以東方美人茶包辦兩項「英國星級美食大賞-單一莊園品項」最大獎三顆星榮譽,寫下世界紀錄。究竟他是怎麼辦到的?記者宋宇娥跟李明燈的報導。
客家籍文學家杜潘芳格、吳濁流跟鍾肇政等等前輩,被譽為「跨越語言的一代」,但你知道嗎、跨越語言對他們來說卻是無奈和悲哀的。就像杜潘芳格出生在日治時期,日文創作流利,但面對國民政府來臺推動「去日本化」跟「國語運動」,所謂跨越語言創作其實是被迫的。因此杜潘老師深刻體會「在地語言」的重要性,他曾說沒了母語就會沒有自己,也曾經笑說「不期待年輕人理解他的詩」。但經過了這次走讀有文學的新生代開始懂他了,也激勵對文學的喜好。
做陶有很多種方法,而手拉胚是很常被運用的方式,其中「小口瓶」更是手拉胚當中最難做的,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技巧,苗栗大湖就有一位陶藝家,用家鄉苗栗的土來製作小口瓶,做出瓶口內徑只有0.01公分,僅容毛髮通過的作品,不斷的挑戰極限,也開創出一條自己的路。
新竹早期是佛像雕刻重鎮,作品更是大受日本市場歡迎,曾獲得許多獎項、入選「臺灣工藝之家」的木雕藝術家葉佳讓,國小畢業後就去學木雕,一開始做古董雕刻,後來改做佛像雕刻,也讓他遇上佛像雕刻最興盛的時期。但產業式微後,他還是繼續堅持,融入不同媒材,再結合吉祥話,設計出一系列木雕文創藝術品。
由於氣候變遷,極端降雨造成淹水,科技部最新評估報告,未來臺灣暴雨強度增加幅度至少15%。為此水利署跟臺北大學等單位合作,以「承洪韌性」概念,打造兩棟示範貨櫃屋,像是家具增設升降設備等,要從過去水利工程全面防堵水的方式,改以淹水時降災耐淹的韌性思考,將經濟財產損失降到最低。
苗栗三義勝興火車站對面,這幾年出現了一座青年創業基地,由在地一位木雕第二代帶頭發起,串連苗栗各地的優秀職人一同進駐,包括有原木手工筆、手工書、精油等等的文創店家,創業的青年職人們在這裡交流、也互相陪伴,更帶動青年返鄉。
位於新竹湖口的木炭產業青年團隊,為了將廢棄林材循環經濟概念落實在家鄉,除了製成環保用品外也開發炭盆栽等療育小物。最近還開設免費的木工坊教室,吸引各地鄉親或年輕人學習木工技術,將原本廢棄林材創作出高價值的木製品。另外他們也跟學校合作收集廢林材,傳遞森林循環經濟的環境教育,讓環保概念傳遞給下一代。
前陣子,客家詩人張芳慈帶領文藝界朋友,一起實地走訪文學家杜潘芳格的故鄉新埔,在義民廟旁、在大樹下、在潘家老屋讀著杜潘老師的詩,透過穿街走巷行過新埔老街,深度認識杜潘老師創作背景,也了解在地客庄文化。這是客委會主辦《參詳camˊ xiongˇ》當代客家文藝沙龍」其中一場客籍文學家走讀,《向光~草木有情》新竹新埔杜潘芳格
多肉植物種類多、形態各異,讓許多人都愛不釋手,苗栗三灣就有一位潮男園藝設計師,他的花園裡就有200多種的多肉植物。他說從大學時代開始,因為要照顧爺爺留下來的盆栽,著手整理起老家的花園,也因此接觸到多肉植物,後來還開班授課、出版書籍不藏私的和更多人分享。
為了一圓想開甜點店的夢想,原本念建築設計系的苗栗青年彭詩涵不顧家人的反對與同學一同栽入甜點創業的這條路,她努力學習且考取烘焙證照,更進入法國藍帶學院在臺灣開設的據點與法國名廚學習法式甜點,結業後與夥伴黃逸榛在自己家鄉開設工作室,使用結合在地與客家元素的原料,設計出結合客家慶典與節日特色的甜點與餅乾,並透過特色包裝設計,希望讓更多人認識可愛的家鄉苗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