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龍潭三和社區由於地處偏僻,青壯年人口流失嚴重,為了活絡當地經濟,廖緗翎改造廢棄舊雞舍,打造為三和青創基地,結合多肉植栽品牌,加上丈夫的錦鯉園,以植栽組盆、認識錦鯉的活動,吸引親子活動的同時,也以在地小農柑橘、茶等農產品設計客家元素餐點,讓遊客到三和社區一日遊,帶動地方觀光產業升級,更創造在地青年就業機會,吸引青壯年人口回流。


 

 

 

這是它的葉子,那已經開始變黃是因為它準備進入休眠期,所以它會變黃,有的時候有些,如果你帶回家養才剛剛到你家,它可能葉子會掉光,不用擔心不是生病,它是要進入休眠期。

 

導覽人員正在仔細介紹多肉植物的種類跟照顧方式,一問一答的互動方式,讓小朋友踴躍搶著發言。

 

捏,像黏土喔,摸摸看,摸起來很像黏土,摸起來像黏土很好的感覺,每一個都要摸摸看,它好硬喔,可以聞一下,好臭喔。

 

聽完相關知識,這群從2歲到12歲的孩童由家長協助,馬上就發揮創意組裝多肉植物盆栽。

 

看到了嗎,我選這一棵,它可以不用動,它這樣就有一個小洞,湯匙不會動囉 然後輕輕地把湯匙拿開 把土撥回去。

家長 林樂梅(左)

多肉的話現在有很多(地方都有),但是(其他)園區沒有這麼的漂亮,或者是說他的設計或是他的動線沒有這麼好。

 

除了多肉組盆,另外還有小小錦鯉師,讓小朋友認識錦鯉。

 

你們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到,牠們的背上像閃光貼紙一樣,會有彩鱗片的光線,這就是錦鯉的特色,牠的鱗片會有彩鱗光,

 

大正錦鯉,很厲害,或是你們有電腦啊,來,有黑上頭的是昭和錦鯉、後面都讓我們看到了,後面最厲害的是日本人最喜歡的跟他們國旗一樣,丹頂。丹頂就是只有頭上是圓圓的一顆紅紅的,

 

除了餵魚以外,也讓小朋友比賽撈魚,看誰撈得多,只是小朋友撈到的有限,家長在旁邊看一看也下手撈。

 

撈小魚大賽,預備開始,加油爸爸們。

家長 姜志誠(右)

 

錦鯉有看過,但我覺得可能這麼近比較少,因為可能就去池塘餵魚什麼的,那個距離可能都比較遠, 因為看到其他人也都爸媽下去撈了,我就想說也一起下去撈這樣。

家長 蔡良政(左)

這個時間上也剛剛好,這時間大約半小時,很適合大家來這邊玩。有改觀,如果方便的話,可能會想要試看看養錦鯉這樣子。有機會想要養。

三和青創基地團隊長 廖緗翎(左)

我們本來就是務農的人,沒有太多的想法,人來看到這邊好山好水,但是就沒有地方可以坐下來休息的地方,我們就想要做一個讓人可以吃飯的地方,我們改建一間雞舍。就想說一半做餐廳,一半可以做教室,如果有客人來,小孩子就有地方可以玩,大人可以吃飯不會吵到,繞山花就是客家話的遊山玩水,大家都會說我們要去繞山花。

 

因為結婚跟先生黃承紹到龍潭,廖緗翎十多年前便開始養殖多肉植物,原本以網路販售,但為了創造更多在地機會,夫妻倆將廢棄雞舍重新整修申請為青創基地,作為多肉植物露天養殖農場。

 

從稀有度跟種類來說,我們可以保種,所以我們現在有1千多種,每一棵都是你們的孩子,就是有一些母本區特別就是要照顧它,這樣我們才會,像一般市面上,它可能哪個好繁殖,它就繁殖哪一種,那進貨進來的話就不一定,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可是我們自己繁殖的話,就可以想要繁殖什麼。

 

另一方面結合原有的錦鯉繁殖場,轉型為觀光區,為逐漸沒落的錦鯉產業找尋商機。

 

牠有兩個黑黑的點。對,那個就是牠的眼睛,那眼睛會動,如果不會動的是死掉的。像這個大概是今天凌晨,凌晨左右會孵化,這等於像在野外的那些草一樣,產卵巢,因為牠的蛋是跟其他的,像是烏溜(青魚)那種不一樣,方式不一樣,這種是靜止式的,所以牠要附著在一個物體上面。

 

大概在二十五年前,臺灣出現一陣瘋養錦鯉熱潮,黃承紹的父親便是當時數百間業者之一,不過由於景氣影響,加上居住空間縮小,錦鯉產業逐漸沒落,至今業者剩不到30間。繁殖場更是稀少,經營三十多年的錦鯉場,靠著繁殖特色錦鯉撐下去。

錦鯉繁殖場業者 黃承紹(右)

好的,你要看大小隻啦,也有大隻的有時候真的生到3、40萬尾都有,正常來10幾、20萬尾,篩下來剩下1、2千尾左右,所以錦鯉為什麼會講水中的活寶石就是這樣,牠是萬裡面再選一隻。

 

但是繁殖也不是從魚卵照顧到大就好,由於錦鯉的花紋並不會遺傳,在養大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多次篩選,可以說是萬中選一。

 

差不多3-4公分,就要挑一次,到5-6公分又一次、差不多9-10公分又一遍、11-12公分又差不多加一遍,四遍左右,差不多也要3、4個月,第一次要比較久,到後面幾次差不多就是20幾天、20幾天挑一次。

 

黃承紹也將培育的錦鯉帶到日本比賽,拿到好成績,擴展知名度,也能結識一些錦鯉玩家。

錦鯉繁殖場業者 黃承紹(左)

照片提供 黃承紹

010100-010708
010726-010732

這尾魚大大小小出去比賽比了7至8次,全部比較好的獎項,因為這種魚比較少,比較不會有人要繁殖,還有像那尾冠軍的也是比那種,同一條魚在比賽,這尾錦鯉差不多(從),2008年到現在差不多14年,特別在哪 牠是單色魚,但是牠的網目,牠的身上會有像松果一樣的一圈一圈鱗片,所以這種魚叫做紅松葉

錦鯉玩家 余宗憲(右)

 

我有魚池也有魚缸,全部有,看魚狀況,有的比較有潛力,有這種的,這要怎麼講,牠會長比較大型的,比較長的,我們就放魚池給牠長大,我們要看漂亮的,就放自己的水泥池有沒有,如果比較小的我就放魚缸。

 

這個叫紅白錦鯉對嗎?然後你要告訴他不能這樣講,因為牠的尾巴像裙子,拉得長長地,鰭也是長長的,牠是有特別,像孔雀一樣,很像但是牠不是。牠有名字,牠叫做龍鳳錦鯉。

錦鯉繁殖場業者 黃承紹(右)

跟一般傳統,像這種傳統的錦鯉,游起來牠比較直,然後比較呆版,那種的魚放到水池會比較好看,可是放到魚缸裡面牠就是很呆版,然後游起來都是硬梆梆的,沒有這麼好看。然後這種就是我們主推就是放缸內,牠游起來就是很柔很舒服,所以我才會一直去改良,然後改良幾乎所有的品種,手上我大概有4、50的品種。

照片提供 黃承紹

40:00

錦鯉從中國傳到日本,經過日本一兩百年的培育,成為一個產業,約50年前傳到臺灣。傳統的錦鯉是短尾硬鰭,在水池裡面由上而下觀看,主要看花紋。但隨著居住空間越來越小,加上市場轉往歐美,改為魚缸養殖為主,看的就會是側面花紋,看準這樣的改變,黃承紹十幾年前便著手培育長尾鰭的龍鳳錦鯉。

錦鯉繁殖場業者 黃承紹(右)

我們講的龍鳳錦鯉,然後這裡面有很多品種,龍鳳白雪 、龍鳳孔雀、龍鳳金兜、龍鳳的白金松葉,這裡面大概有7、8個品種, 這種的比較不會大,這是龍鳳的白金松葉,這是不會大的,牠是會比較短,身上比較短,會(比較)符合現在的魚缸的市場。短身的,然後牠的鰭是拉長的。

照片提供 黃承紹

40:23

雖然開發出不同的特色錦鯉,但現實條件仍然嚴苛,受疫情影響,造成國際貨運的運費日漸高漲,東南亞與中國的業者搶市場,出口不易。不過疫情造成無法出國,促進國內旅遊,也不失為青創基地的機會。

 

多肉的型態,會有一些老的姿態,那一般可能外面都是單頭,可是我的可以是這樣可能多頭,這種就會比較少在外面可以看到,幾乎是看不到,就是老欉群生,那這種在照顧來講,也是最好照顧的。

 

向踩線團介紹自家特色,希望有更多的曝光機會,也在園區內協助在地小農。

 

像這個是我們鄰居種的橘子,客人吃到好吃他就可以在餐廳買橘子,這是我們的醬冬瓜,醬冬瓜煮雞湯,客人吃到也可以,跟我們社區的媽媽可以買醬冬瓜這樣,這是客家人吃的「炸黃蒲」。

 

由於青創基地距離市區有段距離,為了讓遊客能夠在當地多停留,廖緗翎結合在地小農種的柑橘、茶等,讓遊客吃到在地特色農產品同時,也能吸引遊客購買。

家長 林樂梅(右)

而且因為他環境,天氣好,你附近除了這邊,他好像附近有一個什麼和窯園區,那我們剛剛也是從龍潭那邊過來,石梯坪,石管局那邊大草坪過來,其實環境帶小孩來這邊一整天,其實不會無聊,而且因為這邊有餐廳,他餐廳他是有配合的,他們就一起,所以你在這邊逛完,兩邊逛完你可以這邊用餐,用餐完以後你再出去逛夜市什麼的都可以。一日遊,就龍潭,單純龍潭就可以一日遊了。

三和青創基地團隊長 廖緗翎(左)

我們也是用社區的名義去申請,不過我們不會去跟社區爭,就是像譬如長照這種資源我們就不會去爭,我們就是比較走地方創生這樣的資源,不過因為我們的想法,剛開始的時候人家不會知道我們要做什麼,人家就不知道要怎麼跟我們申請,現在就是用青創基地,這樣我們年輕人,就可以用手機來宣傳,然後用網路去賣東西,老一輩比較不會,我們這種比較熟練,我們就用這樣推銷我們三和社區。

 

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跨到六級產業,園區內員工十幾位多數是在地青年,廖緗翎表示,結合農業和山客文化,帶動地方觀光量能創造就業機會,吸引年輕人回鄉,才能重新活絡社區,並且帶動地方永續價值。

採訪/撰述 劉玟惠

攝影/剪輯 蔡裕昌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