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社群發達,看著許多鄉鎮都有自己的社團,苗栗後龍鎮人陳彥云,也為自己的家鄉,成立了「後龍大小事」網路社團,大家在社團裡互動、傳播訊息,還走出虛擬世界,舉辦了懷舊市集,大家進一步認識、交流、甚至變成好朋友,今年更在同興老街成立後龍灣工作坊,要把大家的力量集結起來、深耕在地,一起解決家鄉的困境,要讓後龍變得更好。
老房子前堆滿雜物,捲起袖子,一群人忙著清理。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那我們這些朋友們呢,他全部都是來自網路上認識的好朋友,那我們是在網路上面聚集對家鄉的熱愛,所以其實,當我們每次有什麼活動的時候,稍微,稍微就是,網路上呼籲一下,他們自己就會來幫忙。
人多好辦事,只是這些人可不一定都見過面,卻有著相同信念。近年來網路社群發達,後龍人陳彥云,看見許多鄉鎮都有人成立地方性社團,後龍怎麼可以沒有呢,於是就在臉書上成立後龍大小事社團,從自己身邊的好友號召起,現在成員已經有一萬七千多人。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因為沒有這樣的平台,可以讓他們可以凝聚,後來我就發現說,欸 我們應該要走出來,應該要讓虛擬的世界變成是一個,就是很好的一個實體的執行。
網路力量無遠弗屆,但想做的事更多,於是他們走出虛擬世界。
是有點不認識,又太認識的朋友們,大家聚集開會,來商討著我們第一次,欸 市集要在哪裡辦。
第一次開會,就選在成員開的便利商店裡,大家討論,決定試著以舉辦市集的模式,把擁有各種專長的鄉親串連起來。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那惜福市集的運作它就是把手作的溫度,在地的小農,還有一些,在地的街頭藝人,還有一些在地的議題,全部都放進來==ns==
穿著恐龍裝的王朝發是街頭藝人,他擅長把吸管做成各種動物、花草,原本都在台中表演的他,受傷後,就沒辦法跑那麼遠。
[街頭藝人
王朝發]
那就在養傷的這段期間我就上了它FB,發現,欸有這個後龍大小事這個社團,那我就加入,欸,發現很多年輕人在為這個地方,以前我想做的,我做不到的,他們都已經把它規畫出來在做,那我是等於是參與而已啊,我很高興啊,有這個參與的機會==ns==
三兩下就折出一個可愛的卡通人物,王贊富和徐秀瑩從事的是婚禮、活動場地布置的工作,只要有辦市集一定會出現。
[後龍灣工作坊 成員
徐秀瑩]
覺得我是年輕人啦,可以帶動更多的年輕人,跟我們回來,我們這鄉下,再發展起來。
[後龍灣工作坊環境議題 組長
王贊富]
說真的,後龍一些外出的人口真的越來越多,那我們盡量把後面緊接著下一代這些,說,欸 你不用出去,我們這邊是最好山好水好地方的地方。
和其他鄉下地方一樣,沒有工作機會,人口外流嚴重,但後龍這群年輕人,想要改變這樣的現況。原本辦市集只是好玩,但第三次後,大家漸漸在想,還能為家鄉做些什麼呢。
[後龍灣工作坊有機農務 組長
陳國順]
是希望說大家,年輕人,不用說跑到,跑那麼遠去,就可以在這裡生活下來,賣些他,他的東西、手工藝品,或是藉由我們第一步出去,能吸引更多年輕人來從事這裡的,打造成一個很理想(的)有沒有,欸,我們沒有工廠,也可以做出,不同特色的後龍小鎮這樣。
[後龍灣工作坊環境議題 組長
王贊富]
就讓回鄉(的人)進來之後可以帶更多的新血進來,不同的創造,不同的發想,那讓這個鄉親們,這邊社區越來越活潑。
今年他們更在同興老街找了一間老房子當據點,成立後龍灣工作坊,讓凝聚力更強、讓大家有家的感覺。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這是算後龍溪的出海口,當時的、所有的,就是吞吐啊,商業吞吐各方面,它的,所有人的聚集都是在這個港口上來的,那所以它曾經在早期的時候,它甚至一天,百來艘的帆船是在這裡進出的。
[地方耆老
姚建成]
本來的名字叫做灣區仔溝,當時是都是帆船,那麼有大的、小的,來這裡停泊,那麼載運大陸的出產的那個雜貨,到我們這裡,那他們回去的時候,都載我們這裡台灣出產的砂糖,普通的房子如果你沒有開店的話,都租給他放那個砂糖。
古意盎然的同興老街是後龍最早的街道,早期的商號建築,有的已頹圮傾倒,但仍可窺見其早年風華。
[地方耆老
姚建成]
好像它(黃盛利)是雜貨店,它好像是以前是做糕餅,它也是做糕餅,批發,銷到通霄啦。
後來河口淤積嚴重,商業往來不再興盛,老街也就漸漸沒落。因為辦市集而來到同興老街的年輕人,決定不靠政府資源,要自己找回老街過往風華,也為回鄉年輕人創造機會。
[後龍灣工作坊有機農務 組長
陳國順]
回來這裡,你要是說要賺很多錢,很難,但是我覺得我回來,我賺到很多朋友,很多朋友,也賺到說,那生活,它生活的步調也不像都市這樣,很繁忙這樣,雖然薪水沒有那麼高來講,我們對我們的物質慾望有沒有,還有心裡很踏實這樣。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每一個進來的人,都已經很清楚知道,自己都是要靠雙手下來,然後一步一腳印,所以當,假設我付出是一分的力,結果可是影響到的朋友,他也來出一分的力,然後十個人就有十分力。
[後龍鎮同光國小 校長
林信全]
剛來的時候,社區是單獨一個個體,那在地的後龍大小事是一個個體,學校也是一個個體,三個基本上是沒有,沒有連結的,那透過這一次我們跟在地的志工,就是後龍大小事的市集,他們成立了後龍灣工作坊,這一群,很有心的青年們結合在一起,我們發現,就從社區跟學校,還有在地的文化三個結合,非常的棒。
不僅要牽起在地人,更要吸引外地人來認識後龍。
[後龍灣工作坊 發起人
陳彥云]
只有深耕的話,它才會有文化,它才不會像浮萍一樣漂來漂去,連你的目標都不清楚,別人怎麼會願意進來,了解這裡呢==ns==
保留原汁原味的後龍,希望後龍是大家來一百次都不會膩的地方,自己的家鄉自己救,從網路到現實世界,他們的初衷沒有改變,能量還在擴大,未完待續。
同興,同心,所以我們說這是新復興運動,新復興後龍運動。
採訪/撰稿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