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芎林的燒炭窩,有幾個愛好自然的社區工作者,一起集資買了土地,還整修了原地主的老房子,打造適合活動、休憩、分享與交流的空間,他們找來了一個青年團隊蓋了一座「綠色小木屋」做推廣理念的場地,不料,小木屋卻因為結構不穩,水平不準讓理想成了難以收拾的災難,最後還是靠老師傅的傳統工藝,讓小木屋能夠順利完工,但老師傅也因此和這群社區工作者結緣,封箱的老手藝得以重現江湖,也圓了他傳承手作家具工藝的夢。一起來看燒炭窩的木工課。
教室裡盡是敲敲打打和刨木頭的聲音,新竹芎林「燒炭窩」,正在上著不插電純手作的木工課。
就是我,我對一邊,對,對這一邊然後就開始歪掉。
來這裡學習的木工學徒,並非要以此為業,而是在手作的勞動裡,體驗一種慢活的方式與態度。
[木工課學員
大暴龍]
在這個環境裡面,譬如說一整天,你就,不要跟外面接觸,就是忙著打電話啊,一直忙著想工作的事情啊,對,就是很簡單把它放空。
或刨、或鋸、或鑿、或磨,不使用任何電動工具,純手工來磨練木工技巧。
[木工課學員
陳小姐]
想要自己做一個立體的木雕的門牌,可是來了之後老師說要先從基礎開始,要先磨,然後還要,還要先挖洞。
一邊不厭其煩的講解,一邊動手示範,就是要讓學員學到扎實的基本功。
要打就是不會卡卡的,卡在裡面,要不然不知道裡面,乾淨到甚麼程度,你為什麼挖得動啊,對啊,因為我挖很久了。
上起課來總是笑嘻嘻的沈安瓊老師傅,14歲就開始學木工,從事木工家具製作已經超過半世紀了,但會走上這條路,竟是被媽媽打出來的。
[木工師傅
沈安瓊]
八七水災那時候,我媽媽拿二十元給我交給學校,說要救災用,(但)我拿去吃冰吃掉了,我媽媽把我打一頓,打過之後我就,讀書,讀書就記不住了,很想要讀,卻記不住。
沈媽媽這一頓打,把他打上了敲打的手作家具人生,只是這條路走得並不順遂。
[木工師傅
沈安瓊]
我離開師傅的時候還是用手工在做,等我當兵回來,通通用機械化,不做也不行啊,就還是要學習啊,因為我有,我又有手工做的技術,我要學做機器很快。
靠著扎實的基礎功,沈師傅度過了機械取代手工的年代,沒想到接踵而來的難關不斷。
[木工師傅
沈安瓊]
我學徒的時候,好的時候,八點開始工作做到晚上十點,到第二天早上起來又是這樣子,那就是工作沒有停過,那不好的時候就是那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
經濟蕭條,咬著牙也過了,但最後卻不敵進口木製品削價競爭。
[木工師傅
沈安瓊]
我們台灣,台灣木工師傅(做)的古凳,工資一個就要六百塊,那韓國它完全雕刻做好,油漆做好,全部整個做好,賣到台灣六百塊,那工作就沒了==ns==
封箱退休後,沈師傅一直相當懷念手作木工的溫度。
[木工師傅
沈安瓊]
很懷念,懷念我用手工做的那個工,(為什麼)?機器做的,機械化了以後,就好像對這個感情不會有這,對這木頭家具感情就會比較生疏一點。
沈師傅以為,一輩子再也沒「開箱作業」的機會,卻在一次,因為幫忙補救社區的「綠色小木屋」,而有了轉機。
[燒炭窩社區工作者
吳語喬]
木頭其實是有生命,然後它其實是有氣場的,然後透過人在這裡的歡笑聲,其實我覺得可以讓這個建築物,可以更開心快樂,可以更長久。
社區想以小木屋作為教學基地的夢想,半途卻因經費與施作方式,落得一個無法收拾的困境。
[燒炭窩社區工作者
吳語喬]
因為我們是找一個青年團隊啦,其實他們來講,也都很用心在這個地方做,那後來可能是因為到最後啦,經費上的問題,然後再加上那個水平上面也有一些落差,所以後來我們就請了曾,曾老師最後就介紹沈師傅一起來這裡。
[木雕師
曾定榆]\
我在這裡上課,那看到她在做這個小木屋做得這樣,沒有辦法收尾,無法收尾,最後我就叫我的老朋友,沈師傅,拜託他來幫忙她收尾。
如果單單這個樣子的話,那個地震一來,這個螺絲孔會裂,這個,這個木頭它裂開以後,這個整個就垮下來了。
榫頭銜接有問題,結構有安全疑慮,水平又不準,要收拾殘局還不如打掉重練,但沈師傅憑著扎實的基本功,和幾十年的經驗,總算讓小木屋有了完整的結尾。
[燒炭窩社區工作者
陳哲緯]
那像是我們很多像桌子的榫接的部分,我們可能自己要量的話都是皮尺啊,自己量,可是沈師傅都是用看的,然後大概畫一畫,他就可以很精準的就把榫接的部分兜合起來,這一點是讓我覺得,很驚訝。
而也正因為這段機緣,讓沈師傅有機會將一身的好手藝傳承下去。
[木工師傅
沈安瓊]
小木屋收尾啦,語喬就問我說,你要教嗎?我說有人要學我就教,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好,因為,手工這個手藝,如果,如果說沒有傳承下去喔,非常可惜啊。
這個鑽頭就是,鑽洞的,(所以現在沒有人在用這個),現在我的學員在用。
沈師傅打開1940年代,他父親從中國大陸裝棉被來台灣的木箱,裡面裝滿了各式各樣手工時代的工具,看著它們又可以重出江湖,他心中充滿了喜悅和感謝。
[木工師傅
沈安瓊]
在那個時候我是覺得,欸,有這麼一個傳承機會,讓我可以,不會說是因為我沒有把手藝傳承下去,而覺得遺憾。
已經七十歲了,沈師傅說,在這個一切講求快速的年代,還能重新感受到木頭的溫度,還有人願意來學手作木工,他覺得此生無遺憾了。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