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80-828集(2022年) (1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為了幫助身心障礙者,在義務教育畢業後能學習一技之長,位於高雄美濃的一間社福機構,他們利用陶藝藝術治療課程來培訓學員們做陶藝、手拉坏,不僅能讓他們獨立完成作品,而且還能穩定他們的情緒,機構也結合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不定時教社區長輩做陶藝。最近他們還帶學員們到獨居長輩家中,協助清潔打掃,從中獲得鼓勵與成就感,也透過與人群互動踏出不一樣的人生。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高雄甲仙地區 雖然以盛產芋頭聞名 但您知道嗎 從清代到日治時期 卻曾是臺灣開採樟腦的重鎮 當時全世界的樟腦 單是臺灣出口就占了七成 而且其中很特別的是 過去臺灣中、北部不少具有採樟技術的客家人 在原本的區域樟樹資源漸少後 相繼遷徙到南部山區 開啟了他鄉是故鄉的人生 這一集我們就要帶您了解甲仙採樟的歷史 還有這些採樟腦丁們 走過的文化痕跡 記者曾宏智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照客委會110年客家人口推估調查,宜蘭縣有7%的客家人口,像是舊稱阿兼城和火燒城的,冬山鄉東城村和大興村,過去就是粵東客家人范阿兼帶領開墾形成的聚落,但多數人已經不會講客家話。因此,縣政府以近300年歷史的大興振安宮三山國王廟為核心,打造阿兼城、火燒城故事廊帶,結合客語教學等,讓民眾找回客家的根源。請看記者劉玟惠與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粄條是客家人生活中主要的米食之一,因為剛蒸好的樣子像毛巾,六堆客家人把粄條稱為「面帕粄」。屏東內埔巷弄間有家以批發為主的面帕粄工作室,三代母女相傳,經營了八十年,他們從磨米漿到柴燒大灶蒸煮,全是手工製作。現在第四代女兒開了新潮的麵店,要自家好味道,讓更多人品嘗。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被譽為「美食奧斯卡」的「英國星級美食大賞(Great Taste Awards)」,每年有超過100個國家、上萬件的作品參賽。今年來自苗栗頭份的製茶師張家齊,再度蟬聯「單一莊園茶葉三星大獎」,他參賽五年總計拿到15顆星星,代表臺灣締造許多第一的紀錄。而有感於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日前辭世,他決定將今年獲獎作品命名為「Queen's Garden」向女王致敬。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臺灣講到奇異果,大家一般都會想到紐西蘭。但你知道嗎?其實早在一、兩萬年前奇異果就在臺灣落地生長了,原名叫「獼猴桃」。只不過它的果實小,就像龍眼般大小,沒有讓人多做聯想。現在臺灣有些果農,就是以臺灣原生奇異果作為砧木,嫁接商業品種來生產臺灣的奇異果。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新竹木炭業青年團隊跟炭藝術家以及水泥藝品文創業者結合,一同在臺中綠光計畫一間老房子裡,打造出減碳小屋,在小小的空間裡從地板、榻榻米、牆壁塗料到炭盆栽等等藝術品。其中的炭原料,通通都是來自廢棄修枝下的樹料燒製而成,展現出循環再利用的重要意涵,一起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熱愛鄉土的客籍畫家蕭如松,被稱為「臺灣最神祕藝術家」,他一生的作品高達497件卻很少人知道。今年剛好是蕭老師百歲冥誕,新竹縣政府為此特別舉辦一系列紀念活動,讓大家有機會一起來認識這位,在臺灣美術史上很重要的水彩畫家。一起跟著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鏡頭去體驗。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朝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建設的第一條鐵道,被視為當時臺灣進入現代化的象徵。可是由於年代久遠,構造跟紀錄留存不多。這兩年正在進行的桃園捷運綠線工程,卻在地底發掘出清代鐵路遺構、日治時期鐵道溝渠等等遺跡。現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發起了連署,要求遺址能原地保存並公開展示,記者劉玟惠與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土地公的信仰在臺灣民間十分普遍,鄉鎮間經常可看到土地公廟,而土地公的造像和建築的形式,通常也反映出地方上的歷史發展或居民需求,在桃園不但有一尊非常大的"大伯公" ,還有一尊土地婆而且手上抱娃,其實每一座土地公廟都各有故事,也因此 擁有2千8百多座土地公廟的桃園市,還有全國第一座土地公文化館,記者錢薇如跟黃映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閱讀的方式越來越多元,當書本結合走讀,邊走邊讀,邊玩邊看,開啟五感的閱讀經驗,對書本內容的感受肯定越發深刻,高雄旗山一家獨立書店就辦了這樣的走讀活動,帶民眾深度認識六龜,企圖打造跨領域的閱讀方式。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年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有很多的活動都因為疫情停擺,花東縱谷在收割稻穀的季節期間,花蓮縣的一間國際實驗教育機構,在做好所有的防疫準備後,不為病毒所困,帶著孩子來到他們在年初就開始認養的田區收割,上一堂農地體驗的課程,落實食農教育。一起看邱月華跟羅應展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蓮縣富里農會和林務局一起合作,將閒置了40年的花蓮林管處舊富里工作站,重新整修、作為實踐里山精神的所在。而今年年初,原來破舊、雜草叢生的空間,經過大家努力活化之後,現在華麗變身成富里的新亮點。跟著邱月華跟羅應展的鏡頭一起去看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回「嘉」散步系列第二集我們要帶大家來看,嘉義中正路上有許多的歷史老店,老店要傳承勢必要有新一代承接,或是用創新的方式來延續老店生命,近期不少青年返鄉後,他們串連新舊店家舉行導覽辦活動,希望讓附近老店再延續生命。您知道嗎?在嘉義其實有不少客家人,過去因為協助修築森林鐵道,讓不少北部客家的相關工作人員就此落腳嘉義,使得嘉義的客家風情跟歷史足跡也很豐富。一起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到臺中客家,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應該大多是山城東勢區、新社區、石岡區一帶的大埔客。其實豐原區曾是臺中市客家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甚至可說是臺中「福佬客」的核心地帶,雖然在豐原不容易聽見客家話,但隱藏客家蹤跡的建築、地景卻不少,在這樣特殊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要怎麼推動客家文化傳承呢?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臺中豐原的鐮村里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主要宗族是饒平林、楊、涂姓,算是一個所謂福佬客村落。特別的是,這個村落在日治時代曾經引進菸草種植,全盛時期有高達八成農地都種菸草,甚至有超過一百棟菸樓。後來,菸業沒落,由玫瑰、葡萄、綠竹筍等作物取代,而這三項作物又被稱為「鐮村三寶」。跟著記者宋宇娥跟蔡裕昌的報導,一起去看他們的故事。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生活充滿塑化產品,但是如果被丟棄流入海洋,就可能變成"海洋生態"的浩劫。現在雖然透過淨灘或者潛水清除海底垃圾,但其實只有大約一成進到回收體系。為了降低廢棄物來源,海洋保育署成立海廢再生聯盟,號召廠商將海廢重新製作出各類建材、機能用品等等,希望以循環經濟,降低環境的負擔。記者劉玟惠與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自己的外公、舅公日治時期開始,就在臺鐵服務,花蓮一位文史工作者,從小就是個鐵道迷,去年他更以東線輕便窄軌762軌距為名,成立了一間書庫,把收藏多年的鐵道文物、地方文史書籍等,藉此分享給大家。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年農曆白露前後,是柚子採收的季節。而臺灣文旦柚產地多在臺南、花蓮、新北市等地,然而要跟你說,位於臺三線上的新竹峨眉,好山好山好氣候,也是孕育文旦柚的其一產地,一起來看林秋伶、江長銘的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嘉義市建城歷史超過了三百年,談到嘉義,很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阿里山,但事實上這些年早已經發展出許多新的文化景點。最近就有一群返鄉青年,在嘉義中正路上、當地人稱呼的「二通圓環」一間老房子,將它重新翻修打造成一間文化實驗基地,透由空間活化、產業進駐、文化展演,將原本沒落的商圈帶來全新的契機。回「嘉」散步系列報導第一集,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深度報導。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