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劉銘傳擔任臺灣巡撫時期,建設的第一條鐵道,被視為當時臺灣進入現代化的象徵。可是由於年代久遠,構造跟紀錄留存不多。這兩年正在進行的桃園捷運綠線工程,卻在地底發掘出清代鐵路遺構、日治時期鐵道溝渠等等遺跡。現在當地文史工作者發起了連署,要求遺址能原地保存並公開展示,記者劉玟惠與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桃園捷運綠線G07桃園站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工程機具和人員,在原桃園火車站地基上忙著施工。臺鐵桃園站,每天運量平均5萬多人次,現在桃園捷工局也在原來前站的工地外牆掛上願景圖,宣傳未來蓋好後的交通運輸動線,但對關心當地文史的人看來卻憂心忡忡。

 

容易有一個憤怒啦,對 就是擺明的放水,但,我但我覺得他們就不會這樣子回,主要因為說就是我們做過了什麼決議這樣。

照片提供 藍博瀚

010049-010110

讓關心文史的人憂心,問題要追溯回2016年,多年研究清代與日式鐵路構造的藍博瀚,在因應捷運工程,暫時改道的臺鐵桃園臨時站月台上,看到了一旁有日治時期二爪磚所搭設的構造物。

桃園文史工作者 藍博瀚(右)

照片提供 藍博瀚

010208-010214

我就發現,在在原來第二月台的軌道上面,有一些日治時期的一些構造物,就是有二爪磚然後有黑瓦,所以我就懷疑說,其實在下面或許有不同時期的一些考古遺址,是在地下的。

 

桃園車站建站歷史,從1893年清朝政府在軌道願景館現址,設置桃仔園停車場,1905年後,臺北到桃園間路線調整,桃仔園停車場站體,移到現在的車站地點,改名桃園驛;1962年國民政府改建鋼筋混凝土站體直到2015年。

桃園文史工作者 藍博瀚(右)

照片提供 藍博瀚

010206-010214

所以等於說清代跟日治時代的鐵路的同一個共線的位置,只有在桃園這一段才有,其它地方其實都在日治時期經過了調整,那在這邊呢,也還有可能可以出土清代的車站的遺構,如果這個東西真的挖出來的話,也是全臺灣唯一的。

影片提供 桃園市捷運工程局

010214-010224

照片提供 藍博瀚

010241- 010247

 

2020年捷運工程局考古試掘,才發現捷運工程1千多平方公尺的範圍內==CG==有清代劉銘傳時期鐵道遺構、日治時期二爪磚砌便所遺構、鐵道旁磚砌溝渠、桃園驛牆基柱礎,甚至是新石器中期的訊塘埔文化陶器與石器,可以追溯到5千年前。不過最受矚目的是,清朝的鐵道基礎的出土。

臺大人類學系副教授 江芝華(左)

因為紀錄上清朝是單軌鐵道路,但是我們在那個地方看到雙軌鐵路,所以文獻跟實際上其實是不一樣,就是文獻紀錄上它有缺失,就是不知為什麼它沒有記錄到這部分,所以一定是有在桃園在地特殊的理由。

桃園文史工作者 藍博瀚(右)

你可以看到上面有枕木原來鋪放的位置,你就是光是看到那個遺構,你就可以想像,它軌道原來的形式,那這樣的東西,其實是臺灣第一次出土的。

照片提供 藍博瀚

010336-010343

2016年民眾提報文資,2019年文資委員決議試掘現場,2020年,清代、日治時期鐵路遺構以及訊塘埔文化遺址出土,2022年文資審議委員決議列冊追蹤,並通過捷工局提出的活化及再利用計畫,6月通過,8月恢復施工,未來這些翻模的不同時期結構層,將展示在軌道願景館。

桃園市捷工程局副總工程司

李日強(右)

影片提供 桃園市捷運工程局010357-010409

這些遺留物,我們都做了一些3D的攝影,那有一些必要的東西,我們做了一個翻模,那其實像我們陶質、石質的東西,還有我們的一些清代的遺構,我們都做了部分的提取,那我相信這些,其實這些都算是整個一個保留的過程,那都是要作為未來,整個活化的一個重要的一個,一個東西。

影片提供 桃園市捷運工程局010427-010439

雖然負責單位對遺址問題做了解釋,但是從獨立咖啡廳老闆、在地藝文工作者等幾個在地年輕人來看,文資審議結果僅列冊追蹤,不僅沒有文化遺址身分,文資委員要求的開放現地參觀,僅300人次,就以工地安全為由不開放。許多關心的人無法實地了解。他們以咖啡廳為據點,發起連署。

 

清代鐵路遺址群。

鐵路遺址搶救小組成員

蔡亦勳(左)

因為它的位子很重要,其實它,其實是很可以直接地跟市民做,近距離的教育的意義,所以我會覺得它是桃園算是好幾年來大家一直在喊,桃園要有文化文化,我覺得是一個很值得被關注的時刻。

桃托邦藝文聯盟理事長

林岳德(左)

我們都認定它有文資價值,卻不給它文資身分,就讓它可以動工,這是我覺得是整個過程中,我覺得非常非常,瑕疵非常嚴重的部分這樣,以及對於到底文資審議它的公信力,我會覺得會有滿大的問號。

 

對於文資審議結果,文化局表示,一切依法辦理。

桃園市文化局文化資科科長

董俊仁(右)

目前文化局均按照文化資產保存法的相關規定及程序在辦理作業。

 

捷工局指出,日治時期的木造車站,做成模型呈現在現在的軌道願景館,而國民政府後來翻修,將日治時期廢棄鐵軌作為月台的支撐架,在2015年因應捷運工程設置臨時站,部分月台結構移到軌道願景館內展示

桃園市捷工程局副總工程司

李日強(右)

在整個其實文化資產的這些影像的部分,接下來就是後製的一個程序,那大概要,也要一年的一個時間,我想,會比較一個保守,因為畢竟這是要,要整個結合,我們軌道願景館那裡的一個周邊的動線,然後還有一些景觀。

 

鄉親在8月剛提出的”歷史建築”文資審議,被文化局以已經”列冊追蹤”駁回。關心的鄉親擔憂後續仍有臺鐵鐵路地下化,和清代鐵路基礎的範圍重疊,希望把議題要拉高到中央層級。交通工程跟文資保存的拔河始終沒停過,面對桃園鄉親大聲疾呼停工、更改路線保護遺址,兩方該怎麼找出最適合在地的發展,正考驗著各方的智慧。

 

採訪/撰述 劉玟惠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