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新竹木炭業青年團隊跟炭藝術家以及水泥藝品文創業者結合,一同在臺中綠光計畫一間老房子裡,打造出減碳小屋,在小小的空間裡從地板、榻榻米、牆壁塗料到炭盆栽等等藝術品。其中的炭原料,通通都是來自廢棄修枝下的樹料燒製而成,展現出循環再利用的重要意涵,一起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在臺中一座文創聚落中,這間老屋打造成實驗小屋,裡頭使用「炭」來打造布置,許多遊客慕名而來。

 

今天很高興大家來到這,這個地方是在綠光計畫裡面的一個40年的老屋子。

 

從原本外頭艷陽天,一進入五坪大的空間裡,瞬間就能感受到它的舒適度。

參觀民眾(右)

 

像我們剛剛一進來,我們進這個,一進來那個環境,那個感受,那個空氣,非常清新,然後就是感覺很舒適。

參觀民眾(左)

 

其實我一踏進來,沒有想到,但是他說了之後,是真的滿涼的,而且現在太陽,雖然這屋頂,看起來其實也是沒有到很通風的那種,所以他用炭的話是可以,我覺得有變涼這樣子。

照片提供 陳偉誠

01:03-01:14

打造這間小屋的主角,是來自新竹木炭產業青年團隊,他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打造一間綠建築小炭屋。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右)

 

所以我們就開始思考是不是有機會,打造一間負碳的一個小炭屋,裡面用非常多豐富的木炭,來控制住這個環境裡面的溼度,達到一個很好的隔熱阻隔的效果,讓室內的冷氣的耗能不要那麼多,也不需要常靠除溼機來維持,這個環境的溼度。

照片提供 陳偉誠

01:35-01:59

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炭,其實都是來自廢棄樹木及修枝下來的木料燒製的,因為有它們,才讓廢料有全新的生命,有這樣想法,是來自於16年前他們在日本看到的一座小炭屋。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右)

 

 

包括從地面的榻榻米,包括牆面的塗料,到屋頂立面的這種藝術品的裝置,再到我們這個平面的炭盆栽,都是非常多樣性且有趣的炭的創作,也實踐了我們在16年前,第一次看到日本的木炭小屋,而在臺灣現在也看得到。

STAND

記者 吳怡君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

來到這個減碳小屋裡,有很多很特別的設計,我們現在像是腳下踩的榻榻米裡面,也有很多大家想都想不到的設計,我們來請教一下偉誠,一般我們在家庭中會鋪設很多這樣的榻榻米,但是使用長時間之後 就會產生異味,或者是有白蟻甚至有蟑螂的產生,但是在這間房間裡面,我們在榻榻米底下放置了500公斤的備長炭,以及高溫木炭,這樣子的炭放置在這樣環境中,它可以讓環境中的溼度降低,而且可以達到吸附異味的效果,不但延長了榻榻米的使用年限,以及可以讓整個舒適度再次大大的提升,也讓整個炭綠建材的一個使用方式,透過炭來完整的展現出來。

 

除了地板下蘊藏木炭,連榻榻米夾層中也有炭元素。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右)

 

那這個稻稈它必須放置比較乾燥,但是它其實也會有一定風險,也就是當它受潮之後,有可能會有白蟻,這個炭粉在這夾層中,它帶給這個榻榻米的效果就是,可以延長它的壽命。

照片提供 陳偉誠

03:20-03:28

另外牆壁上的塗料,也是利用生物炭環保建材製成,能達到防水的效果。在這當中可以看到屋子裡,放了不少溫溼度計,計算小炭屋帶來的功效。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右)

 

事實上我們在空間中,我們可以很快的感受到605公斤在一個空間裡面的效益,它的溫度大概會調整到大概28度到26度之間,它非常平衡的讓你在這個空間裡面有一個舒適感,在整個環境中我們不管外面下雨的部分,會到達可能在95%以上的溼度,在室內,依舊是只有50至60之間的一個溼度表現。

照片提供 陳偉誠

04:01-04:06

在施作過程中,他們花了半年時間從設計規畫到布置,其中用了超過12種的炭種,都是經由廢棄物循環再利用取得的。

小炭屋發起人 陳偉誠(右)

 

在現場我們所用的炭,超過了12種的炭種,包括從農廢棄物出來的 包括像檳榔,包括像竹子,像是這個橄欖核,這一些炭過去都是農業廢棄物,直接就焚化爐燒製,我們這次就透過高溫,把它同樣重新再利用在這個場域裡面。

參觀民眾(左)

 

其實,它的樹種也沒有很特別,但是他把它有做一個回收再利用的價值,而且我覺得他做的方向,是平常一般人不會想到說想做成盆栽,然後把它做成一個類似塗料,然後可以用在建材上面,然後他就很充分利用炭的這個特點,吸適性,然後我覺得,他就有想到這點就是讓我滿驚訝的。

 

團隊裡的炭藝師也在現場製作炭盆栽,將炭化身為療育小物。

 小炭屋炭藝師 謝惠婷(右)

 

 

我們測試很多種不一樣的植物,因為有一些植物喜歡水,有些喜歡炭,對,所以我們試了很多,可能是上百種的植物,對,然後每個炭,它可能還要先測它的排水性,然後它的會不會容易碎裂,對然後我們最後還會看說它的型是夠特殊,對,然後所以我們就是去不同型狀去搭配很多不一樣的植物。

 

炭藝師謝惠婷將炭與各種植物做搭配,成為獨一無二的送禮產品。

小炭屋炭藝師 謝惠婷(右)

 

 

然後這個是發財樹,對那炭河洛語的就是賺,賺錢的意思,炭,然後又跟發財樹結合,所以就是有一種吉祥的寓意,那所以我們就是想說把這個吉祥的寓意跟炭結合在一起,它不是就是傳統一個炭而已,而且是很有一個不管是送人也好,然後也是獨一無二的禮物。

 

符合環境永續利用的炭盆栽設計,也讓他們獲得今年金點設計獎標章的殊榮。

小炭屋炭藝師 謝惠婷(右)

 

 

因為它其實來自各國2700多個作品,對,然後最後才入選600多個,那個金點設計獎,然後炭盆栽是其中一個,那我們也是唯一一個是,不是設計公司的參賽公司,對,然後我們就覺得很殊榮,那我們就是希望就是把

森林循環這個概念,讓更多不管是臺灣或是更多世界的人,來看到這一塊。

照片提供 陳偉誠

06:51-06:57)

在小炭屋中除了結合炭盆栽,這次也特地尋求藝術家跟水泥藝品文創業者結合。

 

炭藝術家黃敬中,對竹炭與木炭,透過循環經濟的概念產出而與偉誠結緣,而他也透過藝術的呈現賦予炭新的價值。會想用竹炭木炭創作,是希望可以和家人有更深刻的連結。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其實也是我刻意想要連結跟家裡的關係,就是爸爸是南投的竹山人,然後阿公以前做過竹子的工廠,用竹造紙的工廠,然後後來就是在阿公那一輩在他們的那個工業化,工業的機器出現之後,這種手工的造紙就沒落了,就是很自然而然地,就會想要使用竹來做一點創作發想。

照片提供 黃敬中

08:01:-08:08)

將炭原料剪成一塊塊,將自己的想像透過馬賽克拼貼方式表現出來,從小對藝術就有興趣的他,在一次旅遊過程中點燃了他想學習馬賽克拼貼的想法。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照片提供 黃敬中

08:21-08:49

在義大利Ravenna這個地方,它也是一個馬賽克鑲嵌的古城,就是它以前是拜占庭時代的一個首都,所以它那時候遺留下來很多的修道院教堂,裡面也是很多的馬賽克鑲嵌的作品,然後延伸出來它這個小鎮,它變成是一個有工作坊,有學校,然後有觀光景點的一個,像是文創的城市,拿觀光簽過去,然後去那邊就是把這個技術把它學下來。

 

回到臺灣之後,他開始從大型公共藝術馬賽克拼貼做起,後來他以家鄉與家庭做連結,開始用竹炭木炭創作,也發現炭的特性。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因為竹炭它的一個特性就是,剛好很適合拿來做,用馬賽克鑲嵌的技術來做,為什麼,因為竹它的肌理直線的,它的紋理是直的,所以當我去裁切它的時候,它就會很直很整齊的一整塊被我切下來,然後我再去橫切,橫切它就變成一個剛好就是一個很方正的一個嵌塊,那這樣的特性很好被我的馬賽克的技術所使用。

 

不同炭的種類,他也發現適合不同的表現手法。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的意義和生命力。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我想要利用炭它的一個形成的一個過程,就是它是經歷火燒,經歷困難的,經歷過歷練的,最後會變成一個有點是休止或是衰竭的一種意象,然後透過我的藝術的創作的手法,然後展現一種就是生命流動,或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一種循環的一個意象。

照片提供 黃敬中

(10:04-10:10

而他的作品名稱更結合詩意,展現炭的無限可能。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照片提供 黃敬中

10:21-10:30

那止於無窮這個概念,其實是來自於印度詩人泰戈爾他的,在漂鳥的一首詩集的一個內容段落,那我念一下這首詩,它的內容是讓生命麗如夏花,讓死亡豔如秋葉,終止於衰竭的是死亡,但終止於圓滿的是無窮。

 

透過觀眾不同的視角來看作品,也有不同詮釋。

炭藝術家  黃敬中(左)

這件作品其實我一開始設想的概念是我想要做一個河流,其實因為作品它是圓的,所以當它的方向改變時候,它的觀看方式就改變,所以有時候,我反而覺得說這件作品,好像是一個樹根,就是它是向下延伸,一個根往下面爬的一個感受這樣子。

照片提供 佟維妮

11:15-11:19

可愛的招財貓和Q版的媽祖造型公仔,很難想像這些是透過水泥和炭元素結合而成的,而業者家中過去是做水泥和兼做農業。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因為陳志偉的太太喜歡多肉植物請先生幫忙做盆器,成為他們創業的轉機。

水泥藝品文創業者 陳志偉(右)

然後他就說,你要不要試試看,你最熟悉的水泥來做一下小盆栽,就是來幫我襯托多肉小植物的美,然後就說 好,可以試看看。

水泥藝品文創業者 佟維妮(左)

照片提供 佟維妮

11:52-12:05

我們是因為苗栗縣政府,它有開市集,我說 那你做多一點,我們去賣賣看,就真的是熱銷,然後就從那時候,剛好又多肉又盛行,我們就剛好爬這一波,剛好就是創業就這樣做起來,2018年的時候。

 

從參與市集開始打開商機,他們從小盆器開始,並開發各式療育公仔,並結合炭元素,發展出特色文創商品。

水泥藝品文創業者 陳志偉(右)

 

在製作過程當中,它有產生一些比較紋路跟氣泡等等,就是已經被我已經,已經淘汰的一個產品,那我在結合,他的產品就是幫我這個產品都外層,再塗上他們的塗料,就是一個嶄新的一個新的作品出來。

 

攪拌水泥,再加入炭粉倒入模具中,製作過程其實需要一定技巧。

 

像我們在倒的時候,就是要邊倒邊攪拌,這樣才不會失去水泥的流動性,然後當你倒完時候,就是要敲一下,讓它的氣泡往上面跑。

 

而各種特色公仔除了可以拿來當作擴香石,也能做庭園等造景。

水泥藝品文創業者 佟維妮(左)

 

用途可以用在,像我們說擴香石、魚缸,然後盆器類,然後還有有的是像外面的有一些,像我們也有做皂盤,很多生活化的用品,都可以做,只要你想要把它做成水泥,我們都做得出來。

照片提供 陳偉誠

13:26-13:31

他們這次也與小炭屋結合,除了協助牆壁的炭塗料粉刷,也教遊客炭磚DIY,讓更多人了解這項工藝之美。

水泥藝品文創業者 陳志偉(右)

那我們把小磁磚把它縮小化,讓小朋友一個工匠的,工匠的那個趣味,就是讓,可能讓他知道現在就是貼磁磚大概是用什麼方式,去做黏貼這樣子。

照片提供 陳偉誠

14:07-14:10

很難想像各式各樣的炭文創商品與藝術品,都是從修剪下來的廢棄樹料搖身一變而成的,透由減碳小屋的巧思打造,將藝術、文創設計等結合在一起,把廢棄樹料功能發揮到最極致,讓原本平凡炭有了更多美麗和價值。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