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幫助身心障礙者,在義務教育畢業後能學習一技之長,位於高雄美濃的一間社福機構,他們利用陶藝藝術治療課程來培訓學員們做陶藝、手拉坏,不僅能讓他們獨立完成作品,而且還能穩定他們的情緒,機構也結合當地社區發展協會,不定時教社區長輩做陶藝。最近他們還帶學員們到獨居長輩家中,協助清潔打掃,從中獲得鼓勵與成就感,也透過與人群互動踏出不一樣的人生。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採訪報導。


 

 

 

微涼的午後,龍山社區活動中心特別熱鬧,這天有社福團體正為隔天的活動做準備。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我們龍山社區差不多合作有兩年了,所以我們今天才會先來做前製作業,你的轆轤或是有什麼用具,就先搬過來布置這樣。

 

將明天活動主要的手拉坯機器就定位,工具和圍裙襬放整齊,來自美濃憨兒窯的學員們也認真與老師們一起協助準備。

憨兒窯學員 蘇董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我們明天要來做什麼,是不是要教老人家,教老人家,教老人家,我們來過很多次,對不對,會不會很困難,不會,好不好玩,好玩,好玩喔。

憨兒窯學員 大炳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你現在知道他們要怎麼運作嗎,老人家要在哪裡排隊呀,後面嗎,後面,做好了放在後面,放在後面去,他們可以畫圖這樣。  

 

準備工作完成後,理事長及社工帶著學員回到機構,孩子們正準備下課回家,有學員是家長接送,也有學員搭公車及客運回家,服務的駕駛更稱讚他們平時的坐車表現。

幸福巴士駕駛(右)

很可愛,也算是聰明的,因為我們在社區就是載老人家,現在又來載學生,感覺有這樣的服務機會,是我的光榮。

 

上車,大哥好,好大哥好,好。

 

有禮貌的互動與問好,除了巴士接送,還有一群學員是需要自行搭客運回家,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後,上下課搭乘都不成問題。

 

上車,叔叔好,謝謝,上車。

 

學員們一上車就坐在位子上,看著沿路窗外風景也仔細注意著是否快到站,其中學員小筑的媽媽,早已在路口等她回家。

 

(媽媽你也是每一次都會來接女兒嗎),下雨才會,(下雨就會來接他 路口嗎),對,(女兒會這樣子自己搭車大概多久時間學會),大概一年就可以自己搭就自己,對就放手讓他自己搭,(一開始會擔心吧),對 有點害怕,怕坐過頭。

相片提供 楊桂鳳

0245-0259

小筑也是憨兒窯的學員,由於他是腦性麻痺的患者,剛開始到機構,其實他得拿著輔助器具才能行動,起初到機構也是適應了一段時間。

小筑母親 楊桂鳳(右)

 

剛開始去的時候是因為他很害羞,他不願跟人家一起活動,後來是,就是慢慢地要去引導他,帶著他一起做,或是給他一起增強物的話,他就會去,他就會去跟人家一起活動。

教保員 洪美娟(右)

相片提供 楊桂鳳

0318-0330

因為他的這個早期是腦性麻痺,然後再加上他的髖關節這個部分,是比較行動協調不好,那我記得我看到他之前的影片,他是拿著四腳拐杖是很辛苦的,然後媽媽是揹著他上課來小作所,那媽媽就是一路走來到現在,他剛剛有提到,他是沒有間斷的復健。

 

小筑是溫暖貼心的孩子,只要看見父母親有身體不舒服,就時常問候與關心。

小筑母親 楊桂鳳(右)

 

他只要我一咳嗽或是說我頭痛,或是不舒服,他就會媽媽你怎麼了,不要,他很擔心,沒有,他會很擔心你到底好了沒,你稍微跟他提一下,隔天他還會再問你,媽媽你的頭痛好了沒,他很貼心。

 

你的愛像月光,給我溫暖和希望,有你的地方是天堂。

 

愛唱歌的小筑,難得與母親一同高歌,過程中更不時露出靦腆的笑容,願意大方和人分享,媽媽和教保老師都發現到她的進步與改變。

聲音來源

小筑母親 楊桂鳳

憨兒窯對我們的幫助就是,讓我們小孩子有個地方可以去,然後不至於說跟這個社會脫節。

教保員 洪美娟(右)

 

韻筑的話,我覺得他媽媽,他家庭的支持家庭功能是很好,那這個孩子他就是很快樂,你看他無憂無慮的,他的笑容就是很燦爛,然後你看到他,就是很忘憂,對,我覺得他就是在小作所(有)很大的進步,就是他願意就是慢慢地敞開那心胸融入團體。

 

隔天一早龍山社區的長輩們,帶著歡喜的心情,迎接憨兒窯的孩子們到來,這天活動很特別,要教大家做手拉坏。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其實這些長輩很疼愛這些當成是孫子一樣,因為這些學員很單純又很活潑,又很喜歡動,所以你老人家的氣氛,就可以帶起來就很熱鬧。

美濃區公所社會課長 洪靖惠(右)

美濃地區它是比較封閉的一個,就是比較傳統一個社區,其實對一些身障者的了解度其實不高,那我們是希望藉由社區一些共融的方式, 把他們帶動進來,然後跟老人一些做一些互動,那一方面,(也)增加他們對他們的了解,那二方面,可以讓他們一些憨兒窯的小朋友有一些貢獻社會的,服務社會的機會。

 

這天由憨兒窯手拉坏技術最專業的學員大炳與理事長擔任導師,社區長輩圍成一圈先聽製作過程的注意事項與步驟,再來大家要來親自動手做。

龍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朱金文(右)

就是要給大家有一個心情上的陶冶,再來跟我們一起在這邊,我帶這些老人家來,就這樣來,看到他們的成果,他們就會很高興,非常高興,我要寫名子,要留給我兒子看。

龍山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黃曜宏(右)

他們也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孫子,也是感到很感到很那個,就是知道他們說這些喜憨兒,能夠有今天成長到今天這種地步,他們也很高興。

 

活動現場除了手拉坏DIY,台上還有一群可愛學員們帶動唱,台下長輩也跟著一起同樂。

社區長輩(右)

 

其實真的很困難耶,手要用力,然後手指要摸著泥土,然後要順著機器的方向去轉,然後真的體驗很多,都感覺很興奮,然後有這個機會,真的很謝謝我們龍山社區,還有我們憨兒窯師傅啦,那些朋友們一起過來。

社區長輩(右)

每天都會來這裡,(怎麼說),這樣身心好呀,身體都很好。

憨兒窯學員 大炳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

這些長輩有很有趣嗎,有跟你聊天嗎,跟你講話嗎,有,有喔,很有趣嗎,有喔,很開心。

 

社區長輩都是第一次接觸手拉坏,大家做出一個個成品之後好有成就感,而這天學員其實也還有另一個特別的任務。

 

我們先把那個圍裙先穿起來喔。

 

這天他們要到社區獨居長輩家中清潔打掃,學員各個都表現相當認真,從掃地拖地,擦桌子,再到洗碗盤及洗廁所等,每個工作環節都相當仔細。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左)

 

我們做的主要就是說,去獨居老人的地方看一下,我們可以做什麼事情,一開始,我們可能就是送物資,掃掃地,結果我後來覺得說 可以按摩,可以推輪椅出去,又可以唱歌給他們聽,這樣他們老人家就會很開心。

高雄市政府身心障礙福利科科長 陳惠芬(左)

 

剛剛提到說,他基本的生活訓練的培養,然後更進化他的能力,那這個部分,從這邊發展過來,他可以對於他有關清潔家事服務的部分,做很多比較專業的精進,那或許這樣的循環一陣子,他可以用系統化的訓練,那以這樣子的服務來做他的工作經驗,然後到時候在支持性的就業平台,如果有機會,他就可以到家戶做一些相關清潔相關的家事工作,這個是,也是一個契機。

 

路邊一棵榕樹下,是我懷念的地方。

 

 

除了為獨居長輩打掃,還有按摩及唱歌等多元的節目安排,讓長輩感受到溫暖。

吉和里里長 黃文梅(左)

培育這些喜憨兒,憨兒窯的小朋友這樣子,不錯,來幫我們老人家擦地板,掃地很好。

慈海慈善會理事長 楊新章(左)

那這時候就是需要有這些人,要有時間來這邊陪他們聊天,他們需要,(物質上)沒有需要什麼,就是要有伴可以聊天。

 

今年84歲的獨居奶奶這天好歡喜,家中許久沒有這麼熱鬧,學員也在這當中學習幫助人。

獨居長輩(右)

 

(像是今天有這麼多的小孩來你家裡幫忙打掃按摩,你覺得如何),很好,(怎麼說),就很好,(心情有比較快樂嗎),有,有一些快樂,(你就是平常都是自己一個人住嗎),對,我兒子去上班就剩下我一個人自己煮來吃。

憨兒窯學員 小穎(右)

 

掃地,擦桌子,拖地,(那會覺得這些工作會困難呢,還是說已經很上手了很簡單了),可以,我們常常出來,我們常常出來,幫阿嬤打掃環境,幫阿嬤打掃環境,所以,慢慢的,就會了,就會了。

 

掰掰,我們要回去了,再見,再見,阿嬤掰掰。

 

學員們有這麼穩定的表現,都要歸功於機構的創辦人和教保員及社工的帶領之下,學員在小作所裡成長茁壯。

記者吳怡君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

 

一般來說大家想到的小作所,都是教他們做一些烘焙以及餅乾這些,不過來到美濃的憨兒窯,是非常特別,他們教他們做的是陶藝,像是在我背後有看到這些是杯子,還有做一些盤子,插花的器具,為什麼會想說要教他們陶藝呢,我們來請教一下理事長,大家好,我本身是學藝術的,那時候,我畢業之後,就是教他們陶藝,我感覺做陶藝呢,對他們的情緒會比較穩定,那做的能力也可以跟一般人可以一樣,所以我們後來就發展小作所的時候,我們就決定用陶藝做他們主要的工作。

憨兒窯學員 小文(右)

一開始是有想要放棄,可是,我還是沒有堅持放棄,我還是堅持要學著做這個雙捲的蝸牛,把它做成那個雙捲的蝸牛,越做自己越有信心,越做越有信心,那雙捲的就做著做著就很有成就感了。

憨兒窯學員 小瑋(左)

會簡單嗎,會不會,很簡單,很簡單,會練習很久嗎,練多久了練習多久,這麼多年喔20幾年,(喜歡做這個嗎),喜不喜歡,喜歡,(那為什麼呢,為什麼喜歡),為什麼,好玩啊,好玩。

 

 

其實協會是由一群旗山國中的特教老師在民國86年所創立,起初就是從陶藝開始教起。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因為以前沒有什麼經驗,所以我一邊教就一邊修改,所以我們有分做泥條的部分,有做陶板的部分,有手拉坏的部分,他們全部都可以做。

 

除了陶藝課還有手工皂製作及音樂課程,藉此豐富他們心靈。

 

細妹仔按靚,細妹仔按靚,就像一枝花。

音樂律動老師 陳雪梅(右)

那我之前都是教一些長輩據點,後來是說有需要來帶動他們,我就試看看,後來也覺得他們滿可愛的,真的是不錯 我一直滿喜歡的。

 

在20多年的教學過程中他們更發現這些學員們的無限潛力,甚至有些學員都能夠獨立作業。

 憨兒窯創辦人 曾炎輝(右)

其實他的部分是,他能力不會差,不過你教的時候一定要,步驟要慢慢地去教,慢慢的一個一個教,一個一個進步,我這樣教差不多手拉坏差不多三個月就學得會。

 

其實只要願意給他們機會,多接觸社區人群,家長願意帶孩子向前跨出第一步,這群可愛的天使們透由一次次的課程培訓與經驗累積,也讓他們看見世界上更多美麗的風景。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