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返鄉務農,經常被包裝成美麗的故事,其實若對產業了解不深,也沒有足夠的支援,故事的結局不一定是美麗的,不過也不少年輕人願意回鄉,下足決心,有了好回報!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巫建旺,念農學院的大兒子,帶著本職學能回家接班,沒想到愛好自由的老二,在外闖蕩一番後,也帶著心中藍圖,一心回鄉推動「食農教育」,這下子有兩位年輕人接手,有機農業這條路,就可以走得更長更遠!
農場裡總有做不完的活,弟弟巫居訓忙著把蔬菜的種子種進穴盤育苗,哥哥巫居垣則是一件件分類好,再搬進溫室靜置,等它發芽。

自從兩兄弟接下農場,爸爸巫建旺就轉身去推廣有機農業了,偶爾見兩兄弟忙不過來才會暫時來接手!巫家的有機農場,原本在爺爺那一代是種柑橘的,巫建旺就是不想噴農藥,民國八十二年,就把整山柑橘樹都砍了,改種四季蔬菜。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巫建旺]
可能很多人會問我說,你為什麼可以堅持這麼久?其實這個也很簡單,這個是我本身想要的生活方式,那是你本身想要的生活方式,過程中你有遇到什麼困難,有遇到什麼問題,你總會想辦法去把它克服,時間也很快,這樣就二十年的時間。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訓]
我爸爸那一代他就,已經對農藥的,怎麼去噴灑,他其實他已經根本就是不在乎了,沒有,沒有去想我要噴,我要去噴藥了,所以其實這樣子自然而然,到我們這一代的話,我們其實連農藥要怎麼噴,我們都不是很清楚。

巫家的農場占地一甲多,得天獨厚的是,剛好在一個小山谷中,鄰田的農藥飄不過來,74年次的居訓畢業於中正大學社福系,雖然從小就覺得爸爸的有機農場做得不錯,倒不想這麼早就回鄉,本來想等有一番成就,退休再回來。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訓]
畢業之後也有去旅行社工作過,因為我的專長,是日文,對,然後就是,也有去很多地方(國家)工作過。然後後來就是,決定,要回家做,做事的時候,我有跟我爸爸他們都說,我回來這裡,絕對不會造成家裡的負擔這樣子。

想回鄉,是下定決心的,不是嫌在外頭的工作不好,只是覺得生活太規律了,又擔心,大他兩歲的哥哥居垣一人做得辛苦。念嘉義大學農藝系的哥哥,則早早就規畫好農場生活!譬如說,農場中央有一棵350年老芒果樹,既然是有機環境,又得時常經過,總不能讓草長太高,哥哥就會把除草當做休閒娛樂。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垣]
在讀書的時候有一種想法覺得,欸,這種生活不錯,可能看爸爸、媽媽生活不錯,很像其實,就是日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讀書畢業之後找工作,可能又覺得,這種的工作其實比較沒有壓力,我認真做,我們就有收穫這樣子。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訓]
我小時候,幫忙啦,可以說是幫忙,幫忙啦,所以其實你不用去,思考說你要幹嘛,就爸爸說要幹嘛你就幹嘛就對了,可是現在不一樣,你現在的話也算是一個,說真的,小老闆,小老闆的話,你就是變就是說你要去處理很多事情,像出貨,然後客訴嘛。雖然是說在做規律的事情,可是每天發生的事情都不一樣。

爸爸讓兩兄弟去主導農場,哥哥又給弟弟去統籌規畫,但其實從計畫生產到接單、最後出貨、宅配,兩兄弟還是得一起忙。

[媽媽
詹彩如]
老大跟老二回來家裡幫忙,當然現在事情也很多,那回來,他們也找到自己的樂趣,所以說做得,什麼都要慢慢放給他們做,慢慢學習啊。

這個是橘子酒喔,這個也是十度,也是10%,對 十度,橘子酒,對 橘子酒,剛剛那是梨子,對,剛剛是梨子,現在是橘子!

除了有機農場,在921大地震過後,巫建旺也在台三線旁成立了酒莊,將東勢盛產的水梨、柑橘和梅子入酒,更特別的是,酒莊傳承了傳統古法,釀造客家米酒。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巫建旺]
因為我們客家的風俗、客家的生活,客家的養身,坐月子這些,絕對離不開這個米酒,但是我們所說的米酒,和一般說的米酒不一樣,我們是純米的米酒,不是說像,之前公賣局的,它是說用這個食用酒精來做米酒,不一樣,所以說客家人,尤其是我們東勢這邊,這方面,大埔客,對這個方面是非常堅持。

巫建旺從有機農場做起,再開酒莊,現在讓第二代逐步接班後,他就不再過問農場工作情況。

[台中市有機農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
巫建旺]
用我們的長處,把我們的角色扮好,那小孩子盡量放手下去做,所以我也看很多這個農民朋友,第二代來接手的時候,很像我們客語講的,握得太緊!不用握這麼緊,因為像現在的小孩子有小孩他們自己的方式,他們的方式不見得不會成功,所以說不要握太緊!

年輕人回來,有自己的想法,在這條台三線旁,他們認為,推廣做為食農教育的基地,是未來的出路,目前已和長期供應有機蔬菜的台中市五星級飯店合作,讓遊客做深度導覽體驗。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垣]
目前,目前就是侷限在這一塊我們生活的地方,勢必我們要做出一些改變,那「食農教育」我們是,目前考慮下來是覺得比較適合我們這邊的。就山谷的地形,有保留了自然環境,比較適合人家來參觀導覽這樣子。

[東勢有機青農
巫居訓]
我的想法就是說,浪漫山城區,就是我現在有認識的人,對不對,由我這一邊就是,自己就是年輕人開始做一個結合這樣子,因為你台三線的範圍真的太廣,但是這個是一個趨勢啦,我不得不這樣講,對不對,你一定要營造出一個在地的特色,唯有特色你才能突破僵局。

務農並不是浪漫的想像,年輕人要回鄉務農,更可能是一輩子的決定!俗話說,打虎還靠親兄弟,他們相信,只要審慎規畫,兩兄弟的有機農場,就能行穩、致遠!

採訪/撰稿 鍾雄秀
攝影/剪輯 戴志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