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生鮮超市買菜,你會注意看包裝上的標章嗎?看得懂嗎?台灣歷經幾波食安風暴後,民眾對吃下肚的東西安不安全,更加重視,農產品農藥殘留是食品安全把關的重要環節之一,但農藥殘留無法用肉眼辨別,因此農委會推出不少農產品認證標章,有了這樣的一張貼紙,如同有了身分證,銷路也就更好。不過大大小小的標章貼紙,繁雜眾多,一般民眾幾乎難以分辨其安全把關程度到哪?甚至連農民都搞不清楚。這些農產標章會不會行銷的作用大於把關的功能呢?
當季青菜擺滿架上,民眾提著籃子仔細挑選,這裡是新竹北埔農民直銷站,由農會管理營運、農民自行生產及訂價,是近年來新興的農產交易型態。
[新竹縣北埔鄉農會推廣部 部長
彭秀珍]
我們的菜一禮拜一定會抽,抽五個,五個農民的來檢驗,這樣檢驗的時候最起碼,消費者看到(會覺得),欸,這個菜,全都有檢驗過,他們就很放心購買,所以我們這些菜,這一般來說,不是說只有北埔人買而已,台北人、中壢那邊(的人)全都會來,他們是一禮拜會來買一次這樣。
農民直銷站,是小農的銷售平台,因為小農無力負擔額外的檢驗與標章費用,所以農會輔導他們,採用「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Code」的農產標章,掃描一下,就能知道手上這項農產品的生產者與生產地。
[新竹縣北埔鄉農會推廣部 部長
彭秀珍]
一直鼓勵這個農民,讓他,大家使用QR-Code這樣,主要是消費者買到你的菜的時候,他透過QR-Code,他就知道,這個人種多少菜,在哪邊種的,他們比較了解就會比較放心這樣。因為我們的農民全部是小農,不是像一般的,規模都很大,所以主要是這樣的原因,我們就,他也沒有說,我要特別弄那個,做你說的其他的標章。
[新竹北埔鄉農民
莊南振]
QR-Code我也有,那標籤,標籤就有打你的(電話)號碼,你的名字,姓名,如果有農藥(殘留),被它查到、抽驗到,會抽查,每天都有抽查就對了,抽到,如果有農藥殘留,就被停權,不可以賣,之後你要是再嚴重的時候,要罰金三千元,要是上頭抽查,抽到(不合格),要罰六千元,那就不能再賣,不能去(農民直銷站)了,很嚴格。
琳瑯滿目的蔬菜、水果映入眼簾,這是新北市的連鎖大賣場,台灣人正處於食安恐慌的時代,大賣場不得不嚴格控管蔬果安全。
[大賣場 公關副理
王佳慧]
我們除了引進有,引進有相關標章的一些蔬果商品之外呢,第一個我們也會在賣場裡面做一個自主實驗室的檢驗,那第二個呢,我們會每到兩到三個月呢,就會把我們商品自動送SGS來做送檢。
另一家連鎖大賣場,更是希望契作農民,都能取得經過第三方驗證的「TAP產銷履歷」標章,一方面節省賣場抽驗成本,一方面也能取信於消費者。
[大賣場 全國公關經理
何默真]
目前我們在蔬菜水果這邊,大概有將近七成的蔬菜,在台灣,我們是有(TAP)產銷履歷的,那透過農委會產銷履歷的認證,它透過第三方的認證,然後呢,它在每一個重要的環節它是有把關的,所以我們可以確定產銷履歷的農產品,它不會被,有農藥殘留的問題。
消費者購買蔬果時,又是如何挑選呢?
[顧客
桑先生]
像我剛剛這樣選,這香蕉都不怎樣對不對,那我只有看這個有標章的,比較放心啊。
[大賣場 全國公關經理
何默真]
發現說,民眾他對於這個(友善土地)共識越來越有,儘管我在,像產銷履歷,或是,這個我們做嚴選,嚴選生鮮的這個價格稍微比一般的商品可能會貴一點點,但是這樣的貴是有價值的,因為它在,它在你在管控的這個流程裡面,你可以給農民更好的獲利,我們反而可以用,我品質很好的這個部分來吸引客人來購買。
[大賣場 公關副理
王佳慧]
有這些相關食安認證標章的商品呢,其實每年在銷量的部分,都很穩定的都有成長兩到三成左右,那它在我們整個生鮮的占比呢,銷售占比呢,也通常都會高達到五到六成左右的一個占比。
看到包裝上有標章,感覺比較安心,從穩定成長的銷售數字可見一斑,然而這些標章五花八門,從耳熟能詳的吉園圃、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到TAP產銷履歷、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它們分別代表什麼意思,消費者根本一頭霧水。
[顧客
桑先生]
會搞不清楚,對啊,這有的比較熟悉的標章會知道,不熟悉的,你看,你說農委會有些那個(標章),可能推廣得還不夠啦,我們大概都不知道。
[消基會 代理祕書長
張宏如]
畢竟這些標章的一個設計,是要方便消費者,來做一個選購的,我希望,這個農委會的,在設計這樣一個標章的時候呢,應該為消費者的角度,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設想,消費者怎麼從你的標章裡面,去認知,你到底這個是在安全程度上,你為消費者把關的這個分級是到哪一個地方。
目前農委會推行的五種農產品溯源制度,CAS優良農產品、CAS有機農產品、TAP產銷履歷、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條碼QR-Code,簡稱「四章一Q」,其中CAS優良農產品標章是針對農產加工品,另外四種依高中低等級分別是,台灣有機農產品、產銷履歷、吉園圃、生產追溯QR-Code。規格不同,揭露的訊息也不一,有機最嚴格,生產使用的水、土須經檢驗,生產過程不得使用化肥、農藥,須經第三方驗證,不得檢出農藥;而產銷履歷要記錄生產過程用藥、施肥等,由第三方驗證農藥殘留值在許可範圍內,農民需要繳交驗證費用;推行最久的吉園圃以產銷班為單位,需要符合安全用藥規範;生產追溯QR-Code最易取得,只標明生產者、地點,不需任何檢驗。
[農委會農糧署 主秘
翁震炘]
四個標章加上這個QR-Code,都很清楚的可以知道,哪個農民,這個農產品是誰(生產),或是說這個產品、加工品是誰的,都很清楚,那這一塊就是我們所謂的「四章一Q」的概念,具有可追溯性。標章,按照它的屬性,它的多數性,我覺得很簡單的追溯就好,我就用不同的這個(規範),使用這個的標章。
[台北糧食協進會 執行長
劉志偉]
今天有些人會希望說,透過消費者教育去多認識這些標章的意義,但是他們忘記思考一件事,其實大部分消費者都很懶惰,最重要的是,農產消費金額並不大,它跟買一千萬的房子或一百萬的車不太一樣,所以其實大部分消費者反而會希望,他在買農產品的時候,標章是越簡單越好,而不是越複雜越好。
認證標章資訊紛雜,就容易魚目混珠。消基會日前公布盒裝蛋抽查結果,在北部連鎖大賣場抽查19件樣品,上頭都有QR-Code,9件有TAP產銷履歷QR-Code,10件是業者自製的,但業者自製QR-Code不是連結到業者官網,就是查不到食安相關資訊。
[消基會 代理祕書長
張宏如]
在市面上這些蛋品的這個標示,還有QR-Code的這個內容的部分,的確造成消費者很大的一個困惑,因為這個標章呢,是到處林立,上面五、六個標章,然後甚至QR-Code的部分我們Code進去以後呢,竟然裡面是標示不符,甚至還有就是說,直接接到業者的官網。
[大賣場 全國公關經理
何默真]
農委會的產銷履歷推得非常成功,那就,我們就發現有很多的農民他以為,只要有一個QR-Code,就叫做產銷履歷,但是這個部分是混淆視聽的啦,事實上不只是雞蛋,有很多的這個商品,它只要能夠申請一個QR-Code,它就,就讓民眾以為它有農委會的產銷履歷。
消基會調查還發現,市面上的盒裝蛋標章越多、價格越高,儼然就是貼標行銷。
[消基會 代理祕書長
張宏如]
一個蛋盒上,標章一大堆,那消費者怎麼選呢,那甚至在這個價格上,我們也發現說,標章越多的,價格標得越高,那這個,是不是對消費者已經造成一個,不只造成混淆,而且可以讓業者產生一個價格哄抬的一個理由呢,所以我們在這裡也,忍不住要替消費者來跟農委會提出一些抗議,就希望農委會在這方面能夠改進。
繁雜的農產標章,不只消費者搞得頭好暈,其實就連農民也分不清楚。
[新竹北埔農民
彭鵬燕]
政府推動食的安全問題,我們就跟著政府(政策)這樣來做,先到農會拜託推廣(部),推廣(部)它會教我們怎樣申請(農產品生產追溯)QR-Code。像有機的、吉園圃的,還有像這個一般的是用QR-Code這樣,這樣很多(標章規定),因為這些農民全都老了,比較分不清楚這樣的(東西)。
[大賣場 全國公關經理
何默真]
農委會因為後續又推了一些認證標章,那這個標章,其實就我們來說,包含有一些像吉園圃啦、或者是像,後續有一些像產地的標示這些標章對我們來講,它反而是低於產銷履歷標準的,那我們就不會去跟隨它,我們就會以我們當初的高標準為主。
[立委
吳焜裕]
標章裡面最重要還是生產履歷的資訊透明化,經由店(家)那個掃描以後,那我們整個生產的履歷就能夠呈現,那這個目的是取得消費者的信任,那是不是一定要有檢驗,我想,這個會是一個困難,因為,如果台灣很多小農,那小農,可能負擔不起這樣的成本,未來需要政府或是經由農會怎麼來輔導,這會花比較長的時間才可以達到。
農民大多跟著政府政策走,然而農產標章體系到底有多混亂,恐怕連主責的農政單位都有些錯亂,目前較受各界推崇的「TAP產銷履歷」推出九年,卻因主事者更替,政策搖擺、推行反覆,至今才2%左右的農民響應;而原本因為偽造風波準備退場的吉園圃,在市場上早就欲振乏力,農委會卻要升級為「吉園圃2.0」。
[農委會農糧署 主秘
翁震炘]
很關鍵的是,它(吉園圃)很簡便,那過去我們是,的概念是這樣,是這一個產銷班的用藥,那我們希望大家互相監督、那共同用藥,那問題來了,那這一塊大家覺得還是不夠嚴謹,那希望說,看看能不能再往上,更上一級,升級到所謂的產銷履歷,那由第三方檢驗機構去把關,把整個生產的過程都很透明化、公開化,那另外一塊就是,我這小農民,我種就沒幾分地,你還叫我去花,每年花,去花驗證費用七、八萬,我的菜全部賣完也沒(那麼多錢),好,那很簡單的,還是希望(找得到)他,這個農產品到底是誰的,那OK,那你就用很簡單的QR-Code讓我知道是誰,萬一有農藥殘留的時候,我馬上就可以攔下來,不要讓它繼續再上市,或是它延後再採收。
[台北糧食協進會 執行長
劉志偉]
吉園圃,它是一個二、三十年前的農產規格標章,在當時有它的意義,但是放在今天的脈絡,它可能,已經不具任何國際競爭力,或者提一個,它也不具備提高台灣農產規格的效果了,推任何一個標章,都一定有它的成本,現階段,吉園圃標章對農民而言,當然是最簡單,然後它成本也比較低,那是因為,農糧署把資源都放在吉園圃那一邊啦,假設今天我們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在產銷履歷這邊,對農民而言,生產產銷履歷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了,所以其實該追問的是,政府為什麼不把資源往那裡移過去,而不是直接去直指這樣的標章它的申請的成本太高。
諷刺的是,即便把過時的安全蔬果標章吉園圃一併納入計算,「四章一Q」的農產品市占率也不過僅僅10%,也就是說,消費者購買的農產品有90%尚未納入標章體系,但光是細究這10%拿到政府核發各類標章的農產品,標章本身的規範是否恰當清楚,就很有討論空間,遑論農產品貼上標籤前,是否真的貫徹認證把關,對消費者而言,「認證」真能保心安嗎?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 Oct 13 Thu 2016 14:01
510集-農產標章保心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