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是高雄市區眷村最多的一區,形成獨特的生活、飲食方式,這裡昔日有個供海軍宴客的海光俱樂部,曾是左營最熱鬧的一角,隨著時空改變,俱樂部慢慢沒落,直到年初有業者將這打造成左創園區,設立以飲食為主題的書店,同時設計「書桌到餐桌」的味道講堂,找來作者演講,並邀請料理人將書中的滋味轉化為餐桌上的料理,讓飲食與文化的體驗更加立體鮮明。
海光俱樂部曾是美軍玩樂喝酒的聚會所,也是海軍袍澤把酒宴客的地方,隨著時空背景流轉,俱樂部少有人煙,今年有業者將舊址改造成左創園區,融合人文、藝術、休閒空間,呈現高雄左營特有的文化意象。

[書坊店長
劉書甫]
那目前這個書店的空間呢,當時是美軍的酒吧,交誼的這個,這空間,那後面由國軍接手之後,變成是這個軍官的電影院,叫做實踐堂,那我們現在站的這個位置,其實就是電影院的入口,所以,可以看到這個樓梯的兩邊有這個單號跟雙號的入口,還包含這個陶版畫,其實都是當時電影院所留下來的一些設施跟空間。

活化老舊空間外,這間書店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所有的書籍都圍繞著飲食,每個月書店還舉辦「味道講堂」,以「書桌到餐桌」為概念,找來作者或文化工作者演講,也邀請料理人將書中的滋味轉化成餐桌上的料理。

[書坊店長
劉書甫]
那食物,它同時代表了產業,也代表了我們生活的文化。所以我們透過書這樣子的媒介,希望能夠將食物跟環境的議題跟文化的議題,能夠以這個書的媒介來展開,甚至走出書店,走出書桌,去到餐桌上,實際的,把這個飲食文化的體驗讓它豐富、讓它立體。

這天「味道講堂」找來苗栗南庄返鄉青年邱星崴,從吳濁流《台灣連翹》中所談及的地景與食物,總覽台三線一帶族群與產業的歷史縱深,

日本人來了以後,才把它(柑橘)改造成經濟作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日本人他要發動戰爭,他需要維他命C,整個滿洲國,從最東,從下雪的滿洲國、歐美,然後到,最後沒有下雪的,赤道的印尼,這一帶好幾億的人口,全部都吃台灣的橘子。

講座從書中的歷史背景、產業,談到現今台三線上客庄的變化,其實這與邱星崴目前在南庄推動的農村復興息息相關,也就是,將客庄固有的重要元素提煉出來,重新轉化出新時代的意義。

[農創公司 創辦人
邱星崴]
所以重點是轉化,就是說,這台三線這地方以前有什麼東西,現在到新的時代的時候,要怎麼轉化過去,所以我們就做這樣的事情,就是說因為吳濁流他,有寫
,他比較,寫很多算自傳的東西,自傳,所以他童年的回憶,算起來都快八十年前、九十年前,那就是,這就是以前,還沒有工業、還沒大都市的時候的,鄉下的純正客家的生活是怎樣,所以那個元素我們把它提煉出來、找出來就,主要就是茶、柑橘園,還有我們的稻子這樣的東西,不過我們就找一個,找一個新的表達方式。

廚房工作人員抓起切好的蔬菜仔細擺盤,接著再淋上特調的桶柑醋桔醬,前菜沙拉就完成了,沙拉醬汁用的原料正是吳濁流書中提及的柑橘。

如何去延長它的保存期限是我們將面臨的問題,到後來我們就想到了,可以搭配這個桶柑醋。

用米粉和鴨蛋製作的米鬆餅,更是讓不少人驚豔。

[民 眾
陳小姐]
因為它就是可能用台灣本土的,就是這樣子種植出來的稻米,然後做成的那個鬆餅,然後中西文化的那種對比跟衝擊,我覺得它吃起來又跟一般的西式鬆餅不一樣。

杏鮑菇雲片湯,以客家人常用的醃製品蘿蔔錢為主角,中菜西吃,讓傳統滋味有全新感受。

[農創店料理人
劉千瀅]
它(蘿蔔錢)煮起來,它漂浮在湯裡面的時候,其實就像天上的雲朵,是這樣一片一片的,所以它就稱為做雲片湯。我們今天是添加了杏鮑菇,杏鮑菇是有先煎過,再去跟雲片一起熬煮,它可以去吸收雲片的湯汁,也增添了這道湯品的口感。

[民 眾
邱先生]
杏鮑菇雲片湯,這個就真的讓我想到我以前我阿公,他們真的是,那個味道就出來了,就是它,我原來知道說,喔,原來這個白蘿蔔它是晒過的,它是切片去晒的,我說,以前怎麼會有這個技術去把那個很自然的味道就提出來,原來就太陽的味道,很棒。

每一道菜餚都巧妙與吳濁流書中所提背景結合,讓參與民眾吃得更有深度、更有滋味。

[民 眾
陳小姐]
講到很多就是關於客家文化,然後所以,就是比較感受到那種本土性,對,然後在吃這些飯菜的時候就會覺得說,好像很回歸於田園純樸的感覺。

[民 眾
邱先生]
我覺得每一個食物,包括它食材的來源,然後還有它背後的歷史故事,還有產業的變化,我覺得吃起來特別有味道。

[書坊店長
劉書甫]
一般你去到書店,你只會看到平面的文字,頂多參加一些講座,都是比較單向的,那一般去到餐廳,你可能會吃到餐點,會覺得,欸,這個餐點是美味的,可是不一定聽得到這個食物背後的故事,或甚至它的文化的背景等等,那我們把這兩件的東西結合在一起,等於是讓這個食物的體驗,它是一個完整的。

吳濁流的經典大河小說以農村為背景,為時代留下見證,如今以書為媒介展開一場味道講座,透過食物、味覺讓現代人品嘗體驗客庄在地滋味,進而珍惜農村文化與環境。

[農創公司 創辦人
邱星崴]
今天要講的《台灣連翹》,其實沒有農村的話,你沒有這樣的經驗,你完全不知道他在寫什麼東西,他(吳濁流)是完全農村的東西出發,所以,保持這樣的環境,才有辦法讓台灣人,台灣的下一代,有機會去了解,還有去接近這樣以前的,大師寫的作品,像這樣的經驗,也是德國,或是這些先進國家它們的做法,它們為什麼要保持農村的場景,其實是因為以前,它們十六、十七世紀,浪漫派詩人都在寫這些場景,你這樣的東西你沒有傳下來,你作品根本就看不懂嘛。

一場講座加餐會,讓參與的民眾從書桌到餐桌,自心靈到脣齒之間,全面感受歷史遞嬗、產業興衰的味覺記憶,用舌尖延續人們在這片島嶼山林的故事。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陳靖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