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嘉」散步系列第二集我們要帶大家來看,嘉義中正路上有許多的歷史老店,老店要傳承勢必要有新一代承接,或是用創新的方式來延續老店生命,近期不少青年返鄉後,他們串連新舊店家舉行導覽辦活動,希望讓附近老店再延續生命。您知道嗎?在嘉義其實有不少客家人,過去因為協助修築森林鐵道,讓不少北部客家的相關工作人員就此落腳嘉義,使得嘉義的客家風情跟歷史足跡也很豐富。一起來看吳怡君和李明燈的報導。


 

 

 

嘉義市著名的圓環中央噴水池,可以說是嘉義重要的地標,而噴水池中間有一座人物雕像,就是家喻戶曉,在日本甲子園比賽中一戰成名的棒球名投吳明捷。

導覽人員 梁郁萍(右)

 

那時候有一部很轟動臺灣的電影叫做KANO,嘉農的這個,甲子園打棒球的故事上映了,那它在嘉義首映的那一天,嘉義這裡就封街,然後為我們吳明捷投手,也就是當年這個最紅的主力投手,1931年最紅的,最厲害的這個投手,豎立了一個雕像。

 

==cgin==吳明捷是苗栗的客家人,考進嘉義農林學校,並加入棒球隊成為隊員,1931年為夏季甲子園台灣代表,獲得投手並兼任第四棒的位子。==cgout==

導覽人員 梁郁萍(右)

 

他是出生在臺灣苗栗的客家人,那他小學畢業之後就來到嘉義這個農林學校讀書,因為當時日本人建設要臺灣,是以農業為主的,他在日本那時候就非常的轟動,那隔年他就被這個日本早稻田大學網羅。

 

嘉義當然不只有客家身影,還有三山國王廟和義民廟等等客家信仰,顯而易見帶出了當地客家族群的移民歷史。

導覽人員 梁郁萍(右)

 

那這裡是當年這個諸羅城很重要的一個街道,所以以前這個三山國王廟,它就是非常興盛的一個算是大廟,我們剛剛提到這個北部客,在1940年代來修築我們林鐵的時候,他們帶過來的信仰,那後來就在我們嘉義市區,也蓋了這個褒忠的,嘉義的褒忠義民廟。

 

事實上大部分客家族群都是因為工作移民而落腳於嘉義。

導覽人員 梁郁萍(右)

 

那當初日本政府就從我們桃竹苗,有很多修築鐵路經驗的客家族群裡面,招募了很多的建築的工人來,在嘉義縣就也滿多鄉鎮其實都有客家人。

STAND 記者 吳怡君

來到嘉義的文化路夜市,其實大家一定還會來這間有名的餐廳,不過不說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這以前是一間眼科醫院,同時醫師劉傳來 就是饒平的客家人

導覽人員 梁郁萍(左)

 

那其實這個建築物,它是一個日本時代就很有名的一個地標,它是有一位很有名的劉傳來醫生所開的振山眼科,他們家是從廣東饒平過來的客家人,那他們都是一直保持客家傳統,非常地勤奮。

 

==cgin==劉傳來是臺北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專業是眼科學,祖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父親為劉闊曾出任阿里山理蕃通事,劉傳來1923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1925年前往日本進修,1926年返鄉於嘉義市開設「振山眼科醫院」==cgout==如今這家眼科老地址已經成為當地知名的沙鍋魚頭店。

NS

其實我們這個沙鍋魚頭裡面,那這裡面有這個大骨高湯,非基改豆皮,非基改豆腐,這個都是我們客製化的。

 

沙鍋魚頭店第三代林佳慧,在熱鍋前倒入大量的蔬菜和豆皮等配料,這是店內招牌菜餚,從小就在這長大的他,對這裡充滿情感。

沙鍋魚頭店執行長 林佳慧(右)

 

這是爸爸、媽媽那時候創業時候第一個攤子,那時候全部的積蓄就只購買這個攤子,那那時候我才六個月大,那我記得在這邊就是,我們小時候都在這邊玩。

照片提供 林佳慧

0418-0432

從爺爺奶奶開始,在文化路夜市擺攤賣沙鍋魚頭,到他父親出來自己另外開店面,一開始是與眼科醫師劉傳來商量讓他們在騎樓下做小生意,沒想到醫師一口答應。

沙鍋魚頭店執行長 林佳慧(右)

 

那我在六個月大的時候,爸爸帶我來到騎樓下,拜託這位劉眼科劉院長,劉傳來醫師,讓我們在騎樓下擺攤做生意,所以醫師是讓我們無條件,在這邊做生意,是非常感恩的一件事情。

 

目前店內外保留過去眼科留下的部分樣貌,也有重新翻修過。

沙鍋魚頭店執行長 林佳慧(右)

 

那裡面保留一間比較特別的是,醫師當時的診療室,在洗眼睛的地方,它有點八卦形的感覺,你看它這邊有一些稜角,有一些角度,然後呢,窗戶我們也是把它保留下來,做一些修復。

照片提供 高穎婕

0534-0539

除了保留老房子,在第三代回鄉接下爸爸店面之後,他也努力充實自我,參與導覽培訓,有時還會手繪嘉義景點美食地圖給客人,希望將家鄉的美好介紹給更多人。

沙鍋魚頭店執行長 林佳慧(右)

照片提供 林佳慧

0418-0432

那我自己本身是觀光導覽志工,我在大學畢業投入家鄉時候,我跟公共事務相關,就是投入觀光導覽志工,去學習怎麼去介紹家鄉。

 

嘉義中正路上有創新店家,也有年輕一輩傳承家業。

 

中正路上少見的這家糖行,姊弟倆相互搭配店裡的各項工作,小時候他們都跟在父母親身邊,不論平日還是假日都與糖行為伍。

糖行第三代 林育丞(右)

 

小的時候只要暑、假寒假,不管什麼假,就是一定要在店裡面幫忙,然後就是,回去到學校同學說他假日去哪裡玩,然後爸媽去哪裡玩,我說 沒有呢,我在家裡面扛糖,搬糖,然後忙家裡面的事情。

 

如今姊弟倆回到家中承接店面,過去店面的興盛與風華他們記憶猶新。

糖行第三代 林品岑(左)

 

來買糖的時候,那個時候其實基本上就是如果遇到過年或者是中秋,或者是中秋或者是端午那些大節日,基本上,你就是人一直在前面一直在秤糖,對,你的糖就是永遠補不滿這樣子,就是真的都很忙。

 

雖然隨大賣場崛起而這項行業逐漸式微,但店面仍有固定客群,因此如何創新傳承姊弟倆都各有想法。

糖行第三代 林品岑(左)

 

像我之前也有考慮過說,比如說我們可以多增加一些烘焙用品,對,烘焙材料部分,因為烘焙對年輕人來講這是一個趨勢。

糖行第三代 林育丞(右)

 

我個人而言,與其說去拓展更多業務之類,到不說先把店裡面最基本東西先建立起來,比如說一些倉儲的一些系統,或是店面管理的一些系統。

 

大概我包個,半斤的香,要秤,半斤了。

 

這裡是嘉義市少數老香鋪店,賴老闆一邊包香一邊訴說開店歷史。

香鋪老店老闆 賴隆毅(左)

 

曾祖父大概西元1924年,大概15歲就開始製香跟賣香,那時候,我們那個臺灣還沒光復,那也沒有這家店,那這家店是他光復之後有錢了,在民國48年在這裡展店。

 

雖然中國大陸香崛起,手工香逐漸式微,但他還是堅持要製作成本較高的手工香。

香鋪老店老闆 賴隆毅(左)

 

那你不做的話,我們這些技術跟配方一定會流失掉非常可惜,所以我們做的還是堅持本來的配方來製造,讓我們使用者會有用安心的感覺。

 

目前香店除了保有傳統手工香,其實也開始做產品轉型。

香鋪老店老闆 賴隆毅(右)

那說到轉型現在我們把傳統的拜拜方式,做成小香,那個香品,用聞香方式,你隨時都可以放在辦公桌,或者是泡茶都可以使用。

 

來一趟中正路上,其實還可以挖掘許多珍貴的老店,像是山產行過去在這附近曾有好幾十家,如今剩下個位數。

山產行老闆娘 曾戀彩(右)

中正路是從車站來到這邊,開我們這種,我們這種叫做雜貨店,山產行,30多間,比較早那時候很多間,現在很少間。

 

店裡商品應有盡有,老闆娘民國63年和先生結婚並開店,興盛時期過去許多人坐著火車來扛貨。

山產行老闆娘 曾戀彩(右)

 

之前交通比較不方便都坐火車,外地來,新竹、竹南,還是像北港那邊方面的都坐火車,我們離車站近,都走路到這買東西,我們這裡就是有愛玉,有蜂蜜,苦茶油,白木耳,我們的五穀就是紅豆、綠豆那種豆類的。

 

現在他也期望透由年輕人的返鄉力量將中正路帶動起來。

 

這樣比較好,如果年輕人要回來,就是比較好,不然都是一些老的,嘉義都是老人,年輕人要回來,反而比較好。

 

在這老街上,還有傳了五代的針車行。

針車行第四代老闆 吳震泓(右)

照片提供 吳政哲

1122-1132

針車早期從日本引進過來的時候,是用腳踩的技術性,因為時空背景,農業社會衣服沒有那麼多對不對,像壞掉你不可能丟掉,他就會縫縫補補類似這樣,所以說工業以前針車,是當時非常盛興的一種行業。

 

第四代吳老闆,從小耳濡目染因此承接下家中的針車行。

針車行第四代老闆 吳震泓(右)

照片提供 吳政哲

1150-1158

開始工業起步時候,民國60開始,我就在家裡一直在幫忙做一些小工問題,就是說裝配問題,我是不會,裝配的問題,是民國60年就開始,走這一條路線,那因為是方便回來就學回來就做。

 

現在針車行以維修和教學為主,而創新與轉變就交給第五代。

針車行第四代老闆 吳震泓(右)

因為我技術在,我又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又要教學,就是走文創的路線,

文創的路線,好 文創的路線,我只有教我不能做,因為我沒有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

 

 

為了延續家中針車行的生命,第五代吳政哲雖然學的是食品科學,但他希望將來針車能夠結合新科技讓產業年輕化。

針車行第五代 吳政哲(右)

那我們臺灣現在走的就是比較年輕化,可能例如文創的產業,或者是設計的理念,走的是一種輕工業,但也是仍需要透過針車來去做一個縫合,做一個設計做一個針線,那這一種過程當中,就把它變成一種,我們把它變成一個時代潮流,看能不能,未來連結到食品產業來做一個接洽。

 

店裡充滿許多老照片和各年代的老針車,因此將來也規畫成立針車文物館,期望讓更多人認識這項產業。

針車行第五代 吳政哲(右)

可以讓人家來參觀,透過不同時期,從民國30幾年,50幾年,70幾年,一直到現在百年的針車模型,從老到新,這一些骨董的過程,演進過程給一些民眾認知。

文化導覽品牌執行長 邱翊(右)

 

其實是可以看得到整個雲嘉南地區的產業的縮影,都在這條街上,那我覺得這是一個,我覺得是非常有魅力的地方,那我們如何去把這個過去的地方的物產的故事,它的文化發展,然後把它去呈現出來,讓更多人去認識嘉義這個地方,也認識整個雲嘉南地區的發展。

 

嘉義中正路上,新舊店家的傳承與創新改造,不僅凝聚當地人的向心力,也賦予老店全新意義,延續家鄉的美好,透由上下世代的連結讓『嘉』鄉的文化如針線般更綿密,更細長。

採訪/撰述 吳怡君

攝影/剪輯   李明燈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