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兩年前社群網站上的開心農場遊戲,風靡一時,大家時興在網路上當農夫,台東縣政府今年也推出「網路農場」,不過不是遊戲,台東縣農業處選出五戶網路農民,為他們設置270度的攝影機,消費者透過網路隨時看得到作物生長情形,與農民直接溝通,打破台東農產品受地理限制的銷售困境。科技和農業結合是未來趨勢,然而,網路農場真有那麼容易實現嗎?
走在自家的有機菜園,李清亮摘著四季豆,看到一旁染上病蟲害的豆子,李清亮並沒有太多的擔憂,他說種有機青菜就是得分些給蟲吃。
種了十幾年有機青菜,李清亮其實早已抓到減少有機農作,染上病蟲害的訣竅。
[網路農民
李清亮]
像這種四季豆就要這樣種,就要隔離,要一行隔一行這樣。像那行中間隔著種薑,那邊的四季豆就不會有病蟲害,那邊就長得很漂亮,有一角的菜有病蟲害,就不會一下子就整片都染病,慢慢的,所以種有機作物就是要有要領
拔掉田裡的雜草,林俊宏是鹿野鄉的稻農,兩年前投入有機耕作,看準有機農業的未來發展性,和朋友合股開發了二十公頃農田
李清亮和林俊宏這兩個農民,一樣落實有機耕作的理念之外,兩人都是台東縣最新興的網路農民。
田裡的動靜,透過攝影機的即時影像,上網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台東縣政府今年試辦的「網路農場」,透過網路平台,消費者可以隨時看見農作物生長的情形。
想要知道我們吃的蔬菜、水果,是怎樣種出來的,怎樣成長的,對一般人來說,可能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不過現在,透過270度的攝影機24小時的傳輸,坐在家裡透過網路輕輕鬆鬆就看得到了
[台東縣農業處
處長 劉榮堂]
這個網路平台,它是一個即時影像,它可以讓你看得見最安心,它提供的就是一個,你(可以)安心的農作物,你要買的東西,你不會說到商店或是一些賣場去買的東西,你不知道它的過程,它耕作的(過程) 到底放了多少農藥,放了多少化學的肥料
台東縣農業處今年選出5戶農民,幫他們在農場加裝270度視野的攝影機,讓民眾可以同步透過網路看到農場內的畫面。採用新模式銷售農產品的網路農民,對未來都充滿期待。
[網路農民
林俊宏]
對我們台東縣的,所謂後山當然是相當大的幫助,因為台東縣整個它是一個農業縣,再加上它最大的一個缺點就是在行銷,如果縣政府透過這個網路農場,它能夠幫我們,把我們台東縣好的農產品行銷出去,當然是我們樂觀其成,相當好的。
[網路農民
李清亮]
現在的時代一直在進步,就得靠網路比較輕鬆,就不用出門,到網路農場的主人那邊下訂單,今天下訂單明天貨就到了,就可以下鍋煮了。
台東縣出產不少優質農產品,卻總是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造成農民的銷售困境。
[台東稻農
吳聲昌]
台東農民的銷售困境就是在怎麼銷售出去比較多啦,你要自己銷售,沒辦法賣出去,你自己銷售又害怕,要怎麼出去貨運的問題都很多,所以也是要自己找方法。
於是搭上網路行銷,似乎成為不分年齡大小的台東農民,最好的選擇,而公家機關出面架設網路平台,為農民掛保證,更有公信力,也增加能見度。
[台東茶農
廖縣山]
縣政府做的,和我們做的(網路平台)不一樣,縣政府的(是),公機關有承認的有看到好的農戶,它才敢放上平台,我們自己做的,有的人比較不相信我們私人的網路銷售平台,他會不相信,因為網路上很多,被騙的人也很多,所以說應該縣政府做的平台比我們做的平台更有公信力,更準確,大家更相信。
[台東稻農
吳聲昌]
對農民來說是有一點點的幫助啦,因為那是屬於縣政府的網站,被人搜尋的機會比較多,不會像我們自己農民的(網站),比較沒有人注意到我們自己的網站。
[台東縣農業處
處長 劉榮堂]
網路是無國界,一個無遠弗屆的一個強大的力量,那麼我們藉由這樣的一個網路農場的建置,那麼也可以去破除我們台東,在交通以及地理環境的一個相關限制跟障礙,那麼除此之外,網路農場建立的這樣的一個平台,我們也可以開創另外一種新型態的一個行銷方式
「網路農場」建置一個月,農民已經感受到科技帶來的行銷差異。
[網路農民
李清亮]
因為我們台東縣交通不方便,第一個就是要靠這個網路,一般人就是要靠網路來賣這樣比較多。在(農產)的銷售量,多少有差,訂單比較多。
[網路農民
林俊宏]
我們也接到一個香港的客戶,他滿欣賞我們東部尤其是我們台東的稻米,尤其是在有機這區塊。像我們這邊占地二十公頃的稻田裡面,它是完全獨立性,在整個台東縣可能包括整個台灣省裡面,要有一個整個區塊二十幾公頃的稻田,有機稻田,它是相當難得的。
雖然縣府和農民,對新科技進入農業領域GO都樂觀其成,但實際操作上,對年紀較大的農民而言仍有困難。
[網路農民
李清亮]
對年紀比較大的(農民)就有差喔,像這個網路農場可能就要年輕一點的農民,如果是老農民他根本就不會,不知道下載,要怎樣買賣,像我就不會喔。我是有兒子接著做網路的(部分)就他負責。(教給他做),老人家不懂不會操作。
[網路農民
林俊宏]
當然是會有(不懂電腦)這方面的困擾,但是事實上這個我們都可以慢慢去學,因為現在我們,包括整個農業的種植行銷都走向資訊業,然後這也給我們農民很好的一個機會,可以在科技資訊業上一個學習的角度,因為往後一定是走向這方面發展。
另一方面,網路農場網站上雖然能看即時影像,不過礙於頻寬,影像並不是很清晰,消費者也不能主動選擇視角,單一角度的攝影畫面過於枯燥,恐怕難以吸引消費者目光。
[李清亮的兒子
李奇軍]
其實有一個缺點就是可能,就是可能要農夫他們自己去做更新,對,不然的話,我們挑的(攝影機)角度是這樣可能,如果都不再動的話,一年四季都是這樣子就滿沒有新鮮感。
[網路農民
李清亮]
比如說我們今天做這一區的,它的(攝影機)的角度我們就調整到拍這區,做別區的,角度就調到別區這樣。它這個(攝影機)還是要人去操作,沒有自動化啦。不會說我們做到哪它的鏡頭就到哪邊去,還是要人去操作啦。
[台東縣農業處
處長 劉榮堂]
當然這樣的一些技術性的問題,確實是我們已經都早有預見的,那這個部分,我們當然知道是未來要逐步去克服的,不過我們深具信心,因為以現在的一個網路的技術,是不斷的推陳出新,所以這個部分我們是持續看好的
24小時能夠在網路看到農場即時影像,的確挺有噱頭,不過裝設一台攝影機所費不貲,要價30萬,因此許多農民即使認為這是大勢所趨,仍在觀望。
[台東稻農
吳聲昌]
自己付費喔?這樣裝一台也要不少錢要考慮一下。應該會是一種趨勢,但如果你拍到的是短暫的一個畫面而已,所以要考慮一下是否可行。
[台東茶農
廖縣山]
如果要自費的話我會做啦,應該是時機成熟啦,因為很多人看得到我們工作,看得到我們做茶,看得到我們的人,很多顧客沒有看到人,不知道是不是什麼怪怪的人就不敢來,如果看到我們工作做什麼事情,看久了,就會覺得應該沒問題。
[網路農民
林俊宏]
我們的觀念上,當然這是一個新的科技,依整個務農的農民(來說) (自費購攝影機),可能這方面會比較困難一點。
[李清亮的兒子
李奇軍]
像這個設備是比較貴啦,對,我們想說,其實上他們有在考慮說,像下一年度能不能就是提供一個智慧型手機,然後就直接裝Wi-Fi,然後就直接拍照直接上傳這樣子,會比較多樣性啦,那事實上網路(攝影機)的話,它在動的時候就傳輸的頻寬要夠高,然後我們這邊又算比較郊區,就頻寬可能比較不夠高,然後解析度比較稍微弱一點點,所以還有滿多地方要改善啦
傳統農業和網路科技結合勢不可擋,台東縣府試辦的「網路農場」立意良善,也或許有些實驗性質,畢竟除了農民的觀念,每一個環節的技術也都得成熟,後續的維護管理更是關鍵。「農產上雲端」, 需有長遠、完整的規畫,才不會只是曇花一現。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 Sep 22 Thu 2011 12:16
246集-台東網路農場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