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要到日本鳥取縣的智頭町。偏鄉地區要吸引外來人口移入,不是有個地方可住就好,他們還要能夠在當地謀生,才可能長久住下去。智頭町在2010年正式提出移住政策,除了提供類似於綾部的空屋銀行、購屋租屋補助外,更主動協助因為喜歡智頭町的自然環境與傳統生活而移入的人,善用自然資源,創造更多的新產業,並藉此吸引更多有興趣從事新產業的新移住者,也讓這個日本最美麗村莊聯盟成員之一的智頭町,成為宜住的偏鄉。
將苧麻線纏繞、整經,學習織布多年的荒井小姐,去年搬到鳥取縣智頭町山區的一個小聚落「板井原」,埋頭傳統織布的創作。
[智頭町板井原 移住者
荒井よし子]
跟公所說想住在板井原聚落,他們就試著幫我找,只有找到這一間可以租借,就介紹給我了。
板井原聚落因為保有上百年歷史的日本傳統山村形式,被登錄為傳統建築群保存地區,但原本有20多戶人家,現在只剩下1戶,智頭町公所出面租下兩棟建築,每棟花了400萬日幣整修後,再轉租出去。從事織布的荒井小姐,就以每個月3萬日幣,租下了其中一棟。
而另一棟,也被轉租給移住者經營咖啡廳,讓遊客多個歇腳的地方。
[智頭町公所企畫課 副主幹
芦谷健吾]
由公所整修由公所經營當然是很容易,但還是希望有更多年輕的移住者進來,由這些移住者,再多吸引更多的人來,從這裡,創造更多的網絡,吸引更多的人來。
事實上,荒井小姐就是因為另一個移住者,被吸引到智頭町。
[智頭町板井原 移住者
荒井よし子]
我並不會討厭東京的生活,只是我正在從事的苧麻栽培跟植物絲製作,跟大麻絲的製作是相同的,而我朋友從一位在智頭町種植大麻的年輕人那裡得知,這裡正在找一位會製作絲跟織布的人,於是就想說,那就來看看吧,這是來到這裡的緣由。
上野俊彥,住在離板井原約30分鐘車程的八河谷聚落,4年多前,因為311大地震搬離群馬縣,舉家定居在智頭町,後來接觸到傳統作物大麻,開始在八河谷種植。
[智頭町八河谷 移住者
上野俊彥]
七、八十歲的爺爺奶奶雖然沒種植過,可是這些70歲、80歲爺爺奶奶的父母以前有種植過,所以自己的父母有種過,小時候有看過可是沒種過。
神社是日本每個村落最重要的信仰中心,神社裡用的這個「本坪鈴」用的繩子,以前都是用大麻做的,不過二戰過後,塑膠比較便宜,大部分換成塑膠繩,現在日本只剩下32個人種大麻。
發現了傳統大麻的重要性,也對大麻有了新的看法,上野俊彥陸續租下八河谷的休耕地,種植不具有成癮性成分的產業用大麻,但大麻仍屬於管制作物,整個大麻田四周築了柵欄,並設置監視器。
[智頭町八河谷 移住者
上野俊彥]
也因為大麻可以做成很多東西,即使有各種人來做很多大麻(產業),也不會做一樣的東西。
經過多年的研究,如今上野俊彥進一步成立了公司,並成功研發出精油、布織品等近10種大麻產品,也有18戶人家為了參與大麻產業,搬到智頭町,而大麻的相關產品更成為智頭町的特產。
[智頭町公所企畫課 副主幹
芦谷健吾]
針對開創新事業的人,公所也有提供補助,所以要創業的人也可以跟公所申請補助,我們的目的是什麼呢,智頭町認為住在一起融入當地,定住在智頭町,融入當地,智頭町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希望這些人能夠讓智頭町更有元氣,我個人是非常地期待。
智頭町是位於日本鳥取縣東南部的小鄉鎮,也是日本最美麗的村莊聯盟成員之一,面積有224平方公里,約等於台東池上、關山、鹿野三鄉鎮面積總合,1970年代人口還有上萬人,如今僅剩7千多人,並持續以每年7%的速度減少,一半人口聚集在智頭町車站附近,像八河谷等四散在山林的村落,以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居多,整個智頭町原本有6所小學,也陸續併校,僅剩1所。
[智頭町八河谷 居民
白岩文子]
我小時候,都在河邊玩水,那時鹿還不太會出現,是很棒的地方,現在年輕人都跑到都市去了。
超過93%是森林的智頭町,早年以智頭杉聞名,但一根智頭杉動輒上百萬日幣,早被便宜進口林木取代,林業漸漸成為夕陽產業,無法留下年輕人,看似悲觀的前景,卻因為「零一運動」,有了轉機。
[智頭町山鄉振興協議會 代表
聲高等]
不要去抱怨說這裡什麼都沒有,大家一起把氣氛炒熱起來,撐起一根支柱,這就是所謂的零一運動。
像是位在智頭町東南邊河谷裡,山多田少的山鄉聚落,藉著零一運動,利用廢棄的山鄉小學,成立了以社區媽媽為主的食堂,原本危害農作的山豬、野鹿,農人辛勤耕種的稻米、蔬菜,成為遊客桌上的佳餚。
[智頭町山鄉振興協議會 代表
聲高等]
用錢買當地老人家種的青菜,這樣多多少少現金就會留在當地,在當地就會有現金流通,有這方面的考量。
響應零一運動的不只是山鄉,全智頭町就有20多處。
1、2、3.
對著奔騰的溪流、寬闊的山林,呼喊出心中的壓力,這只是森林療癒行程之一,原本被視為沒落的森林,也被發掘設計成體驗產業,帶著遊客漫步在森林,做瑜珈、環抱林木、傾聽水流蟲鳴鳥叫,藉著森林的平靜,抒解生活壓力,每年有遠從東京、大阪等大城市,超過2千人特地來參加森林療癒,甚至有人因為森林而來,創辦了森林幼稚園。
[森林療癒 解說員
岡垣祐子]
智頭町的山林佔了整個町的90%,砍伐樹木漸漸沒有經濟價值,慢慢被廢棄,村落也慢慢沒了活力,後來想說要怎樣利用森林資源,因為森林是一種資源,想說用當地資源做些事情,就開始了森林療癒。
[智頭町森林幼稚園 園長
西村早榮子]
住的地方,走路三分鐘就可以到森林裡,感覺就像是一個人的森林幼稚園,這種養育小孩方式,真的是有一種發自內心裡的滿足感。
10年前因為喜愛森林,從東京搬到智頭町的西村早榮子,一開始只是想效法北歐幼兒教育理念,利用假日,帶著自己及親友的孩子到森林嬉戲,陪孩子探索,沒想到越來越受到歡迎,更在智頭町百人委員會支持及町公所經費補助下,2009年正式成立森林幼稚園。
智頭町森林幼稚園並沒有固定的上課教室,早上集合後,就帶小孩到14個不同的森林區域,老師陪著學童玩樂及解決問題,養成學童的獨立思考。
[智頭町森林幼稚園 園長
西村早榮子]
課程安排基本上是看小朋友到了森林之後想做什麼,終究我們是比較著重在培養小朋友的心靈成長,小朋友們自己去感受當下想做什麼、想知道什麼,大人只是在旁陪伴,大人不去規定。這個時間要做什麼事,只是在旁陪伴。
[森林幼稚園 家長
米村智沙]
主要是智頭町的大自然非常的棒,還有是,在森林幼稚園的大人不會責罵小朋友,也不會要求小朋友要做這個做那個,讓小朋友自由發揮,即使吵架也讓小朋友們自行解決,我覺得這種教育方式很棒。
智頭町森林幼稚園的教育理念,也深深受到許多都市人的喜愛,成立8年來,已經有25個家庭,因此搬到智頭町。知名麵包師傅渡邊夫婦,2015年從岡山市街搬到智頭町的那岐聚落,渡邊太太坦言,教育資源相對貧乏的鄉村,讓她多少有點卻步,森林幼稚園是影響她移住的最主要因素。
[智頭町 移住者
渡邉麻里子]
如果在東京這種大都市的話,幼稚園會有很多的選擇,在鄉下就只有一家可以去,正想在鄉下自然環境中養育小孩,可是又困擾著沒有適合的學校給小孩念時,智頭町剛好就介紹森林幼稚園,這是我們決定移住智頭很關鍵的地方。
渡邊夫婦的移入,讓智頭町公所大為振奮,還主動覓得山岐幼稚園的廢校空間,並依照渡邊家的需求,由町公所修建後,再轉租給渡邊夫婦開設麵包店及啤酒工坊,而渡邊夫婦也利用智頭町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製作智頭町特有的麵包及啤酒,不但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增加了山岐的工作機會,更進一步保護環境。
[智頭町 移住者
渡邉格]
因此,水也乾淨,空氣也乾淨,整個里山也變乾淨,我們也會有乾淨的菌進來,用這乾淨的菌做啤酒、麵包、比薩,全部可以用這個菌來做成商品提供給客人。
[智頭町公所企畫課 副主幹
芦谷健吾]
因為TALMARY麵包店移住來這裡的關係,智頭町也受到了不少的注目,除了這個,TALMARY是麵包店,有想來麵包店工作,想去啤酒工場一起工作的移住者也有增加,另外,除了當地的客人,從縣外來的客人也很多
山林裡小小一間麵包店,10位年輕工作人員及四面八方湧入的遊客,讓山岐增添了許多活力,這樣的情景,也在智頭町的另一個山頭上演著。綠意盎然的森林裡,佇立著一棟超過150年,滿是歷史痕跡的傳統家屋,傍著微微涼風、襯著溪流聲、吃著以山林野菜烹煮的傳統料理,每年吸引超過1萬5千人,最大的賣點就是傳統與自然。
[森林餐廳 老闆
寺谷節子]
有整體感覺的考量,不想做太過異類的東西,保留像綠色植物、河流、土壤這些原有的景象,終究還是不想跟以前鄉下原有的樣貌分離。
[智頭町公所企畫課 副主幹
芦谷健吾]
把農田菜園的土地拿去蓋大型百貨公司、遊樂園,也是吸引移住的手段之一,原本就有的大自然,把它給破壞很容易,一旦破壞就無法回到原狀,這些大自然都是真正的寶物,再一次去正視這些活生生的寶物,山的好,農業的好,故鄉的好,把這所有的好發揮到極致,重新呈現智頭獨特的好。
珍惜自然環境及資源,可以說是智頭町公所的移住政策主軸,面對就業市場有限,智頭町不是引進大型的觀光飯店或是想盡辦法增加觀光景點,而是吸引更多喜歡鄉村生活、自然環境的新移住者,協助他們用自己的專業與技術,為在地創造更多產業,進而吸引更多同質性的移住者,讓智頭町更宜住。
採訪/撰稿 陳君明
攝影/剪輯 蔡裕昌
旁白 吳奕蓉
- Sep 22 Thu 2016 17:47
507集-移住‧宜住(中) 在地主體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