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臺中客家,大家腦海中浮現的應該大多是山城東勢區、新社區、石岡區一帶的大埔客。其實豐原區曾是臺中市客家人口最多的行政區,甚至可說是臺中「福佬客」的核心地帶,雖然在豐原不容易聽見客家話,但隱藏客家蹤跡的建築、地景卻不少,在這樣特殊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要怎麼推動客家文化傳承呢?來看記者宋宇娥、蔡裕昌的報導。


 

 

占地2400坪、三堂雙橫屋的「萬選居」,是臺中豐原少見的大型宅院,西元1873年創建,是將近150年的歷史建築。起造人張始習,人稱萬春公,是來自廣東省潮州府大埔縣的客家人,他的渡臺祖張達京在漢人入墾中部地區扮演重要角色,「萬選居」不僅是張家凝聚力的象徵,更見證了臺灣中部開發史。

祭祀公業張萬春管理委員會主委 張光前(客籍)(左)

1862年的時候參加這個「萬生反」,「萬生反」,因為我們十五世祖萬春公,以族長身分帶領族內壯丁去參加平亂,皇帝賜軍功六品,所以我們(萬選居)才有燕尾脊。

臺中市陽明客家協會總幹事 吳武斌(右)

 

萬選居它最大的標的就是說,在豐原地區讓人家知道那邊有客家,第一會講到的就是張達京,張達京是什麼人呢,他1723年開的葫蘆墩圳,葫蘆墩圳就對整個臺中,臺中平原可以說31條水圳都是葫蘆墩圳延伸過去的。



 

豐原區曾是臺中市29個行政區中,客家人口最多的地方,之後在109年的最新統計資料中,被西屯區以4.52萬人追上,豐原區以4.31萬人屈居第二,而大家熟知的山城客庄東勢區則以4.15萬人緊追在後。

祭祀公業張萬春管理委員會主委 張光前(客籍)(左)
 

有難度啦,因為都被同化了,沒有人會講客家話,我們(萬春公)兄弟七貴公那邊,始猛、金星面這房還會講客家話,因為他們住在石岡,我們是從那邊搬過來的。

臺中市陽明客家協會總幹事 吳武斌(右)

 

雖然(豐原)有4、5萬客家人,但是實際上會講客語的不到4、5千人,才十分之一講客語,但是平常如果有一起,說我是客家人,他就很高興和你講客語,但在外頭他不講客語。

豐原區社皮里長 涂力旋(右)

 

我常會跟人家開玩笑說,我雖然是客家人,但是我的河洛語比客家話還溜,因為我們旁邊的人也都是講河洛語的人比較多,雖然(客家)人口比較多,但是那個人口比例跟人家比還是比不上啦。

 

沒錯,如果以各行政區的客家人口比率來看,排行榜重新洗牌,東勢區83.99%最高,接下來依序為石岡區(70.46%)、新社區(55.22%)、和平區( 46.67%),豐原區以25.88%屈居第五名。客家人口僅占四分之一,想在豐原聽到客家話,其實並不是太容易。

 

香煙裊裊不絕,看得出信眾的虔誠,社皮三山國王廟據稱來自大埔縣社背坪,而豐原區「社皮」地名就來自客語的「社背」。

豐原區社皮里長 涂力旋(右)

 

你會發現它跟客家的連結變得是很弱的,例如三山國王廟,他就是為了祭祀而過來,他不會去談說三山國王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我們這邊有三山國王,你的客家人口就只是什麼,一個官方上的數字,但是我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認同不在,不在客語這一塊。

 

從資料觀察,豐原區可說是臺中福佬客的核心地帶,只是「失語」的客家人容易也失了根,忘了自己從何而來。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豐原地區等於四海大平安的客家人都在這邊住過,所以在歷史上客家人在這邊開墾的故事,我們要把它發現出來,讓大家知道,這是首先第一步要來做的工作。

 

豐原區鎌村里主要宗族就是饒平林家,早已隱身成「福佬客」,地方有心人士也是近年才找回與客家的淵源,

鎌村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 林格充(客籍)(右)

 

我做了資料才知道我們從中國遷徙過來這邊,大部分都是饒平,遷到鎌村里這邊的都是饒平,姓林的也有姓楊的,還有姓張的廣東大埔,張達朝、張達京他們的後代,遷來這邊,可是像我阿公、我曾祖父都已經不講客家話了,可是親戚從外地來的,林姓親戚宗族他們都還是講客家話。

 

鎌村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林格充,帶著我們從伯公廟一探地方上的客家線索。

鎌村社區發展協會前總幹事 林格充(客籍)(右)

比較早期建的土地公廟都是用客家形式去蓋的,最容易看出來的就是要看後面這個(化胎)。

豐原區鎌村里長 林隆源(客籍)(左)

大部分像我們都是隱性客家人,自己是客家人不知道是客家人,客家人又不會講客家話,是這樣子。

 

鎌村里早期約有八成田地種植菸葉,全盛時期高達百座菸樓,可說家戶都靠菸葉過活,但隨著菸葉產業的沒落,大多菸樓皆已拆除,僅存一座大阪式菸樓仍座落於此。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客家人從以前家家戶戶,上百間的菸樓,到現在因為種菸沒市場了,所以全都拆光了,現在還有一間叫做大阪式的菸樓。

鎌村里菸樓主人

吳白素卿(右)

 

以前鎌村很多人種菸葉嗎?對,全部,一百多戶,全部,我嫁過來的時候還是那麼多,再幾年後,賺不了錢了,種那個幹嘛?就開始一直變一直變,就說不要了,賺不了,又要請人工,每一樣都要請人,拿去賣又賣不到錢,就收起來了,到現在剩幾間,一兩間(菸樓),村子裡面好像剩下我們這一間吧,比較完整的。

 

晚餐吃飽,一起去,一起去逛街好嗎?

 

台上兩個老師,一個講四縣腔、一個講大埔腔,帶著台下的長者學講客語,鎌村社區關懷據點伯公照護站每個月都有一堂客語課,企圖振興客語。

鎌村社區關懷據點督導 賴美鳳(左)

用一些歌謠、用客語的歌謠來帶動這些長輩,讓他們對客語產生興趣,雖然我們鎌村是一個客家庄,但是現在都是比較不會講客語的人,

 

不過從老師到學生似乎都覺得效果不是太好。

伯公照護站客語老師 黃坤垣(左)

可能要用ㄅㄆㄇㄈ來注音,可能會好一點,因為上了年紀的,有的他的英文字母比較不懂,所以沒辦法深入。

伯公照護站客語老師 鍾錦照(右)

(效果)不好,客語很難學,客語的腔調很難學。

豐原區鎌村里民
楊曹秀扇(左)

這個羅馬拼音我是不會啦,羅馬拼音很困難,因為年紀大了,要看這個不簡單,要寫也不簡單,眼睛不好。

 

喝茶、喝茶,想喝茶,要吃什麼,你要吃什麼,第三頁開始。

豐原區鎌村里長 林隆源(客籍)(左)

要來推動客語、客家文化,我們推的有點尷尬,但是還是要慢慢來啦,因為畢竟我們就是客家人,還是要慢慢找回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

臺中市客委會主委 江俊龍(左)


照片提供 吳武斌
TC010903-010912

有些只知道自己家族是客家人,但是他們客語都不會講了,有些到下一代可能就不記得了,可能他認同方面也會出問題,這兩年舉辦(豐原客庄)菸樓筍香(文化活動),來喚醒在地鄉親,喔,以前這是我們饒平的家族,客家人住在這邊,曾經在這邊開墾、發展自己的產業,從以前的菸樓到現在的葡萄、玫瑰花這些。

採訪/撰稿 宋宇娥

攝影/剪輯 蔡裕昌

面對這群近乎「失語」的豐原福佬客,想要喚醒客家意識,甚至是拾回遺忘許久的母語,當然不是辦幾次客家活動、上幾堂客語課就能達標,或許就如同鎌村里長所言,就算現在推廣客家文化推得頗尷尬,但放眼將來,也只能一步一步慢慢做下去。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