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的外公、舅公日治時期開始,就在臺鐵服務,花蓮一位文史工作者,從小就是個鐵道迷,去年他更以東線輕便窄軌762軌距為名,成立了一間書庫,把收藏多年的鐵道文物、地方文史書籍等,藉此分享給大家。記者林秋伶跟江長銘的報導。
您好,這邊幫您剪一張車票。
一進門,就看到黃色的牆壁上,掛滿了一張張黑白老相片,彷彿帶領著人們,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從前。
照片提供 黃家榮
0027-0030
0036-0038
(老師我們入口處這面很多照片,也很有故事),對啊,像這張照片,照片中這些小姐們,都是當時我們在花蓮管理處這邊的一些上班族,然後甚至有一些,是打字小姐,那中間這位阿姨曾經就有人來認親,說,喔,這是我姑媽,今年年紀大概是90歲左右。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048-0053
這個是民國40年代,花蓮非常繁榮的一個景象,因為那時候國定假日什麼,都要辦遊行,所以隊伍從花崗山出發之後,來到花蓮車站,繞一圈,再往金三角前進,中山路、中華路、中正路前進這樣子。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108-0118
這裡是花蓮鐵道文化園區的一館,也是舊東線鐵道的調度室所在地,老照片裡的舊花蓮車站,就在這個館區外面,原來歷史場景就在眼前,只是景物沒有依舊了。
Stand
(老師這裡以前是什麼地方),這邊以前叫做調度所,那就是火車抵達花蓮站之後,它就要跟我們這邊調度所請求停靠的地方,那我們前面這一棵,這就是我們百年的二葉松,那運氣好一點的話,你會看到五色鳥,降落在上面,那另外旁邊有這個南洋杉,你看它的歲月,算是非常的有年紀了。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152-0156
文史工作者黃家榮從2006年開始蒐集老照片,至今已經蒐集了兩、三千張,大多以臺灣的鐵路、神社、以及與花蓮相關的為主,去年中,他有機會進駐到鐵道園區,成立了這間書庫,也終於能把自己多年的收藏,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右)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207-0213
因為外公他以前在富源車站,擔任站務人員,那我們從小就會去探班,看外公在車站忙碌的一個情況,那長大之後,大概是高中左右,買了人生第一台相機,就開始會去追火車。
後來他也開始蒐集鐵道文物,現在書庫當中展示的,大約只是他收藏的十分之一。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左)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257-0259
那這一頂是我外公當時在戴的帽子,這已經非常早期的帽子,那還看到說,上面它這是塑膠板的,那有臺鐵的標誌之外呢,還有一個是國民黨的黨徽在上面,那另外這一頂,這個是我舅公的,舅公的,他早年也是在臺鐵服務,那他是車長。
照片提供 黃家榮
TC:0303-0308
黃家榮的外公羅錦球,15、6歲時,就被召募到臺鐵工作,當時一天的薪資就如同這文件上寫的85錢。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左)
85錢,就大概是一天還有500多塊的臺幣這樣子,因為我們知道說戰爭,它最需要的就是人力,所以當時可以當兵的,都被抓去當兵了,那剩下一些小朋友,所以當時鐵道部就到村莊去召募,說,年輕人,要不要來我們臺鐵工作,當然是講日本話啦,對,所以那時候,他們想說,反正沒有事情做,去臺鐵,至少餓不死啊。
早期臺鐵有許多客家人,還曾經發生不少鄉親挺鄉親的故事。
國民政府它就推行說國語運動,所以大家都講,先生 您好,我要到花蓮一張,他說沒有票,這麼可憐,啊,你是客家人啊,對啊,我是客家人,你住在哪裡啊,我住花蓮,我住玉里這樣,哇,鄉親,趕快幫你生一張車票出來這樣。
書庫成立之後,還曾經有臺鐵老員工特地把老文物送過來保存,像是這個臂木式號誌桿指示器,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左)
像比如說它會有一個感應,例如說現在的號誌是放下來的,或是說它是升起來的,這個就是可以,算是一個讓站務人員可以了解我們號誌的一個操控設備。
最早就是說,它的經典滷排,這便當盒裡面,它就是下面是飯,那上面就是放一個滷排,還有菜這樣子。
小鐵道迷 蔡淇恩(右)
(發現)很多以前我,現在我沒有看到,而且不在火車上的一些東西,(你現在坐火車看不到的東西,是以前的火車才有的東西),對,(像是什麼),像是便當盒,剪票的,剪票的。
遊客 蔡中文(左)
它有寫說,有展覽一些鐵道的文物,我們就上來找看看有沒有一些,可以跟小朋友介紹的,因為,我們的年代,五年級的跟他們小朋友現在的年代,用的東西,有一段的距離,他們可能不是很清楚。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左)
過去在單線的那個年代,這個(電氣)路牌非常重要,它就是兩站之間的一個通行證,那你可以看得到說,它有正方形、圓形、三角形跟楕圓形,那它就用這種形狀來做一個區別。
黃家榮是瑞穗人,十多年前開始踏入文史界,也才發現,原來花蓮有好多的古蹟和神社,他也好奇,為什麼以前學校的歷史課本,完全都沒有提到呢。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右)
那就是走遍花蓮各地的一些名勝古蹟,然後意外發現說,為什麼有這個日本神社的一個,就是說遺跡,在我們花蓮誕生,就是出現這樣。
這些歷史距離我們年代並不遠,而且都在我們身邊,但大家卻全然無知,於是黃家榮開始到處踏查、記錄,現在更時常舉辦講座、小旅行,帶著民眾走到歷史現場。
文史工作者 黃家榮(右)
那除了說,像比如說我們鐵道主題的一個推廣以外,那還有像比如說地方學,像神社,還有地方文史的一些部分,那我們就是透過現場的講座分享,那另外也會帶大家就是到歷史現場,歷史空間,除了增加就是說地方的,推廣經濟以外,那還有就是說,去看現場的一些實體這樣子,讓大家更印象深刻。
翻遍花蓮,記錄花蓮,分享花蓮,這是黃家榮愛花蓮的方式,十幾年來樂此不疲,要把花蓮的精彩傳遞給更多人。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江長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