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客委會110年客家人口推估調查,宜蘭縣有7%的客家人口,像是舊稱阿兼城和火燒城的,冬山鄉東城村和大興村,過去就是粵東客家人范阿兼帶領開墾形成的聚落,但多數人已經不會講客家話。因此,縣政府以近300年歷史的大興振安宮三山國王廟為核心,打造阿兼城、火燒城故事廊帶,結合客語教學等,讓民眾找回客家的根源。請看記者劉玟惠與陳靖維的採訪報導。
圍著花布巾的鼓隊,以花鼓的演出熱場,宣告祭儀即將開始。
一上香
地方首長與民意代表向三山國王上香祭祀,宜蘭蘭陽大興振安宮,每年在農曆8月28日巾山國王生日,結合客家文化節活動,要讓在地的客家鄉親,能夠回溯自己的根。
除了傳統的祭儀,現場還以國樂演奏的客家歌曲,讓參與民眾感受客家音樂之美。
我現在要導覽的就是這些客家文物,這些客家文物,是以前我們的客家人他們很努力地在這一片土地上耕耘所使用的一些器具。
為了凸顯在地的客家特色,宜蘭縣政府將原屬於活動中心空間,以桐花作為立面裝飾,內部空間整理後,作為客家文化故事館,放置蓑衣、農用器具等,早期的客家文物。
建築師
吳龍傑(左)
可以透過一樓跟二樓的空間展示,來這邊了解客家的文化,所以我們主要的設計的一個方向,主要有幾個部分,一個就是我們希望把這個客家桐花意象的一個部分,把它轉換成一個立面的一個背景,那同時透過這個風雨走廊的部分,把這個客家祭祀的動線,延續到這邊來作為一個空間上的一個延續。
冬山鄉長
林峻輔(左)
那裡面就是有一些我們客家早期的先人的一些文物,包括耕作的,還有一些我們宗教信仰的,甚至一些早期的一些相片,甚至我們用3C動畫的一些製成(影片) 。
宜蘭有40間的三山國王廟,其中冬山就有12間,將近三分之一,是當地相當重要的信仰中心,故事館內也用影片,述說大興振安宮的建廟歷史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右)
當時我們的先賢,從廣東省揭陽縣那個霖田祖廟,恭請敕封為三山國王的神尊,渡海來臺
宜蘭普遍認為是河洛人為主,但是依照大興振安宮紀錄,以及在地田野調查,振安宮主神三山國王,是先民從中國原鄉請來臺灣,居民多數是客家後裔。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右)
三山國王是潮州、汕頭跟南澳島跟詔安客家區的客家人守護神,為什麼宜蘭縣有40間的三山國王廟,這一些人都是詔安客的信徒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右)
公元1684年到現在,他原先就跨海來臺的時候,他就南行到苗栗居住24年,然後再移居到新竹關西再居住14年,前後就38年,後來就聽說,宜蘭是魚米之鄉,所以他們再移居過來宜蘭。
開墾需要水,文史工作者指出,清代嘉慶年間,漳、泉、粵械鬥,粵東客家人范阿兼與先民遷往冬瓜山一帶,也就是現在的冬山鄉,林吉記圳就是過去的火燒圍圳,並且引武荖坑溪的水灌溉。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右)
這個水圳本來就是火燒圍圳范阿兼的,後來因為林國寶的林寶春圳在冬瓜山埤那邊,它沒有,它水不夠,水不夠怎麼辦呢,就想利用武荖坑這個火燒圍圳這個水源。
用水門將兩條水圳分隔,火燒圍圳經過大興村和東城村,供應居民的一切用水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右)
這個地方叫做火燒圍,阿兼城裡面包括阿兼城、火燒圍、獅頭圍、內圍,圍跟城都是一樣的,就是范阿兼在這裡,後來呢,范阿兼就知道什麼地方,就是東城村那邊,阿兼城底,現在人走了,也留下一個阿兼城,阿兼城的這個名稱。
記者
劉玟惠
隨范阿兼來開墾冬山的詔安客,帶來他們的原鄉信仰,三山國王,由於大興村舊地名火燒城,大興振安宮被稱為火燒城王爺廟,溪南三山國王廟多從這裡分靈出去。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右)
火燒城就是當地的,有一次因為茅屋燒掉的話,從頭燒到尾,所以叫做火燒城,這個城就是雜姓的聚落,那個什麼”姓仔底”,姓羅仔底,姓陳仔底,那個就是閩南客家的特殊地方,單一聚落。
東城村舊稱阿兼城,不過由於年代久遠,相關歷史紀錄不多,只能從俗諺或者田野的調查了解一二。
文史工作者
郭耀清(右)
武荖坑大石鼓,阿兼城水查某。這武荖坑石頭很大,石頭很大在河洛話來講就是石頭鼓,阿兼城水查某,阿兼城的人就稱他說,他喝了這個火燒圍圳的水,看起來皮膚很好,日本時代,日本人說哇,這個阿兼城的女人很漂亮。
依照文史工作者的調查,東城村的這間伯公廟,也和范阿兼有關。
這裡就是阿兼城底的土地公廟,這個土地公廟就是紀念范阿兼,但是可能他也不知道這是紀念范阿兼。
不過兩個村因為高速公路的興建被分隔,也把信仰文化圈切割開來。
建築師
吳龍傑
應該是說以前的這個客家聚落的部分,因為這個高速公路的一個興建,把過去的聚落拆成阿兼城跟火燒城的部分,然後讓這個,很可惜的這個動線的部分,被這個所謂這個交通建設,把它做一個分隔。
也因此,宜蘭縣政府以大興振安宮為中心,整修廟埕與鄰近的伯公廟,並以桐花彩繪路面,營造在地特色。
建築師
吳龍傑(左)
振安宮旁邊,都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凝聚社區的一個重心,就是伯公廟的部分,那剛好振安宮旁邊有一個,大概走過去5分鐘的一個,小的一個伯公廟,那它旁邊剛好有一個過去閒置的一個空間,那那邊的協會希望透過這個閒置空間的整理,讓他們有一些DIY的課程,可以在那邊做一些活動的延伸。
不過要重新凝聚起來,只靠硬體也不夠,還需要有人來配合。
冬山鄉長
林峻輔(左)
所以我們現在有一群這個導覽志工,他們會來,只要有旅行團來,就會幫他們導覽這個整個客家文化的緣由。
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
透過每週一次的上課,在地鄉親從頭學起客家話。
影片提供 王秀玲
010854-010906
包含童謠,還有擂茶製作。
以及客家歌曲的唱跳,慢慢找回過去的語言。
冬山鄉長
林峻輔(左)
客語,我們也開闢了一個客語班,那這個也都聘請專業的老師,客語的老師來教導,那我們也希望,慢慢地這樣子,來讓這個客家這個具有客家聚落的這個部分,可以真正找回到,回溯到他們原本。
不過鄉親認為,只有成年人學習畢竟有限,要向下扎根。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右)
但是我們建議就是說要從小開始,比如說從國小。國小我們,像我們以前有些課是要選修的,就是說每個禮拜怎樣,從小扎根,我想這個是比較,比較靠得住,因為現在你說平常,有的要上班,不用上班都是年紀比較大的,年紀比較大的學習起來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有比較困難的。
從客委會110年客家語言人口調查報告,在宜蘭縣約1202人的調查中,僅4.8%自我認同是客家人,有80%左右認為自己是河洛人。其他還有原住民或者外省人。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右)
依照習俗,以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的祖先,依照我們現在,我們的祖籍在中國的地方,按照那個祖籍下去探討的話,我們也都是客家人。
所以巾山國王生日,結合客家文化節,讓人嘗試傳統石磨磨米、或者品嘗粄條等客家美食。讓鄉親對客家有基礎的認識。
冬山鄉長
林峻輔(左)
我們也希望說,在每次的客家文化節的一個舉辦,讓更多人來參與,我想,尤其是很多年輕一代的,他們也慢慢的會來關注,會來關注,為什麼冬山鄉會有這類的,而且是延續性的這樣子客家文化的活動。
阿兼城、火燒城廊帶計畫,完成的一、二期,主要在居民活動中心空間重新規畫,以故事館的定點展示,讓鄉親得以了解先民的客家淵源。
建築師
吳龍傑(左)
所以我們這次的部分,主要是增加了外面的一個風雨走廊,把這個剛提到的,民眾的動線透過風雨走廊部分,延伸到這個客家文化故事館的一個路口,做一個空間上的一個延續,那同時把這個最重要的轉角的地方,把這個客家的一個意象的一個,窗花的一個意象,重新轉化成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意象的一個立面的一個改善。
連結了信仰中心和活動場域,接下來還有三期計畫等待執行。
冬山鄉長
林峻輔(左)
將他們的廟的鐘樓,整個延伸到我們東城鎮安宮,另外一個,一樣是三山國王廟,那甚至周邊我們也將有一些,附近的這個鐵道遺跡,也開始要把它展,除了以客家文化的這樣的一個的聚落以外,另外再開闢一個新的亮點。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右)
就是說,找回我們失去的一些客家的一些文物跟習俗,但是短短的1年時間,我們也是盡量的在做,希望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演出,今年的演出的一些成果這樣子。
採訪/撰述 劉玟惠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從現場參加的鄉親來看,多半是退休的鄉親比較多,青壯年參與似乎比較少,加上客家人在宜蘭屬於少數,偏向隱性。也因此多年來,公部門與在地鄉親,強力推動以天穿日、桐花祭到三山國王客家文化節等活動,希望能喚起客家後裔的重視,重新將自己的語言文化找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