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早期是佛像雕刻重鎮,作品更是大受日本市場歡迎,曾獲得許多獎項、入選「臺灣工藝之家」的木雕藝術家葉佳讓,國小畢業後就去學木雕,一開始做古董雕刻,後來改做佛像雕刻,也讓他遇上佛像雕刻最興盛的時期。但產業式微後,他還是繼續堅持,融入不同媒材,再結合吉祥話,設計出一系列木雕文創藝術品。


 

 

好事會發生,另外,你們有沒有想到,另外一個意義,一生一世,賓果,對,就是一生一世,一個花生一個柿子嘛,一生一世。

 

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一點也不簡單,一樣是柿子和花生,卻能有不同的解讀。

 

設計成這個花生比較大,這大的花生,它代表的意義就不同了,大的花生,叫大發利市,大花生嘛,大發利市,開市大發。

 

典雅又挑高的日式建築裡,正展出許多藝術家的作品,這裡是新竹少年刑務所演武場,臺灣工藝之家,客家籍的木雕藝術家葉佳讓的作品,也在其中。

 

它可以擺一前一後,像一個愛之船,愛相隨,這個叫愛相隨嘛,它也可以把它變成兩個併在一起,成雙成對,再這樣子呢,讓你們猜猜,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手相連。

觀展者 何小姐(左)

就覺得他的作品,一個作品可能有很多涵意,然後很多不一樣的想法,然後創新,就柿子跟花生那一件,因為它這樣變來變去,都是吉祥如意的意思。

觀展者 彭小姐(左)

就是意義很非凡啊,然後也滿創新的,(有沒有想過原來可以這樣組合,而且可以擺不一樣的),都沒有想過,我是今天來才看到,喔,老師講解,還滿認同的。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右)

(最早)那個時候手工藝中心它有開一個課,有這個文創課,其實那個文創課在我當時,我根本不曉得什麼叫文創,真的不曉得,上了結業了,我們就到英國去,跟他們交流,那個時候,在那邊才真的,有一點點感覺什麼叫做文創。

 

CG

把吉祥話融入在作品當中,發展成各種文創商品,除此之外,還結合臺灣各縣市的特色,像是好事會發生,就是新竹的柿子加上雲林的花生,愉快(魚筷)就結合了南投日月潭的總統魚,和嘉義阿里山的檜木筷,還有這個心手相連,就是臺南白河和桃園觀音的蓮花。

 

葉佳讓的作品,不僅入選新竹十大伴手禮,還曾受邀到總統府、立法院展覽,不過其實他最一開始是做木雕的,演武場裡展示的這件鰲魚觀音,就是他的得意作品。

 

魚身,魚是凡夫,龍是聖者,所以它這個象徵就是由凡轉聖,在宗教裡面,它是由凡轉聖,而且這尊觀世音菩薩,衪是立在龍的頭這邊,也有獨占鰲頭這個意義。

 

雕刻佛像並不件簡單的事,尤其一開始木頭的選擇更是關鍵。

 

它的紋路,非常的細,像針一樣,很細,一般的紋路,像這樣你看這木頭,它是花花的,要是這樣太粗的紋路,做佛像的話,雕刻佛像它會變成整個臉、身體全部會花花的,比較不適合,大花的木頭它可以做武將,像不動明王、金剛力士。

新竹演武場駐點人員 何啟金(右)

他的佛像比較福態,比較圓滿,它的佛像面相實在是很精緻這樣,很傳神,整個,它的鰲魚站在那上面,整個的比例,都很剛好。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 (右)

因為我也一直有一個危機意識啦,就是年紀越大,在做佛像雕刻,因為我們的佛像雕刻滿精緻的,所以說眼力跟體力,一定是,可能沒有辦法負荷,我們就想把它轉做變成文創。

 

葉佳讓13歲國小畢業後,為了習得一技之長而去學雕刻,一來是因為做木雕「比較乾淨」,二來是因為有同伴,不知不覺就一路做到現在,竟也已經做了50年。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 (左)

像工廠,紡織工廠很吵,很大聲,那時候也不太喜歡,也到別的地方去看修腳踏車,我們後來講說黑手,都是黑黑的,所以想要乾淨一點,所以也沒有去那邊。

 

葉佳讓一開始是學古董雕刻,學了三年之後,才轉做佛像雕刻。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 (左)

它(古董雕刻)是一種奢侈品,景氣好是OK,景氣比較差一點的時候,可能就,那個需求會有差別,我是想說,既然是這樣子,我就轉跳做變成佛像雕刻,因為佛像雕刻它應當是歷代都會有宗教信仰,它只不過是比較興盛、比較式微,可是它不會中斷。

 

葉佳讓曾經經歷新竹佛像雕刻的黃金時期,當時主要都是外銷日本。

 

這個檜木就是要溼才好刻。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 (左)

大概64、65年,(那時候新竹是最興盛),對,那個時候一直到民國大概80年吧,就是新竹是第一個引進日本佛像雕刻,在新竹,所以它後來就好幾家公司,就專攻日本佛像,所以那個時候新竹是佛雕重鎮,臺灣最出名就是在新竹。

 

後來產業外移到中國,葉佳讓也尋求轉型,他在木雕領域繼續堅持,更挑戰結合銅、琉璃等等的不同媒材來創作。

木雕藝術家 葉佳讓(客籍) (右)

中間是平安扣,保佑安全,上面是鮭魚,所以叫做平安歸,希望保有自己的工作,很穩定、很穩當的,所以說櫻花鉤吻鮭吻一個鑽石,叫吻鑽,希望你穩穩的賺,平安歸。

 

在變動中求穩定,在傳統中求創新,葉佳讓永遠想得比別人遠,走得比別人快,也才能不被時代淘汰,繼續在自己的領域深耕。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