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岩有良好的景觀和生活品質,過去這裡還有故宮、士林官邸和軍情局等,是重要的軍事禁地,因此對建案有種種的限制,但隨著時代的更迭,軍事管制鬆綁,各種高樓豪宅建案以都更之名蠢蠢欲動。芝山岩周邊的岩山、名山、聖山三個里的里民,眼見天際線節節逼近,為了保護千百年來的文史景觀和生活品質,便決定站出來捍衛芝山好土。
湧泉、水圳、溼地保留完整的唭哩岸石圍牆,這是位於陽明山腳下和芝山岩之間的芝玉路,由於是軍情局的所在地而劃入了保護區,因此才能保有,老台北的田園風情和溼地生態。

[考古學家
劉益昌]
唭哩岸這裡的石頭很好,連內湖這邊的山全部,全部都是這樣的石頭,很好,所以呢,在清朝時代最後的幾年,去蓋那個台北城,蓋台北城,就是(用)這邊的石頭,切好,切起來蓋的,台北城,日本人來,來之後就,台北城再把它拆掉,所以它有它一定的價值在那裡。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這整個地方就是一個叫做蘭雅的地方,那蘭雅在閩南話就是「爛仔」,就是沼澤的意思,所以這裡從前,這個沼澤從,從這個雙溪河這邊一直延伸到天母,一整塊都是,那後來,因為不斷的開發,所以,高島屋那裡,還有棒球場那裡,現在都已經不見了,所以這裡可以說是,我們士林區最後,最後陽明山下,芝山岩之間的一塊最後的沼澤。

廖惠慶是民國四、五十年代,新竹北埔茶葉大王姜阿新的孫女,她14年前愛上這裡的環境和被唭哩岸石包圍的社區,拜託先生說,借錢也要在這裡買房子。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照片提供 廖惠慶
我的阿公叫做姜阿新,他蓋一個洋樓叫做,姜阿新洋樓,那時候我聽人說,他買石頭的時候,在北投買了唭哩岸石回去蓋房子,後來在我很小的時候,因為我家破產,那就,那個房子就被銀行拿去,那我就想,我可能一輩子都回不去了,沒辦法回去我的老家,所以那時候看到這個社區有這樣的石壁,還有這樣的,整個社區有這麼多很漂亮的石頭,我就,很想要買這裡的房子。

過去想念卻不可得的唭哩岸石圍牆,現在天天看得到,廖惠慶說她夢裡也會笑。

但好景不常,這些年因為軍事管制鬆綁,各種高樓、豪宅以都更之名林立,芝山岩史蹟公園附近開始蓋大樓,讓許多人的美夢變噩夢。

[岩山里居民
黃先生]
芝山岩是歷史古蹟,又是重要的自然景觀,所以芝山岩沒有很高,過去有規定說這裡蓋房子不能超過七層,七層太,超過七層太高會遮到這座山,遮到這芝山岩這座山,所以這幾十年,完全都沒有蓋大樓。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就是因為平常生活都很忙碌啊,都沒有注意到,悄悄地,不知不覺,怎麼我們這個社區二十七戶裡面,有三家被建商買去了,那這個建商就不斷地來跟我們的居民說,你隔壁已經同意了,我們這邊要都更啊,蓋大樓啊,那這樣子,所以一時之間,我就變成很緊張說,好像很多鄰居他們想要蓋大樓,可是後來我,明查暗訪之後發現,也有不少的住戶跟我一樣想住這樣子兩層樓的房子,我們不想要改變。

面對都更,廖惠慶憤恨不平地說==cg in==早在民國89年,台北市政府的,「芝山岩史蹟公園資源維護展示計畫」中,就曾經對芝山岩周邊開發,從近到遠,訂出十八公尺、二十四公尺、三十公尺的高度管制建議,但卻遲遲未能落實。

[台北市文化局 主任祕書
劉得堅]
因為這個部分當時應該也是一個,陳亮全老師做的一個,調查研究裡面的一個建議,那這個的落實,就必須透過都市計畫的一個變更,跟都市計畫的手段來落實,那在這過程裡面應該是說,士林通盤檢討也一直沒有去完成,所以,在目前,還沒有去落實下來,(所以它只能是一個建議),是。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這個把關的是事情是由政府來做的,因為,當然我站在建商的立場來想也覺得它們很,很委屈,因為它們拿到建照要蓋了,那我們這邊又有居民在抗爭,可是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追溯起來是,最早為什麼這個建案會拿得到執照,難道這些發執照的,這個建管處的這個發照科,它們沒有到現場來看看嗎?它們不知道芝山岩這麼寶貴嗎?

[照片提供 廖惠慶]
建案就在廖惠慶家隔壁,101年,有建商以容積移轉的方式,合法取得21層樓建築的興建執照,而大樓離芝山岩幾十公尺,引發芝山岩周邊的,岩山、名山、聖山三個里串連抗議,捍衛公共的天際景觀,並組成芝山好土聯盟,不斷向政府反映低度開發的期望。

[前名山里 里長
邱美利]
老實說我們也不是說,反對說不可以都更,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那高度,可以不要這麼高嗎,建商不要賺這麼多錢,大家共同來保護這個芝山公園,因為芝山公園是我們台灣的寶。

[岩山里居民
王先生]
你把那環境破壞掉了,生態破壞掉了,說實在的,來這邊住的,你說要一個好的景觀,能看得遠的,當然都是那些有錢人能夠買得起的這種豪宅,可是一般的,民眾卻享受不到了。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在102年的時候,它們(建商)跑去買古蹟,所以要把這個建案,14樓兩棟,要變成21樓跟14樓,所以那時候我們社區居民知道這件事情,紛紛去發言,所以那時候,都市計畫委員會,好幾個委員都說,這個建案應該要重新檢討,所以當時就一擋就擋了兩年。

建案擋下來了,原以為可以鬆一口氣了,但隨之而來的卻是軍方要拆眷村,要敲掉一整排的唭哩岸石圍牆,廖惠慶又開始四處奔波,爭取將岩山社區的唭哩岸石圍牆,申請列入文化資產。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唭哩岸石牆,是我們台北市的一個歷史見證,台北,包括以前台北的城牆,還有一些老教堂,那還有一些,像士林紙廠啊,都是這樣子的唭哩,唭哩岸石牆,可是因為都更的關係,很多的建物都已經不存在了,所以現在唯一剩下這一區都還有很多唭哩岸石(牆)的痕跡,我很想把它保留下來,因為這是,我覺得這是我們台北市很大的一個文化的特色。

103年11月,台北市政府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通過岩山新村登錄為文化景觀,並將三棟建物及唭哩岸石圍牆,列為保存元素。然而在此同時,停工了兩年的建案,卻也通過變更設計。居民不解,民國102年11月,市府已經明確規範出「芝山岩遺址周邊地區」,都市設計審議的範圍,未來周圍開發案必須進入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審查,即使建商將一棟21層一棟14層的設計,改回兩棟都是14層,仍然應該經過都計審議。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在民國101年的時候,汪志冰議員後來就幫我們開了一個協調會,在102年就開始頒布,這個是9月25號的協調會,11月12號以後開始頒布,就有一個範圍,就恢復,最早的時候學者的規畫,就是說,從芝山岩以上往外蓋,第一圈、第二圈,各有一個高度限制,這樣才不會擋住別人。

然而業者這樣的變更並無違反任何規定。都發局表示,法令實施日是102年12月2日,建案掛件申請日是101年11月22日,無法溯及既往,更何況建築物樓層仍維持地上14層,因此不需辦理都市設計審議程序。對想要開發的人來說一切照規定來,無可厚非;但對訴求保護的居民來說,一切只求合法,文化資產豈不前途堪慮?

[芝山好土聯盟
廖惠慶]
他們就說這一切都合法,我們本來很寄望說,在這個建案,如果有變更設計的時候,文化局,或者是,或者是都發局,它們應該都有一把,一把尺可以去,去做一點決定,可是它們都放棄了,我們就覺得好可惜,那我很憤憤不平,我心底很不平的是說,這是我們大家的資產,全民的資產,交給政府來保管,政府為什麼沒有好好地把關。

[台北市文化局 主任祕書
劉得堅]
那當然我們如果說地區的發展意識OK,他們都願意,去讓它保持低密度,這樣的衝突基本上就沒有了,但是這些都更,為什麼它可以都更,基本上,是由這些在地人去同意做都更,所以,剛剛去講到說,文化局不去努力,我們不跟民眾站在一起,我覺得,這有一點,尷尬。

反對開發恐怖分子。

[照片提供 廖惠慶]
當地方團體四處奔波,透過不斷的抗爭和說明,希望將在地的文化資產保留下來,卻難敵各種都更案的圍攻。面對合法的建案,地方人士感到無能為力,也憂慮連保護區都會失守。

[芝山好土聯盟
孫紀榕]
一直傳言,軍情局呢,要遷到大直,因為軍情局周圍有非常多當時都是保護區,都還保,都還保留有沒有開發的,的味道,然後,然後確實這邊仍然是目前僅存的生態廊道,軍情局如果一遷走之後,附近七、八公頃的保留,保護區,一定會經由地目變更開發,建高樓。

對此文化局也只能表示,會盡力溝通。

[台北市文化局 主任祕書
劉得堅]
像說私有財產的部分,文化局可能,能夠著力的更少,那公有的部分,我們目前也跟國防部那邊在溝通,就是說怎麼樣讓這一個地方,留下它一個歷史的脈絡,(所以你的意思是說居民可以放心),(那是國有地文化局就會去爭取保留),我們現在跟國防部那邊一起去做努力,看怎麼樣找到一個最好的一個發展,(就是不會去蓋大樓嗎)?這個部分,因為產權的主管機關不在文化局,那這個部分我們也都在跟國防部那邊在溝通,(但希望比較大對不對因為是國有地),當然公、私有土地,公有土地的協調性會比較好,就像說,寶藏巖因為是市有的,我們去保存了下來,所以公園用地,文化局,也去把它保留下來去做一些活化,那像蟾蜍山,那目前也就是台科大那邊,跟國產署,它們也在去做溝通,就是說公有地的部分它可能有比較多的一個想像,(所以居民可以比較放心這一塊),(不用擔憂),大家一起來努力。

都更正在進行,地方仍在努力,當政府依法重點保留文資的同時,學者則呼籲,芝山岩應該朝全區保留來思考。

[台北市芝山岩管理處 處長
李明晃]
如果可以的話,名山、聖山、岩山這三個里都要保存下來,這廊道並不是只有一個島,然後邊邊都把它圈起來就好了,像岩山里有很豐富的水田,那再往北的話,它的水圳系統,其實這是,這個廊道很重要的串連的角色,如果岩山里它也,變成高樓大廈的話,那個廊道就有斷裂,就被切開了,就沒有用了。

美國的建築教育家路易士‧康(Louis Kahn)曾說,「城市,是當一個小孩從其中走過時,可以知道他長大以後要做什麼的地方」。民國100年時,政府就將史蹟公園,納入士林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擬定高度管制與計畫準則,但程序還在進行,保護天際線的相關法規仍在研擬中,景觀法還躺在立院,我們要形塑甚麼樣的城市給我們的孩子呢?

採訪/撰稿 邱月華
攝影/剪輯 陳靖維
動畫 石佩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