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陶有很多種方法,而手拉胚是很常被運用的方式,其中「小口瓶」更是手拉胚當中最難做的,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技巧,苗栗大湖就有一位陶藝家,用家鄉苗栗的土來製作小口瓶,做出瓶口內徑只有0.01公分,僅容毛髮通過的作品,不斷的挑戰極限,也開創出一條自己的路。


 

 

 

把土固定在拉胚機的轉盤中心,再慢慢加速旋轉,過程中還要不時加些水,只見一團土,慢慢被拉高、塑形。苗栗大湖的這間工作室,是陶藝家李仁燿的創作天地,他手上摸的,是家鄉苗栗的土。

陶藝師 李仁燿(左)

我一直都用我們苗栗的獅頭山的土,它的特色就是有23%到26%的鐵質,它就是說,燒出來的作品,色澤看起來就比較復古,就代表我們在地的陶瓷文化的一部分。

 

每個地區土的特性都不同,用家鄉的土來創作,就更加親切而有溫度。

陶藝師 李仁燿(左)

陶瓷它的方法很多,有手捏、也有土條、土片,我選擇手拉胚,又做最難的就是小口瓶,做到內徑0.01公分。

 

從底部慢慢往上拉,不斷挑戰極限的李仁燿,作品以小口瓶著名,越到瓶口處,就越拉越小、越拉越細,只見他屏氣凝神,全神貫注。

 

外型討喜的小口瓶,肚身圓潤,象徵迎福納祥、有容乃大,小口瓶是手拉胚當中,最難做的,小小的瓶口又最容易受損,做的時候得一氣呵成。

陶藝師 李仁燿(左)

以前我什麼都做,有做杯子、有做盤子、有做碗,一直到2005年,我以前的工作室就燒掉,那晚我就在思考,想說,我未來的路要怎麼走,又有經濟的壓力,我就選擇小口瓶。

 

從小因為喜歡書法而對藝術產生濃厚興趣,高中開始他就投入陶藝創作,但因為早年的一場大火,讓他的心血付之一炬,不過,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站起來,李仁燿於是開始鑽研小口瓶。

陶藝師 李仁燿(左)

以前要做很多件,甚至上百件才會遇到一件很順的小口瓶,自從那次火災之後,我開始每天做做做,一直做,做了一年以後,我就把這個小口瓶的技術,就訓練,就奠定很好的基礎。

 

小口瓶固然雅緻引人,但失敗率極高。

陶藝師 李仁燿(左)

它的成功率要達到我們自己滿意的,不超過一成,上釉藥的過程,它的口又小小的,如果上太多,它沒有縫隙的時候呢,又很容就塞到,會爆掉。

 

李仁燿不斷超越、突破,讓自己的技術更精進,至今也累積37年的做陶經驗。

陶藝師 李仁燿(右)

它的氣勢就像是一個大公雞一樣,大約就是很鮮豔的羽毛,然後我用潑墨式的方式來呈現,透過瓦斯窯燒出來時候,它的色澤就有光的,無光的,摻插,呈現這件作品的特色。

 

小口瓶已經很難做,這個膽瓶的製作技術又更加高超,再加上日本的釉藥,讓作品呈現出溫潤的色澤。

陶藝師 李仁燿(右)

它是膨漲係數比較不一樣,所以它就有一種拉力,像泥土一樣非常乾的時候,它就會裂開來。

NS

一片一片的像蓮花,對,蓮花,口徑小小的,把它縮起來,這個是,這個外形是叫那個橄欖瓶。

 

來到苗栗大湖,許多人一定都會到草莓文化館逛逛,為了讓更多人看見自己的作品,李仁燿在草莓館的二樓,開設了一間美術館,展示他37年來的作品。

NS

139個國家來臺灣的那個城市小姐的冠軍,哥倫比亞的第一名,就用我們作品九頭身,九頭身就是像仕女啊,女孩子,一個頭身軀模特兒的造型,這個也是梅瓶,那這個紅色,就是很多人喜歡。

觀展者 Rita(左)

我覺得老師的每一個瓶器就是都是屬於,有它的藝術跟它的生命氣息存在,因為即便是同樣是窯燒的,可是以不同的工法,然後跟不同的製作,跟燒的時間,或者是上色的次數,那呈現的美感都截然不同。

觀展者 夏霏(左)

以前是插梅花用的,那以前的那個瓶口大概是1.5公分,然後就是古人他只有插一枝,然後這樣很優雅,但老師可以把它做到口徑變成0.01公分,這是一個滿厲害的技術。

陶藝師 李仁燿(右)

PROMO

作品沒有賣出去其實就是一堆土,也希望有人來收藏,才會變成,這團土,才會變成像黃金,這麼有價值,這麼有價值,甚至把在地的文化,推到國際上,讓很多人認識我們臺灣陶瓷的美。

 

李仁燿的小口瓶藝術價值高,不論是膽瓶還是梅瓶,柴燒還是電燒,都各有其特色,37年來熱情不減、不斷超越自己,不僅開創了小口瓶的天地,也開創了自己藝術生命的新時代。

採訪/撰述 林秋伶

攝影/剪輯 羅應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