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減量、做好回收,是許多沒有焚化爐的縣市積極面對與處理的事情,其中雲林縣二崙鄉公所的清潔隊,把資源回收細分將近30類,除了提高廠商收購意願,也靠賣垃圾為鄉庫進帳不少收入,成為全國資源回收的模範生,另外雲林縣政府更設置一套生廚餘處理系統,把廚餘轉化為有機肥,做到資源循環再利用,甚至位於臺中外埔一座生質能源廠更透過生廚餘來發電,帶大家一起來看他們是怎麼將垃圾變黃金。


 

 

 

傍晚是二崙市區民眾丟垃圾的時間,垃圾車不是定點收垃圾,而是沿街收運垃圾,後面還有資源回收車。

 

來到二崙鄉清潔隊的場區,工作人員把收回來的資源回收物,再做詳細的分類,光是玻璃瓶就還要分成透明和有顏色的,其他的更不用說。

雲林縣二崙鄉公所清潔隊隊長

黃子榮(右)

我們場內規劃,也是有綜合區,廢紙區,然後一些大型家電,或者是3C產品區等等,我們場內其實分類了將近30種的一個類別,讓回收廠商在進場收購的時候,回去他就不用再多花人力跟時間,去提高他的收購的意願。

雲林縣二崙鄉親

陳先生(右)

(分類會很麻煩嗎?)不會啦,大家一起好,臺灣就那麼小而已,你沒有分類,改天看怎麼辦,對不對。

 

因為詳細的資源回收分類,讓二崙鄉靠賣資源回收物,每年可進帳 1、200 萬元,最高曾達 300 萬元,為了提高資源回收分類的效率,二崙鄉清潔隊改裝了資源回收車,藉此減少清潔隊分類的人力負擔。

雲林縣二崙鄉公所清潔隊隊長 黃子榮(右)

民眾他的分類一開始,他的分類還不夠細膩,對,所以說我們在這部分,因應這部分,我們在資收車,也特別去做一個側邊的開口,讓我們隊員跟民眾,可以直接去做一個溝通。

 

二崙鄉清潔隊回收物細分為 20 多項,讓收購資源回收物的廠商省下再分類的時間和成本,自然提高收購價格,目前二崙鄉的資源回收率大約 50%,變賣所得比其他回收量多的鄉鎮還要高,變賣率也是雲林縣的第一名,成為全國資源回收模範生,真正做到了讓垃圾變黃金。

 

把未烹煮過的果皮、菜葉,先做挑選,經過絞碎、瀝乾。過程透過機械化處理,再搭配人力維護器材。

雲林縣二崙鄉公所 清潔隊隊長 黃子榮(右)

 

把一些一些不可破碎的,譬如說大骨頭,塑膠類,鐵件類等等之類的,去把它挑選出來。那最後我們會有一個電磁的吸附的,吸附鐵件的一個功能,把裡面更細微的一些鐵絲,把它吸附起來,避免我們裡面的刀具的受損。

 

2019 年年初,二崙鄉公所設置了這套生廚餘處理機具,負責去化縣內 9 個鄉鎮,每天大約 20 噸的生廚餘,藉由前端生廚餘和熟廚餘的確實分類,把生廚餘處理成乾燥狀態,再送去給合作的廠商,才能做成有機肥料。

雲林縣二崙鄉公所 清潔隊隊長 黃子榮(右)

機具的不同,所以避免說會有,造成機具的損傷,所以我們很早之前,就已經對家庭去做宣導,生廚餘跟熟廚餘的一個分類裝置的部分。因為生廚餘跟熟廚餘,它的成份不一樣,它的含油量不一樣。

 

那我們放好之後,把它蓋上蓋子,按上啟動,這樣子它就會在裡面,就是絞碎,然後加熱乾燥這樣子。

 

另外,雲林縣也是全國最早提出家戶廚餘機補助計畫的縣市,2022 年編列 100 萬的經費,預計補助 300 戶。讓民眾在家處理生廚餘,做成有機肥,把廚餘變黑金。

雲林縣政府環保局副局長

黃富義(左)

因為我們發現到垃圾裡面的一個抽樣,採樣率,廚餘還是高達到有三成,所以我們覺得必須從源頭,來做一個減量啦,那才去考慮說是不是來由家戶,家戶首先先把廚餘去分出來。所以我們才補助這個廚餘機給每一個家戶。

 

 

推廣多元、多樣的生活垃圾減量,雲林縣正在積極落實資源循環再利用。

 

用這種廚餘來發電的,真的非常少。

 

這裡是臺中外埔綠能生態園區,也是臺灣第一座生質能源廠,2019年7月正式營運後,將收運來的生廚餘,經過厭氧消化處理進行發電。

臺中市政府環保局長

陳宏益(右)

把生廚餘經過絞碎,然後它的液體進去做發酵槽,在發酵槽停留大概30幾天的時間,最後它會轉換成甲烷氣,那甲烷氣我們再把它醇化,醇化之後再用甲烷氣來發電。

 

一般都認為生廚餘只能做堆肥,但經過生質能源廠的處理,也可以是發電的原料,目前每天約可處理臺中市,除了和平區之外的80噸生廚餘,同時穩定發電。

臺中市政府環保局長

陳宏益(右)

每天發電量,賣給臺電大概可以將近五萬塊,那生廚餘目前我們預估,在一般家戶垃圾裡面,大概還有總量,可能還有5%,可以再把它收集回來。那我們希望所有的民眾,都能夠配合我們政府的措施。

 

雲林斗六黃昏市場裡的菜販,正在把不要的菜葉挑掉,雲林縣光這樣的生廚餘一天約有20噸,熟廚餘也有20噸,只是雲林縣不像臺中有生質能源廠,再加上2019年開始,縣內禁止用廚餘養豬,因此,如何去化廚餘,成為縣政府的重要課題。

雲林縣政府環保局副局長 黃富義(左)

 

我們目前是跟,這個六輕南亞企業在做合作,把這40噸的廚餘,生熟廚餘摻配之後,做成有機質的材料,我們現在每個月的生產量大概在,5000包左右。那這5000包有機質材料的話,我們到時候是免費地分送給社區,去做一個循環經濟的一個使用。

 

讓廚餘不再只是垃圾而已,不同縣市都在想對環境最友善的方法,也把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

採訪/撰述 羅弘昇

攝影/剪輯   吳湘屏

旁白      吳怡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