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的鹿陶洋江家老屋是典型客家建築,卻常被誤認是閩南聚落,在地居民也大多不會講客家話,但當地的鹿田社區為了讓在地居民重新認識江家老屋與客家的淵源,積極推動客家文化與語言,期望活絡社區居民情感,他們更希望結合當地的農特產以及觀光旅遊產業,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帶動楠西更全方位的發展。記者吳怡君跟陳靖維的報導。


 

 

 

祖先來臺,他們在這個地方,是第三個據點,因為這裡環境地理的牽引,在這個鹿陶洋山腳下發展,一直在現在。

 

來到江家宗祠,這裡是臺南市楠西區鹿陶洋江家,4進3院13護龍的第4進!江家古厝是全臺最大單姓聚落,也是臺南唯一「聚落建築群」文化資產,聚落入口有半月池,是客家庄明顯特色。

楠西鹿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江明得(右)

因為子孫滿堂,一直往外拓建,到現在一共有136戶,因為年輕人都出去工作,現在都是一些長老耆老,大概還有30多戶的居民,大概還有60、70人這樣。

 

跳宋江,你現在還會嗎?會啊會啊,還會這樣走,這個是我們的老師傅。

 

80多歲的江家耆老,現今還會跳宋江陣,江家古厝佔地3.5公頃,是福建漳州詔安客屬,江家不但在楠西數一數二,甚至發展到鄰近的玉井街上,曾經都是江家的田地。

楠西鹿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江明得(右)

2 3百年前,祖先過來就是,也不是說隱姓埋名啦,一直隱藏我們是客家人這個身分在這裡,因為可能是怕跟平埔族有什麼衝突,所以延續至今。

 

2016年「0206」臺南大地震,有300年歷史的江家聚落嚴重受損,原訂2019年9月修復完成,但因屬於歷史建築,施工單位為慎重起見變更工項,修復期程才會延宕,希望在完工後繼續保存當地的客家文化。

臺南市長

黃偉哲(右)

那(江家古厝)修復之後呢,它一定是成為臺南客家的精神重心,跟文化指標之一。

楠西鹿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江明得(右)

後續第二期工程,會陸續來進行爭取,客家的聚落在這裡,也是希望,我們中央客委會,能夠聽到我們的聲音。

 

小朋友好,老師好,大家好!

 

除了文化傳承,語言也是當地積極推動的項目,嫁來楠西的老師賴秀琴,原本也不曉得楠西有多少客家人。

楠西幼兒園老師

賴秀琴(左)

從屏東嫁來這裡的(客家人)比較多,我也是最近才知道,我們這裡的江家古厝,在鹿陶洋那邊,很久很久以前,也是客家庄。

楠西客家耆老

劉興漢(右)

梅嶺,梅嶺那邊的香蕉山有些客家人,再來就是那個詔星,詔星那邊也有些客家人,不多,差不多,大概在地差不多有,看看有沒有十分之一。

 

根據客委會調查,楠西客家人口比例,推估為13.9%,全臺南比例最高 。

楠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鍾清蘭(右)

嘴麻乖毋使肩頭挑,嘴麻就是指我們的嘴巴,講話要甜一點。

 

鍾清蘭除了在楠西國中教客語,同時經營農藥資材行,還是楠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她還在社區推動伯公照護站。

楠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鍾清蘭(左)

這邊的客家人比較少,像他們的阿公,阿公這一輩的客家人來講,他們是跟著,阿公跟著他們的爸爸、阿公那一輩,來到楠西這邊來發展。

臺南市長

黃偉哲(右)

我們成立了客家委員會之後,客委會就,臺南市客委會就全力來推動客家的文化及語言,以及相當多的一些,過去的建築風俗習慣的介紹,讓市民朋友們更了解。

 

臺南市在近年來積極成立客委會,希望找回楠西客家元素,也盼望臺南的文化發展會更加精采多元。

 

楠西工商業不發達,80%居民以務農為生,是典型的農業區,農產豐富,農特產以水果為主,號稱臺南「水果之鄉」!像在這裡有芭樂還有養蜂產業,但留下來的年輕人並不多。

楠西青農

林旭星(左)

其實我們楠西地區目前為止,年輕人回來種植的面積不多,種植的人數其實不多啦,那這個人員的部分,比較年輕化的產銷班,大概只有兩個。

楠西青農

蔡守豐(右)

季節有什麼花,我們就跟著花走,我們這邊現在也是,因為養蜂也是要靠我們,採蜜期也是要找工人來幫忙,現在也是,年輕人不想做,老的也是要退休了。

楠西幼兒園老師

賴秀琴(左)

楠西是很好的地方,這裡的水果是全臺南,水果最多的地方,什麼水果都有,什麼楊桃啦、蜜棗啦、木瓜啦、芒果啦,很多,你想到的都有。

 

楠西梅嶺有不少客家人務農,多半是日治時期上山伐樟焗腦,徐文川是苗栗南庄人,在他阿公輩來到梅嶺,當年叫香蕉山,從他開始經營餐廳,現在是梅嶺最大的餐飲業者之一。

楠西梅嶺餐廳創辦人 徐文川(左)

我們來這裡差不多有一百多年,來這個香蕉山(焗腦),以前這裡有種梅花,梅子和香蕉這樣,到最後是(謝東閔)副總統來這裡改,改成梅嶺。

楠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鍾清蘭(右)

一方面看梅花之後,可以走這個步道,欣賞風景,現在又有增加新的產業,就是咖啡,吃完梅子雞,吃了這些好吃的料理之後,下午可以喝咖啡,看夕陽。

 

除了江家古厝和梅嶺,楠西還有許多特色景點,當地盼望更多年輕人返鄉,透過觀光旅遊產業,與客家文化推動,再次帶動楠西發展。

採訪/撰述 鍾雄秀

攝影/剪輯 吳湘屏

旁白      吳怡君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