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大橫貫公路之一、被稱作的南橫公路的臺20線,是連接臺南、高雄跟臺東的重要道路。但是在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夾帶強風豪雨,許多路段遭土石流沖毀、邊坡不穩定,直到今年5月才全線有條件通車。這13年來的艱辛,從一位退休教師的影像紀錄,可以看到工程的難度跟極端氣候造成的挑戰。來看記者劉玟惠與蔡裕昌的深度報導。


 

 

 

甲仙工務段的螢幕牆上,南橫公路易崩塌路段的即時影像隨時監看,5月才剛全線有條件通車,月中就面臨梅雨季節考驗,為了避免落石影響安全,採取預警性封閉。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段長

陳正偉(右)

像明天我們這幾天落石很嚴重,我們可能明天早上的開放時間,就要往後再稍微延一下,因為我們幾乎這幾天早上,就是一直在清落石,清了七、八處。

照片提供 傅志男

00:50-01:04

2009年莫拉克風災夾帶的強風豪雨,3日在南部降下近3千毫米的雨量,等於一年雨量總和,全長208.3公里的南橫公路,有長達140公里路段的路基流失,23座橋梁損毀。為了安全,部分沿山壁修築的道路改成隧道。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照片提供 傅志男

01:22-01:38

我們空拍的時候空拍機,飛到遠方,回看這裡,你就會發現,這一個隧道的外面原來的路,有好幾段是都已經滑掉了,就已經被沖毀了。

 

退休教師也是地球公民基金會監事的傅志男,過去就常到南橫公路拍攝生態,莫拉克風災後,更是自學空拍機,記錄了南橫公路多年來修復的過程。

退休教師

傅志男(左)

那個橋墩,當橋墩的那個貨櫃有沒有,上面是不是有土砂,對,8月8號的時候它的土砂全部滿到那裡,所以就是剩下只有幾公分而已,就差一點土石流就淹過去,所以居民其實除了明霸克露橋斷橋以外,很擔心這個也被沖斷。

 

距離勤和部落不足5公里的小橋,是勤和部落往甲仙方向的對外交通,對於土石流衝擊的耐用度,還有待考驗。但是在勤和部落旁,荖濃溪的河床淤積,不僅將風景區少年溪瀑布的吊橋,掩埋到剩下橋塔,也威脅到居民的生命財產。上游邊坡的不穩定,增加南橫公路修復的難度。

退休教師

傅志男(左)

莫拉克衝擊力太大,一下子沖毀一部份,2017年的六月又再沖毀8間房子,所以呢,現在連續,從莫拉克到2017年,幾個颱風都會沖毀,沖倒他們的這些房,所以政府就想說,就 把這些河水隔開來,如果水量大的時候,一直衝擊,它至少,它就有這50到100公尺的保護的堤防。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段長

陳正偉(左)

因為南橫公路它是一個唯一的對外的公路,它沒有其他的支線可以進來到南橫公路,所以它在修復的時候,必須一直由最下往上一路一路往上挺進一直修復上去,這是它修復的困難點之一,最困難的地方,第二個其實在莫拉克風災,它整個三天,降下快3千毫米的雨量,也造成尤其勤和到復興這個路段整個路段路基流失了5公里,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災害點。

影片提供 傅志男

04:16-04:23

從勤和往復興方向,布唐布納斯溪上游邊坡大面積崩塌,土石流沖到荖濃溪河床,淤積近40公尺高,將勤和明隧道掩埋至深處。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照片提供 傅志男

04:34-04:44

這叫做明霸克露橋對不對,在莫拉克之前,對面的山壁底下,還有一個以前叫做勤和明隧道,以前在明隧道看荖濃溪,這個河床,(深度)差不多20多公尺以上,有10層樓這麼高,結果莫拉克,對面有一條溪流布唐布納斯溪,土石流沖下來,這段大概墊高約40公尺,所以以前高於河床20公尺的明隧道,還被這些土石流埋在10幾、20幾公尺的深度。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段長

陳正偉(左)

影片提供 傅志男

05:40-05:50

像我們這一兩天,五月的梅雨,如果在過去沒有明霸克露橋的時候,應該它已經不見了,我們就要,又要從以前這樣子,走河床便道,然後又要花大概20天,才能讓上面三個部落通行,那也是因為這樣,所以在103年(2014)的時候,我們就是來修復明,我們的霸克露橋這個路段。

民宿老闆

很期待呀,停13年了呢,快要13年了。

照片提供 傅志男

05:54-06:00

2017年,明霸克露橋通車。但是才4年,2021年8月7日,輕颱盧碧減弱後的熱帶性低氣壓帶來豐沛雨量,在與荖濃溪交匯處,沖出了半徑1.1公里的沖積扇,跨過玉穗溪的明霸克露橋因此沖毀。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照片提供 傅志男

06:31-06:45

我剛好,飛空拍機這樣一上去,第一次在飛空拍機飛到手一直抖的,你看到那個畫面太震撼了,我們以前在教科書中有看到,河流出了一個山以後,會有一個沖積扇,好像扇形一樣圓,以前都是課本上在講,我是第一次來到這裡,從高空中才看到,嚇死人,這種,一個扇形的一個非常完整的沖積扇。

影片提供 傅志男

06:59-07:08

自從莫拉克之後,其實整個,整個這邊的一個交通狀況是一個阻斷地,那當時工務單位,就是先用一個便道的一個方式,也才有說這一個明霸克露橋的一個產生,那當時就是規畫,用這個中期鋼橋提升的一個方式,那總共是有17墩,有18孔。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副段長

呂修賢(左)

 

就是它主要就是玉穗溪的上游,它有很多的一個崩塌的土石材料,一直還在上游,那根據水保局提供給我們的資料是,它目前大概還有8百萬方的土石在上游,其實我們光從去年,一直清到今年我們也才差不多清了一百萬方,把這邊一百萬方,陸陸續續,陸陸續續,清了大概將近一百萬方掉,等於它上面還有將近8倍的一個量。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河道)挖很深,(工務段)就是想說,如果土石流下來,就可以在這邊有一個空間沉積,不會把橋沖斷,第二個,你有看到,每一支橋墩的鋼骨前面,又(還)有鋼骨,就是說這個土石流如果太大,沖到橋墩之前,又有一支一支的這些鋼骨先擋一下,這樣希望這個鋼便橋就可以撐久一點。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段長

陳正偉(左)

像我們這一兩天的預警性封閉也是因為,我們鋼便橋也是剛做好,還不知道它的抗洪能力能撐到多大的一個土石流量,那前幾天的土石流下來一波,所幸我們在上游有做一個沉砂池,那土石流下來可以經過這個沉砂池稍微穩定一下。

 

除了明霸克露橋,另一個困難點,就是邊坡易崩塌的梅山明隧道。

記者

劉玟惠(右)

等了十三年,南橫公路梅山口到向陽段終於有限制開放通行,除了每週二和四以外,早上7點到下午5點開放,不過下午兩點後,就無法進入管制區。

 

為了更容易看出邊坡危險性,傅志男帶採訪團隊,從梅山明隧道下的河谷往上看。

 

這13年間,因為有些新崩有些是蓋了以後再崩。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你可以看到這些石頭,整個岩石,不是岩塊,這樣破碎到,像我們旁邊全部(看到的),很像會變,碎到會變成泥這樣。地質如果不穩定的話,未來還是會崩。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段長

陳正偉(左)

那梅山明隧道從過去就一直坍方,它大面積坍方,那到108年,我們經過三階段的修復,把整個梅山明隧道修復起來。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副段長

呂修賢(右)

 

照片提供 傅志男

10:34-10:47

那(上邊坡)大概將近有300公尺,那在施工過程中,其實它上面的邊坡還是會像這樣子不斷的一個落石,底下我們其實都會安排監看的人員,那監看人員通常都會找夫妻檔,剛好他先生在上面工作,他太太就在底下協助做監看的工作,這樣有一個好處是怎樣,他們的工作一定會做得很確實,底下那個監看人員一定會很確實,除非他們感情不好。

 

莫拉克風災時,就已經在甲仙段的段長陳正偉,和本身就是甲仙人,莫拉克風災後自請回到甲仙的副段長呂修賢,兩人都表示,修復南橫公路,乘載著沿線居民的期待,許多時候考量通車時程又要兼顧工程人員安全,也陷入兩難。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副段長

呂修賢(右)

山區下過雨的時候,其實就是邊坡比較不穩定的時候,其實甚至我們工務段有時候在要求廠商的時候,我們其實也很掙扎,也很煎熬,一方面又要考慮到工程要趕快的推動進展,可是也要考慮到他們現場施工人員的安全。

 

南橫公路修復,從2015年,寶來到桃源段通車,2017年原住民語希望之橋的明霸克露橋落成,勤和到復興通車。2020年梅山口到天池段有條件通車,2022年5月天池到向陽有條件通車,全線貫通到東部。

公路總局三工處甲仙工務段副段長

呂修賢(右)

照片提供 傅志男

12:32-12:45

早期的南橫公路開闢的時候,它經費比較沒有這麼多,大概沿著山壁開闢,那只有把我們的路基、駁坎,做一個整理而已,那可能對於上下邊坡的一個處理整治,就沒有著墨這麼多,所以我們這一次這個南橫公路重新再開放的時候,其實公路單位在上下邊坡,我們投注了滿多心力,針對它不同地質的一些工法上的的一個修復,所以這在工法上我們也把它做一些調整。

退休教師

傅志男(右)

但是我也很擔憂,因為這條路,它如果前幾天在下大雨,它石頭、泥都吸飽了水,所以今天太陽出來了,水還在上面,以後這樣就會再崩塌下來,所以這個有人說,開通就是有點開心,終於可以回到我們熟悉的路線,去做觀察,去做旅遊,做很多的事,但是也不要忘了,我們地質非常脆弱,所以我們看到,今天一路上看到的土石流,那個對臺灣來講,它是一個生活的日常。

 

從2022年5月1日通車首日,南橫公路出現相當長的車陣,就可以看得出民眾對於南橫復通的期待,以及在地觀光的經濟效益。面對在地經濟、交通需求和道路安全的平衡,公路單位只能採取固定開放時間的方式,監看危險路段情況,預警性防災降低危險。

採訪/撰述 劉玟惠

攝影/剪輯 蔡裕昌

 

文章標籤
客家新聞雜誌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客家新聞雜誌 的頭像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新聞雜誌HAKKAWEEKLY

客家新聞雜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